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新中国来华留学综述
赵忠秀
(来源:《神州学人》2015年 第7期)
外交指引下的来华留学
新中国的来华留学先天具有外交属性。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时,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使外界尽快了解新中国,逐步摆脱外交孤立的状况,中国接收了首批主要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30余名留学生。首批学生采取国家之间对等交换的办法进行,中国为其提供全额奖学金。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亚洲、非洲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63年8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外国留学生会议,明确了接收外国留学生工作要为中国政治与外交工作大局服务,为各国文化交流及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友谊服务的方针。
从1950年到1965年,中国共接收来自68个国家的7239名来华留学生,分布在全国17个城市的94所学校。其中,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有6571人,约占全部来华留学生的90.8%;来自其他亚、非、拉国家的留学生有533人,约占7.3%;来自西欧、北美及日本的留学生有135人,约占1.9%。
1966年之后,受“文革”影响,中国高校停课,来华留学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1966年9月19日,中国教育部照会有关国家驻华使领馆,来华留学生回国休学1年,返华时间另行通知,往返旅费由中国政府负担。此后,来华留学生招生与教育工作中断了7年,绝大部分留学生终止了在华留学进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1973年中国开始恢复接收留学生,但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很小。据统计,1973年至1977年间,中国累计接收留学生仅2063人。
1950年至1978年的28年间,中国累计接收培养了12800名来华留学生,几乎全部由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虽然当时我国接收留学生的规模、国别和数量十分有限,但毕业生中的大部分日后都成长为其本国与中国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的骨干力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阶段,来华留学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1979年和1984年召开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提出了来华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来华留学工作是中国援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的工作。
从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规模持续增长,生源国逐步扩大,自费留学生从无到有,人数迅速增长。
1978年,中国首次实行在国外通过考试录取来华留学生。1979年,国务院批准《关于接收自费外国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为自费来华留学工作做好了准备。1980年,中国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办外国人中文短训问题的通知》,为国内高校接收自费短训留学生创造了条件。1989年,国家出台规定,高校可以接收自费来华留学生,并由学校自主决定招收留学生的数量,不占用国家下达的计划招生指标,这大大提高了高校招收留学生的积极性。
1984年,在中国高校学习的留学生总数增至6144人,其中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增至3551人,超过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但大部分为短期留学生。
1993年,中国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教育体制。此后,高校开始真正成为来华留学教育的主体,来华留学生特别是自费来华留学生迅速增长。
进入21世纪后,来华留学成为新时期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外事场合庄严承诺,增加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名额。2008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宣布,未来5年向发展中国家新增1万名奖学金名额;2011年,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期间,刘延东国务委员宣布,到2013年共向美国提供1万名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名额;2012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承诺,未来3年向非洲提供18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期间,宣布未来3年内将向加勒比9国提供1000个各类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
2011年11月22日,由教育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共同组成的来华留学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来华留学工作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整体外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些发达国家也争相出台措施,推动学生来华。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访华期间宣布了4年向中国派遣10万名留学生的计划;加拿大总理哈珀2012年访华时提出5年内中加两国双向留学生达到10万人的目标;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2014年5月宣布,计划3年内把其资助的赴华英国留学生人数增加至少3倍,从目前的每年3500人增加到2016年的至少15000人,帮助更多英国学生赴中国留学、选修课程或实习等。
来华留学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据统计,2004年来华留学生数量有了42.63%的增幅,创10年增幅新高,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华留学生规模最大、增幅最高的一年。从近年情况来看,2011年,中国接收来华留学生超过29万人,2012年超过32万人,2013年总规模约达36万。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几乎涵盖所有学科门类,来华留学总体规模、生源国别、接收单位、专业结构、培养层次等多项统计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目前,来华的自费留学生已占在华留学生总数的90%左右,中国已逐步形成了以自费留学生为主体、奖学金生为主导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中国借来华留学实现特定政治和外交目标的方针有所变化,进而逐步调整奖学金政策,奖学金资源也从单一中央政府奖学金发展到省市政府奖学金、高等学校奖学金、大企业奖学金相互补充。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推进,中国逐步赋予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办学权,高等学校在来华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建立起中央政府、省市和高校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合理分工的来华留学管理体制。
战略与资源的竞争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说:“对我们的国家来说,没有比那些曾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世界领导人的友谊更有价值的资产了。”当前,主要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留学生定位于战略资源,把对留学生的培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来华留学的迅猛发展,正是源自于对留学生资源的认知与定位。
