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碰上专利,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8日,中关村互联网专利银行在北京签署中美合作战略框架协议,通过市场进行专利的定价和信用再造,使专利产品金融化,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发动机。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召集人张穹介绍,互联网专利银行就是在“互联网+”时代,运用金融力量和互联网平台管理专利的一个尝试,激发创业创新的活力。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召集人 张穹:
有一些好的专利可以金融投资、融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托管、交易、培植、利用、开发,运用金融的力量来大力促进,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让广大的人民参与这个活动,肯定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更好地解放生产力。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邹平座则介绍,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的蓬勃发展,大数据越来越成为信息社会的一大特征。中关村互联网专利银行则希望通过互联网向专利管理引入信息流和大数据。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邹平座:
互联网+专利银行实际上就是考虑到中国的知识(产权)管理上,没有产品化,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这种现象。
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程絮森认为,“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既体现了服务百姓生活的普惠益民特质,也体现了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担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程絮森:
政策上的颁布之后,会促进相关的行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对于关注互联网作为技术的载体和驱动,对它们的产业进行一种新的变革、一种创新,这是比较大的一种创新的动力吧。
专家表示,“互联网+”时代大门开启,政府主体、市场主体都开始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专利、银行、互联网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后,激发出了创新创业的活力,让人也期待能有更多行业与互联网的“碰撞”。
新华社记者赵珺、袁非焱北京报道
原文链接:http://finance.cncnews.cn/2015-07-09/12428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