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60周年校庆

《环球时报》:(丁隆)阿拉伯世界在全球化中的迷失


发布时间:2015-11-18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编辑:王海芹 乔雪竹

丁隆:阿拉伯世界在全球化中的迷失

(来源:《环球时报》 日期:20151118日)

巴黎恐袭事件某种程度上是中东局势动荡外溢效应的一部分。国际社会在寻求有效反恐之道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清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笔者认为,除了外部力量干扰,中东动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该地区部分国家发展道路迷失。解决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和治理问题,才是反恐斗争的关键。

对很多国家而言,民族主义是指导其在战后实现独立和解放的思想利器。但对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阿拉伯世界来说,它却成了另一场持久危机的诱因。殖民主义者凭空制造的“准国家”纷纷涌现,部落、教派和家族等前现代基因,父权主义、庇护主义和“家天下”的政治文化沉渣,使很多先天不足的现代阿拉伯国家自建立之日起便苦苦寻觅政治合法性,威权政治和压迫性政权成为阿拉伯政治的主流模式。同时,民族主义的兴起还遭到伊斯兰主义者的强烈反弹,他们试图从宗教和文化遗产中发现当代治理资源,建立“伊斯兰乌托邦”,而一些世俗民族主义政权的失败,更是给伊斯兰主义者提供了负面合法性和运作空间。

部分现代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不仅因为西方政治制度的水土不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现代化受挫、错失全球化良机。阿拉伯国家没能在全球分工中找到位置,仍未摆脱依赖自然资源的地租型经济,石油几乎成为连接阿拉伯国家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唯一纽带。在油价低迷的世纪之交,22个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总量曾不及西班牙一国。很多国家人口爆炸,高等教育盲目扩张,制造业和中小企业不振,两位数的失业率司空见惯。

目前,中东局势仍在不断探底,阿拉伯国家艰难探索转型方向。放眼今日中东,并不存在一种可资效仿的发展模式,现有各种模式均有严重缺陷。相对成功的“土耳其模式”,虽较好地解决了发展问题,但面临伊斯兰主义和权威主义复活的趋势。沙特伊朗的政教合一模式,虽各自拥有基于教派的合法性,但均存在教派、民族歧视,面临政治现代化、经济去地租化的艰巨挑战。突尼斯被誉为转型国家的榜样,但经济模式转型一筹莫展。

阿拉伯国家需要痛定思痛,探索并打造一个正面的“阿拉伯模式”。笔者认为,其方向应是政治上建立包括温和伊斯兰主义者在内的包容性政体,着力解决发展问题。虽然阿拉伯世界曾错失诸多发展良机,但仍有机会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阿拉伯国家劳动力充裕,有能力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完全可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一席之地。阿拉伯国家在农业、渔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对外投资等领域也大有可为。当然,这些都取决于该地区能否结束动荡,恢复稳定。

巴黎惨案不应成为西方与伊斯兰世界冤冤相报的新篇章,而应成为反思和凸显阿拉伯世界发展重要性的契机。国际社会应携手帮助阿拉伯世界稳定局势,以使其实现更好的发展。(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附:原文报道链接

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5-11/8000276.htm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