首先,留学生是重要的政治资源。由于求学特征和在目的国停留时长,培养留学生是一种最深入的公共外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于高等教育输出国来说,留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同样也学习了该国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大批接收和培养留学生,无疑会成为留学目的地国的潜在人脉资源,成为两国之间的桥梁。
1996年,尼日尔与中国的复交就是在尼日尔留学生阿布巴卡尔·卡尔道的斡旋和推动下实现的。卡尔道于1978年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来华学习,并结下了深厚的中国情缘。他回国后活跃在尼政商两界,为中尼两国双边关系作出了难以替代的贡献。法国《世界报》记者塞尔日·米歇尔在其作品中称,卡尔道和他的中国妻子的传奇经历是中尼两国关系发展的脉络。哈萨克斯坦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于1988年起在北京语言大学(当时为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汉语,后入武汉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000年起进入政府系统工作,先后担任交通部长、经济和预算部长、副总理等职,在中哈加强政治互信、推动经济合作和能源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0多年来,来华留学毕业生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校友,如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泰国公主诗琳通、约旦公主拉娅等。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国毕业回国的留学生中,有40余人次在本国担任了副部长以上职务,有近20人先后任驻华大使,有60余人任驻华使馆参赞,还有一些成为著名学者教授和大企业家,更多的则成为本国建设的宝贵人才。一批又一批的留华毕业生,是中国营造友好国际环境、发展软实力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需要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需要世界上有更多了解中国、对中国友好的人士推动本国与中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其次,留学生是宝贵的人才战略资源。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留学生流动的格局和趋势往往能体现各国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差距,而能否“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且用之”,更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取得的科技成果当中,只有20%是由本土美国人取得的。美东地区10个州的高校中,讲师以上的教师中,通过留学定居美国的华人就有8000人,其中教授占四分之一以上,而且他们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已成为Chair Professor。根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统计,从1988年到1996年,中国共有16550人在美国获得工程或者科学博士学位,其中50%以上的博士毕业生留在美国工作。美国利用本国的教育优势,广泛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并为己所用,巩固和提升了教育大国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留学生是丰富的经济资源。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可以为留学目的地国输入巨大的经济利益,相对于培养人脉资源而言,留学生带来的经济资源更为直接和显而易见。根据有关统计,2013年,在美国高校就读的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240多亿美元的收入。2012年,加拿大的国际学生留学期间所付的学费及其他开支为加拿大经济贡献了84亿加元。同年,澳大利亚的国际学生为其创造了150多亿澳元的贸易收入。2012年,来自留学生的费用占了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收入的10%以上,一些学校的比例高达近36%。英国文化协会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英国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将达到87万,教育收入预计达到200亿英镑。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从留学生教育中受益匪浅。例如,近年来,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尤其是来自中东的穆斯林学生增长较快,每年仅学费就为马来西亚经济贡献了10亿美元。有报道显示,美国和英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收入为本国平衡对外经济贸易的逆差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也有能力参与这一战略资源的竞争。
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中国教育部2010年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通过采取建立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升来华留学质量,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据统计,当前,亚非两洲留学生占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1%,来华读学位的学生只占高校学生总量的0.4%。与中国经济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相比,来华留学生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尤其是结构上都需要向前迈进一大步。我们需要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不断优化留学环境,保障教育质量。
在2014年底召开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来华留学在我国留学工作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统筹谋划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会议再次强调把来华留学作为服务外交大局、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教育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来华留学历史久远,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成规模的接收留学生的历史始于隋朝。随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中国成为了世界人民向往的中心,来华留学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为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促进国家发展,日本频繁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朝鲜半岛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来华,琉球、越南和俄罗斯也纷纷来朝。有学者将之归因于唐朝富强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气度。新中国的来华留学继承了历史又有新突破,《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来华留学规模达到50万,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附:原文链接:
http://www.chisa.edu.cn/szxrzz/qikan/201507/201507/t20150712_50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