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60周年校庆

人民论坛网:(张小锋)如何推进中国抗日战争话语权国际传播


发布时间:2015-10-21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晨欢

如何推进中国抗日战争话语权国际传播

——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授、党委宣传部长张小锋

194592日,日本在密苏里战列舰上向盟军举行投降签字仪式,宣告了猖獗一时、穷凶极恶、惨无人道的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的覆灭,标志着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自1931年开始历时14年,中国以伤亡3500万(死亡2000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的巨大代价,取得了这场关乎中华民族命运、影响世界格局、改变人类命运的胜利。

人民论坛:您认为国际国内舆论中的我国抗战史形象,与我国抗战的真实史实是否吻合?

张小锋:这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意义非凡的中国抗日战争,不仅每一个中华儿女须臾不容淡忘,而且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给予公允的评价和真诚的尊敬。但国内外对中国抗战的认识和评价,与我们的期待仍存在较大落差,或者说国内外对中国抗战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

人民论坛:您提到了国内外对于我国抗战史认识的“落差”,那么这些落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小锋:这些“落差”不仅体现在中国首次隆重举行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庆祝活动时,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国家领导人的集体缺席等方面;西方媒体戴着色眼镜报道和解读中国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盛况,而且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世界史体系中中国抗战的比重很小。英国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只写了二百余字,寥寥数语。“西方二战史著作几乎不提中国战场”、“西方各国的二战史著作共同点是,很少涉及中国抗战,甚至几乎不提中国战场,在提到中国战场时,也大多是描述中国战场抗战不力。美国出版的二战史著作对中国战场抗战的评价稍微客观些,但也是将中国战场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放在从属于美国大战略的前提下表述的。”诚如罗援指出,“现在西方史学界一谈起二战,脑中浮现的就是苏德战场的惨烈、诺曼底登陆的激烈、太平洋战场的悲烈,而鲜谈中国战场的壮烈。即便谈起中国战场时,又强调置日本法西斯于死命的美国那两颗原子弹和苏联出兵远东的意义,而鲜谈中国军队14年抗战的决定性意义。”

第二,低估或诋毁中国对二战胜利的贡献。如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装备落后、不足以抵抗日军,整个抗战是靠美式武器打下来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战斗”,即使“中国停止战争,战争的进程也绝不会发生改变。”

第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和战败国之一,日本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不仅不深刻反省,反而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频频参拜靖国神社、屡屡修改历史教科书、百般抵赖慰安妇问题、对东京审判喊冤叫屈等等。日本编纂出版的102卷的《战史丛书》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战史的权威著作,该丛书虽非完全是右翼战争史观,但通篇体现出“日本是战争失败者,却是精神胜利者”的主体思想,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日本军队“战功”的颂扬,对中国军民的蔑视,对美国军队的憎恨。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第四,国内外不少人对抗日战争诸多问题仍存歧误。有因立场、观点不同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存在重大分歧或针锋相对的;有因掌握材料不全、研究分析不够而导致对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产生误解和偏颇;亦有因别有用心、颠倒黑白、混淆视听而故意污蔑和诽谤。诸如此类奇谈怪论,时有出现,严重影响和亵渎了抗战历史的神圣性和公信力。公信力影响话语权,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人民论坛:鉴于此,我国应当从哪几方面着手捍卫抗战历史的神圣性和公信力?

张小锋:必须着力构筑中国抗战话语权,深入推进中国抗战话语权的国际传播。要“用历史说话,让数字发言”,让抗战历史、抗战故事,人人尽知、代代传颂,成为天下共识、学界公器。只有这样,抗战历史才会成为烙在人类内心深处的记忆。

推进中国抗战话语权国际传播,必须加强学术研究,用丰盈的依据,缜密的论证,得出不可改易的结论,要结束在抗战重大问题上众口嚣嚣的局面。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抗战史不是“随便可以装扮涂抹的”。在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上,不能模棱两可、语焉不详。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对于这些重大问题,需要下功夫深入研究,达成一致看法。如对“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一重大问题,仍有学者主张为中国是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之一”;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问题,仍有学者称“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领导了这场战争”等等。如果在重大问题上都持论不一,岂能说服他人、教育大众;岂能不坠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泥潭?

推进抗战话语权国际传播需要走出书斋,走进人心。历史有三种存在形态:一种是已经发生过的、不能改易、存而不在的历史,这是最广义的历史,也是最本真的历史;一种是留在史料(包括文字记载、实物遗存、口头记忆)上的历史,或者说史料所承载的历史,事实上,这种形态仅是能被史料所证明的历史存在形态,这种形态大多为历史学家或严谨的学者所接触,而学者的研究成果往往是用学术术语表述,仅在学术圈中传播,影响力和传播力有限;还有一种是进入普通民众的头脑中、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之中,挥之不去、易之不能,已经上升成为一种“历史记忆”,无需随时都要“拿证据来”来证明其真实、存在。抗战历史不能仅存在于史料中,印刷在书本上,安厝在书斋里,必须深植于每一个人的记忆里。要让学者、学生、普通民众、海内外华人华侨、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正视和认同中国抗战历史。当然,推进抗战话语权国际传播,决不能庸俗化,决不能泛娱乐化,决不能把抗战主题当成一种时髦消遣。

推进中国抗战话语权国际传播要避免自说自话。抗日战争是世界话题,抗日战争话语权的构筑也要依赖世界各界人士。正如毛泽东所说,“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所以,抗日战争话语权国际传播绝不能仅仅依靠我们某些部门或某些学者,而要尽可能的争取国外人士;不仅要聚焦当代人,更要面向未来,面向下一代;想方设法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不要为“选择性记忆”的历史教育所误导。

推进中国抗战话语权需要以国家实力为后盾。话语权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文化软实力;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需要以坚实厚重的国家硬实力为支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国家实力,只有国家实力达到足以令世界诸国关注、依赖和追慕时,中国抗战话语权自然就走到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了。需要指出地是,不断增强国家实力,必须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等都是抗战精神的诠释。

(人民论坛记者张译晟采访)

附:原文报道链接

http://politics.rmlt.com.cn/2015/1020/405728_2.shtm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