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引领创新的核心工程
刘立新
(来源:《金融博览》杂志 2015年第9期)
伴随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未来中国金融业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回顾 2010 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发生的变化 :商业银行今年 5 月 1 日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距离利率市场化仅“一步之遥”;资本市场推出了融资融券、沪港通、股票指数期货(沪深 300 股指、上证 50 股指、中证 500股指)、上证 50ETF 期权等工具,商品期货连续保持全球首位;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互联网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如火如荼展开;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产融结合冲击着传统金融模式 ;地方债、信贷资产证券化、PPP、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项目融资、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不断创新 ;私募基金、对冲基金、量化基金等机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等。
金融业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如何解决当前发展的瓶颈?如何迎接未来发展的机遇?这就需要人才,需要现代金融人才!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人才强国的战略组成部分,而且引领金融创新和保障活力的核心工程。
在我国市场经济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客观上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金融人才基础上,需要一大批创新型金融人才。例如,市场创新的活力推出了更多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的结构设计、定价、应用和风险控制需要金融工程类人才;完善社会的诚信体系离不开扎实的征信工作,而信息时代催生的大数据技术,可以为信用评级提供新的手段,尤其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消费类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业务,如 P2P、众筹、网络支付等,市场需要信用管理类和数据分析类人才 ;社会财富资金、信托资金、养老金、保险资金等投资管理需要综合型资产管理类人才 ;宏观经济分析、行业调研、产融结合需要经济类和金融统计类人才 ;利率、汇率及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考验,需要专门化的风险管理类人才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和监管需要信息类人才 ;金融监管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熟悉金融业务以及新的变化,也要熟知相关的经济金融法律等等。
事实上,早在 2011 年年初,一行三会就印发颁布了《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对这一阶段金融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了部署。其中,对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到 2020 年造就一支数量充足(金融从业人员总量按照年均 3.5% 的速度增长,到 2020年达到 515 万人),结构合理(机构部门、行业、区域分配合理,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比重提高),素质优秀(到 2020 年,全国金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的从业者比重分别达到9.6%和6.9%以上),充 满活 力(到 2020 年,每百万元金融业增加值所需人数降低到1 人左右),具备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人才占比达到 10%)的人才队伍,为增强我国金融实力和竞争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奠定人才基础。目标鼓舞人心,千里尚需跬步,目前来看,金融业和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关注以下三个重点 :
首先,市场化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及复杂性,必然引导金融机构由传统型向综合经营型转化,人才培养中应该充分加入资产管理、产业和金融结合趋势等新特点和新要求的内容。
其次,金融产品的创新,模型交易、程序策略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衍生品在我国的发展,在金融活动中必然融入更多数量模型和风险元素,培养熟悉国际规则的金融工程类、金融统计类、风险管理类人才是当务之需。
最后,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运用大数据和网络技术有效率地开展各项业务,信用管理和评估、金融安全和大数据分析成为决策的关键,人才培养要有效对接时代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布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 +”等新战略,新的时代带来金融业新的发展机遇,更亟待一大批创新型金融人才!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