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60周年校庆

《国际先驱导报》:(丁隆)中东动荡不止,西方负有原罪


发布时间:2015-10-13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编辑:张桐 丘琦 吴晨

中东动荡不止,西方负有原罪

丁 隆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2015-10-13日第18版)

距离阿拉伯世界的那场整体动荡已有4年多时间。当初,西方视这一地区的变局为吹响“第四波”民主化号角,鼓动“颜色革命”,然而中东乱局几年来经历清秋,步入寒冬。政治剧变没有推翻民主化问题上的“阿拉伯例外论”,西式民主成了水中花。有关国家政治转型一波三折,多个国家还陷入内战深渊,走向民族解构。叙利亚一半人口流离失所,难民潮对周边及欧洲国家形成严重冲击。各动乱地区成为域内外大国相互角力、打“代理人战争”的战场。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趁乱崛起,威胁国际安全。

当前,阿拉伯世界的种种乱象是政治剧变的衍生品,其乱象背后隐藏着近百年来中东政治发展的逻辑。

“阿拉伯病”的根子是“不发展”

如果把当前阿拉伯世界的种种问题统称为“阿拉伯病”,那么病因是发展迟滞、民生艰难,而非“不民主”、“不自由”,西方开出的“民主化”药方显然不对症。曾几何时,阿拉伯帝国是世界文明的灯塔。近代以来,阿拉伯世界却大都陷入积贫积弱的境地。拿破仑率军入侵埃及以来,阿拉伯世界便被两个难题困扰:一是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性,实现现代化?二是如何对待本土文化和传统?

与之相应,阿拉伯世界也出现了不同的救亡之策。其中一种主张学习西方的世俗民族主义,终因不能解决发展问题逐步失去了政治合法性。从经济上看,以埃及为代表的共和制阿拉伯国家,独立后开始投入国家主导的经济现代化运动,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发展国有经济和民族工业。然而,中东战争消耗了这些国家的大量资源,人口膨胀和城市化进程加速,食品进口费用急剧攀升,使多数阿拉伯国家财政捉襟见肘,无力继续补贴生活必需品,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埃及等多个阿拉伯国家被迫向国际金融机构求援,并按照其要求,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改革虽使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显著提速,但增长多来自非实体经济,难以创造就业机会。无序的私有化还催生“裙带资本主义”,一批政商通吃的寡头垄断经济命脉,百姓却无缘分享发展成果。这种非包容性增长不仅没有改善民生,还摧垮了城市中产阶级,最终导致绝望的城市青年“揭竿而起”。

从政治制度看,“革命军官”上台后,继承了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制度和手法。在内忧外患之下,选择威权主义稳固政权,强化军警、情报等强力部门,百姓的尊严和权利被随意践踏。美国学者罗杰·欧文将共和制阿拉伯国家称为“总统制安全国家”,总统终身制不说,还企图搞家族世袭。世俗民族主义政权的失败,为穆斯林兄弟会等伊斯兰主义政治力量提供了运作空间。然而,其向后看的历史主义取向,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注定不能提供现代化的可行方案,穆兄会等伊斯兰组织成为“合格的反对派,不及格的执政者”。更严重的是,世俗政权对政治伊斯兰的打压,使后者走向激进,“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极端和恐怖组织大量涌现。

殖民者制造的“人造国家”失败

除埃及等个别“天然国家”,阿拉伯国家多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人为制造的“人造国家”,民族构建水平低,社会同质性差,被民族、教派、部落矛盾撕裂。表面上看,阿拉伯国家具备了现代国家的所有要素,但独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就连高举民族主义旗帜的领导人,实际上也依靠家族、部落和教派等原生态社会组织维系统治。威权政治下,民族构建失败被暂时掩盖。

社会大动荡后,民族、教派和部落等前现代因素浮出水面,民族国家走向解构。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教派色彩显著的政权,引发以宗教极端主义为表现形式的逊尼派武装叛乱,“圣战萨拉菲”主义被地区乱局和教派冲突激活。“伊斯兰国”武装借伊拉克、叙利亚乱局崛起,由恐怖组织升级为政治实体。利比亚、也门等国的部落和教派武装趁乱崛起,破坏政治过渡,引发内战。

大国不负责任干涉,发展无从谈起

从域内看,中东出现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阵营,和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阵营之间的“新冷战”。双方用教派冲突包装霸权之争,无关国家被迫以教派画线,选边站队。双方在伊拉克、叙利亚和也门等国各自扶持代理人,将其当作相互角力的战场,甚至不惜直接出兵干涉。

中东因其战略位置和丰富资源,历来是大国博弈的战场。中东被称为“超级大国的坟场”,从英国、法国,到美国、俄罗斯,大国仍前仆后继,搞不定时便一走了之,留下一个烂摊子。美国在中东一贯“拉一个,打一个”,在中东搞战略平衡,扶植激进势力,饮鸩止渴,最终反受其害。从扶植萨达姆政权,遏制伊朗,到帮助阿富汗“阿拉伯圣战者”抗苏,再到支持叙利亚反对派,莫不如是。

“伊斯兰国”的崛起是美国不负责任的中东政策的直接后果。伊拉克战争后,在美国主导下,前政权军队被解散,复兴党分子被打压,为教派冲突埋下了种子。美国在伊拉克安全局势尚未显著改观,伊拉克军队无法维护安全的情况下,不负责任地匆忙撤军,造成了伊拉克逊尼派省份的权力真空,为“伊斯兰国”武装崛起提供了机遇。2007年后,美国曾借助伊拉克逊尼派地方武装“觉醒运动”,成功地遏制“伊斯兰国”武装,说明当时美国已找到遏制激进武装的良策。但美军撤离后,该组织死灰复燃。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美国投鼠忌器,雷声大雨点小。如今,美国留下的真空,又被俄罗斯填补。俄罗斯以空袭开端介入叙利亚内战,将引发各派力量重新洗牌。俄罗斯能否达到战略目标、叙利亚及地区局势能否好转——需要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只有实现经济腾飞,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阿拉伯国家才能逐步走出困境。然而,在当前内战不止,极端主义猖獗,大国干涉升级的情况下,发展问题无从谈起。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东局势还将继续探底,何时企稳回升尚未可知。

(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中国中东学会理事)

原文链接:http://ihl.cankaoxiaoxi.com/2015/1013/963770.shtm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