经过5年多的谈判,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越南、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于2015年10月就TPP协定达成一致。该贸易协定成员国涵盖全球40%的经济产出,协定包含投资、服务、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国有企业、劳工、环境等30个章节。TPP协定是范围最大的自贸协定,同时跨度也很大,涵盖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针对TPP协议对中美两大经济体所带来的改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教授于2月4日在《凤凰全球连线》中,接受凤凰卫视采访,回答了一系列相关问题。
主持人:美国智库研究认为,TTP协议签订后,美国将是最大的得利者,而没有参加TPP的中国将遭受约18%的收入损失,您个人感觉究竟TPP的运行将给中国造成多大的损失?另外中国对TPP的加入是持有开放态度的,那么加入后将会有将会有怎样的风险、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赵忠秀:美国智库声称的中国将遭受的18%的损失存有夸张成分,因为TPP对中国来说只是一个选项,是众多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一个,实际上中美之间也在进行双边的投资协定谈判。中美经贸合作关系还是比较稳固的,不是说用TPP就会把中国排除在外,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实力、相互需求和两国的市场才是两国经贸合作关系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中国对TPP持有开放的态度,其中包括我们自主推动自贸区的建设。中国在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也在推动RCEP的建设,所以,应该看到,2014在北京倡导的亚太自贸区是一种更加平衡、更加开放、考虑到成员国实际情况、更加有效的协议。所以,无论是TPP或者RCEP也好,都只是过渡,不能把现在十二国达成的TPP协议看成是终极的目标。对中国来讲,我们可以发挥的空间仍然很大。
主持人:TPP协议的区域的划分重点还亚太地区,无论是美国的谈判贸易代表还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谈及的总是直接和中国对立,强调的是21世纪亚太地区的主导是美国还是中国这样一个单项选择题。TPP协议签订过程中真的存在对中国的排挤吗?这是对两种未来发展模式的二选一吗?您如何看待这其中政治化的趋势?
赵忠秀:TPP的出台确实有政策的考量,就是说要在21世纪制定规则争取主导权,这一点对于美国来说很明显。全球贸易体制的协调一致困住了美国的手脚,不再像过去一样可以由美国制定标准,其他国家来执行,所以怎么办呢?另起炉灶。借助原先四个国家的自贸协定,在其中加入现在很多现在多边贸易体制所没有涵盖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TPP是基于美国的利益。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想要重新唤起其经济竞争力,尤其要促进就业,代表大公司利益,所以把这样一个标准制定权抓在手里,凸显其后来居上的地位。这其中也包括制定规则,让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来接受这个规则的含义,有些城下之盟的意味。但国际经济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最终还是取决于各个国家而需求和实力。在TPP的同时,美国和欧盟也在谈,中国和欧盟也在谈,美国和中国之间也在谈,这就形成了一个规则的战国时期,而非由中国或美国来主导的情况。所以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规则的制定,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十年或者二十年,才能形成一个全世界都比较认可的经济体系。一切还在路上,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主持人:中国所牵头的RCEP同美国牵头的TPP中有不少国家是重叠的,如何看待两国在这个区域内的竞争与合作?重叠后各自有怎样的竞争优势和不同点?
赵忠秀:应该说TPP和RCEP的标准是有高有低的,相对来说TPP的标准比较高,它涵盖的范围实际上是有限的,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几个大的经济体,其他都是小国。而RCEP的核心则是东盟十国加上中国,然后再扩展到中日韩,这叫10+3;最后在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这叫10+6。可以看出,RCEP反映的是亚太西岸经济体的客观情况。从规则角度来讲,规则本身是一致的,只是标准有高有低,这其中包含着趋于一致的考虑;从美国的意图来讲,则是将标准高高悬起,让大家都挑着脚去够,但这并不符合各国的现实。可能有些国家能得到一时的好处,但是过早成熟所造成的不可持续等负面效应也将随之而来。我们都应以建设性的开放的态度,来看待不同水平的经济协定的好处和可能的负面影响,最后求同存异地真正促进区域合作发展,而不是以标准化阵营。以标准化阵营其实是一种封闭的对立的思维,实践证明这种思维是不可长久的。
附:视频链接
http://v.ifeng.com/news/finance/201602/0110c062-656c-4369-bb57-75e5bef8f8a4.shtml?_ref=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