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60周年校庆

[媒体] CETV网络台:贸大青年教师杨贝 在抽象的世界里真实地活着


发布时间:2014-12-06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晨欢

【编者按】作为“京城四大法学院”之一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不仅拥有沈达明先生、冯大同先生两位德高望重的开拓者,拥有沈四宝教授、王军教授、石静霞教授等德才兼备的引领者,拥有黄勇教授、梅夏英教授、苏号朋教授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资深专家,同样也拥有一支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青年教师队伍。他(她)们不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孜孜不倦、力求超越,在生活中也有着各自的小情调、小乐趣。

学校法学院在院庆30年之际,推出“青年教师风采”栏目,将他(她)们的风采呈现给广大师生。其中《青年教师杨贝:在抽象的世界里真实地活着》刊发于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上,全文如下:

青年教师风采之杨贝:在抽象的世界里真实地活着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 时间:2014-12-6)

杨贝,20087月在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来到经贸大学任教,目前为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方法、人权法、法哲学,是第二届“孙国华法学理论优秀青年学术研究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早在读博期间,她就有了丰富的求学经历,曾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牛津大学交流,更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杨贝老师主讲的课程为法理学、法律方法等,她提倡讨论课的教学模式,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其主讲的课程多次获评学院前10%,她本人也荣获本年度岳成奖教金。

1125日下午,记者在宁远楼办公室见到了杨贝老师。接近一个小时的谈话,从工作、校园、学生聊到了生活、青春、梦想。杨贝老师始终带笑,用轻柔的语调诉说着她的职业使命和人生感悟。

钻研法理:静水中流淌着无尽趣味

在很多人看来,法理学是一门抽象、枯燥、无趣的学问。可杨贝老师却喜欢用《九阴真经》里的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学科,总说“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这个有些搞怪的描述倒是生动地展现了她对这个学科的热爱。这种对抽象思辨的热情在女性学者中多少有些另类,问其原因,杨贝老师却是一笑置之,“天生的吧”。这种天生的研究兴趣让她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自得其乐,但这不代表她追求“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研究方式。

在回应人们对于法理学“无用”、“与社会脱节”等批评时,杨贝老师表达了她的认同。“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学问,法理学也不例外。”她本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法律论证的研究,关注法律人如何说理的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杨贝老师近年来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判决理由上。在她看来,判决理由不止涉及法官如何说理的问题,更涉及“法律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一谈起这些一般人觉得晦涩、玄远的话题,杨贝老师就来了兴致,脸上浮起抑制不住地兴奋表情。“我很幸运,我现在所做的都是我喜欢做的。如果一生能解决一两个理论问题,那将是非常幸福的事。”

教书育人:我有一种使命感

从中国政法大学博士毕业之后,杨贝老师来到贸大任教。对于为何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杨贝老师笑着说纯属偶然,但这种偶然或许也是某种必然。“我现在真的非常喜欢这个职业,”说到这里,她突然认真起来,“法治是每一个法律人的终极信仰,而法治的形成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培育。每培育一个合格公民,都是在为法治添砖加瓦,都是向法治迈出的重要一步,而这就是我的工作。”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她很愿意和学生沟通,分享自己对于法律的一些领悟。“每次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使命感。我觉得我是在播下万千法治的种子。”每每想到这,她说她都忍不住再仔细审核一遍准备上课的内容,并斟酌适当的表达方式。

当被问及这种使命感会否带给她压力时,她欣然一笑说,“这会带来更多成就感,会是动力。”当学生与她讨论热点案例或事件时,她总忍不住想像学生们进入社会后的样子。与传授知识相比,她更有兴趣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毕竟公民不是一种学历,与知识水平没有必然联系,它更多地是要求具备特定的理念、态度或者说思维方式。

创新课堂:讨论课是一种享受

海外留学经历让杨贝老师深刻体会到了讨论课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与国外知名法理学教授的交流讨论中,她收获良多。“我以前一直以为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一年的经历让我对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回国后,杨贝老师把这种授课方式带到了她的课堂上。在她的法理学课堂上,看不到学生勤奋地记笔记,看到的是每当一个问题被抛出时,同学们跃跃欲试的神情。“我不喜欢我的学生记笔记,我喜欢他们多听,并且随时提问,这可能是我一直以来的风格。”为了阐述一个法理学问题,同学们在深度挖掘之后,会以视频、短剧、改编歌曲的方式来加以表达。对于这些“生活化”的非学术的表达方式,杨贝老师说自己很欣赏,这与她的理念是一致的。在采访中,她数次强调,法治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比如法理学,以前给人的印象是形而上的,是活在抽象的世界里的。其实它不是,它是切切实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的。

谈及实施讨论课中遇到的“互动难”问题以及处理方式,杨贝老师大方地分享她的秘诀:“这需要老师提前多做准备。首先要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话题。其次门槛不能太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不断尝试,杨贝老师真切地感受到,积极互动的课堂,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享受,她常常因为学生们展现的新颖的视角、新奇的观点而欣喜不已。

寄语学生:青春只有一次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起杨贝老师对于学生有何寄语。她思考了一会儿,郑重地说:“青春不会再来,不要辜负这几年的时光,尽情地燃烧自己的青春,做一些能够滋养自己生命的事情。”

整个采访过程中,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杨贝老师的笑。有提及自己研究兴趣的微笑,有谈到课堂教学的浅笑,有说起学生新奇表现的开怀大笑,无论哪一种,都展现着这位青年教师对科研、教学的热爱与坚持。在书桌前,她是潜心问学的探路者;在课堂上,她是求知路上的引路人;在生活中,她是乐于分享与陪伴的同路人。“我对学生们没有太多要求,只有一句,莫负好时光。”

(撰稿人:张洁)

附:原文报道链接

http://www.centv.cn/news/world/2014/12/2014-12-0698574.htm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