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60周年校庆

[媒体] 新浪网:(张新民)MBA教育如无特色,难免边缘化


发布时间:2014-11-05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编辑:王翔宇

新浪网:(张新民)MBA教育如无特色,难免边缘化

1991年开始至今,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保守观望到万人空巷的历程,很多人将MBA作为进入管理层或升职加薪的敲门砖。但现在学员普遍低龄化、MBA教育同质化等“式微”言论甚嚣尘上,中国的MBA发展似乎进入到了瓶颈期。近日,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张新民做客新浪访谈间,深刻剖析中国MBA教育现状、困境以及应对措施。

MBA受专业学位冲击

面对社会上MBA教育“式微”的说法,张新民并不否认,并认为教育的质量和课程作为MBA教育的特色,一定要有所发展,才能让MBA在众多专业学位里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解释,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专业学位发展非常迅速,其实对商学院MBA的冲击相当大。他举例到,与MBA关系非常密切的几个“雷同”专业如MPACC(会计专业硕士)、金融硕士等等。这些项目一经出台,就迅速的将MBA的生源分流,导致现在很多院校MBA招生根本找不到足额的学生,有的非常好的学校的MBA录取分数线比国家线还要低。

MPACC本身名字就是一个特色,它既是专业,也是特色,专业和特色紧密相连。”张新民补充道:“当我们说到MBA特色的时候,可能还要去强调我们的会计色彩比较浓。但是对于非MBA的专业学位来说,这是先天的优势。”

不仅因为受到专业学位的冲击,MBA本身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日渐低龄化的学员,还有高昂的学费,这些都是被人们所讨论的重点。

张新民说, MBA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只有两条路。一是夯实自己的特色,强化课程和教育品质的建设,让MBA能够在众多的专业学位里继续保持自己的一席之地,“要么就迅速的被边缘化了。”

MBA是培养管理类人才

在就业市场出现一个现象,很多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聘用金融学硕士的毕业生,而不是金融方向的MBA毕业生,而很多著名的会计事务所也同样有这样的情况,和那些专业学位相比,MBA似乎收到了冷落。张新民解释道,MBA和那些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MBA培养的是企业的管理类人才。

对于MBA来说,更强调的是对管理规律的一种教育,强调整合式、系统的教育。“不管是MPACC还是金融学硕士,更多强调的都是专业化教育。从管理领袖来看,我们更多的应该会出现在MBA教育里边。在专才领袖方面,比如说在金融界里边做很多一般性的操盘手,甚至也算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人,他更多应该出自于金融学硕士或者是MPACC。”张新民解释到。

如此,MBA教育更是被质疑称是“大杂烩”,注重通识教育,张新民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特色教育二者可并重。

他说,MBA本质是一种系统化的企业管理知识体系教育,这样一种整合式的教育,实际上就必须把与企业管理有关的,如战略的、营销的、人力资源、财务的、会计的、运营的等等,有机地结合到MBA教育中去。在这个程度上,通识教育的MBA是有依据的。

另外一方面,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历史、办学特点以及学科优势,与MBA教育结合起来,在这一方面就可以进行专业特色的教育模式。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MBA最大的区别是“境界”

张新民首先强调的就是“教师的境界”。他解释,现在教师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考评出来的,学生不满意,教师才会做出相应的修改,如果学生没有表达出意见,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一个老师的课件能不作修改地用好几年。

“但实际上迅速变化的管理世界,案例应该是随时更新和随时采集的,在这一点上,很多学校的教师境界就不够。”张新民笑着说。

另外一方面就是管理。当老师境界不够的时候,就需要用管理来进行推动境界的提升。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教师的考评,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采访现场

附嘉宾介绍:

张新民(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会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

附原文报道链接:

http://edu.sina.com.cn/bschool/2014-11-03/1217441722.shtml

以下是采访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直播间,我是唐敏。

2015年的MBA报考已经开始了,针对于MBA的整个行业趋势,也是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的,在今天我们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一位非常专业的人士,他就是来自对外经贸大学的副校长,同时也是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张新民教授做客新浪,张老师,先和各位新浪网友打声招呼。

张新民: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张校长,您今天过来,一方面您是代表外经贸的身份,另一方面,我希望更多您是作为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委员,您首先先谈一谈您对现在MBA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您是怎么样看的?因为从今年整体媒体报道来看,似乎MBA有点向下滑的趋势,您是这么认为的吗?

张新民: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实际上在中国开展MBA教育,大家都应该知道,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大概23年时间。实际上在1991年的时候,中国刚刚开始有专业学位的教育,我们当时叫示范。现在实际上大概有230多个学校有了MBA的教育资格。我自我感觉,在5年以前或者是510年以前,中国的MBA教育应该是一个非常高峰的时期。在那个时候,我们在每一年里,这一年出的最热的词汇之一可能就是MBA,当然不是NBA,是MBA。当时感觉到非常火的一种状态。伴随着2002EMBA教育的出台或者是开始,实际上中国的MBA里有两个项目,一个是MBA,一个是EMBA,现在中国国内的大学,62所学校在搞EMBA教育,236所左右的学校搞MBA的教育。但是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大家对MBAEMBA诟病比较多,我们从一开始对MBA的认识是一种高端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项目,现在逐渐地发现,在MBA的学生里边有了越来越年轻化趋势的状况。再一个,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进入到MBA的示范单位里,实际上MBA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也越来越为社会所诟病。、第二方面,EMBA出现以后,实际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过去5年里边,对EMBA学习的质量,对它的管理,对生源的结构也越来越多议论了。这样实际上感觉在教育体系里边,EMBAMBA总是处于一种风口浪尖的态势。还有一点,对MBAEMBA的学费,感觉到有点高,这样的社会议论比较多一些。在这种情况下,MBAEMBA就处于媒体议论的焦点。

同时,在过去几年,中国专业学位发展非常迅速,实际上在5年以前,也有好多专业学位的项目,比如工程硕士、MPA等等。现在最近几年出现了新的专业学位的项目实际上对商学院MBA的冲击相当大,因为有的学校也办国际商务,也办金融学硕士。实际上在商学院或者在大商里有三个或者四个到五个雷同的专业学位项目。我说它雷同,或者说关系非常密切的这样几个专业学位项目,包括第一个就是MBA;第二是MPACCMPACC就是会计专业硕士;第三个就是金融硕士;第四个是资产评估硕士;还有审计等等。直面冲击的就是MPACC和金融硕士。现在看来国际商务还没有构成那么大的冲击,但是可以很明显看到学生被迅速地分流了。这样一种情况下就会发现什么情况呢?有的以硕士学位为目标的学习,他认为MBA可能是一种万金油,这样他自己就想我还不如搞一个会计,或者说我还不如搞一个金融学的,尤其是金融学的专业学位出现以后,他的生源质量迅速的吸引大家的眼球,实际情况也是,它的学生入学质量相当不错,这样MBA的冲击,我认为至少冲击一定是存在的,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种情况。

主持人:刚才新民校长您说的三个项目,第一个是说MBA越来越年轻化了,相对于原来很多读MBA的,还会有很多企业的高管,现在可能更多确实都是中层甚至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小年轻。

张新民:毕业三年左右。

主持人:第二,专业硕士出来以后对MBA的冲击也挺大的。第三个方面,现在办的这些院校参差不齐。刚才您描述的是这三种现象,在这三种现象以后,会直接导致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MBA到底会往哪个行业发展?也有一些非商学院的人士,也会有一点断定,当专业硕士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时候,你们MBA就没有市场了,以后说不定MBA就慢慢要陨落了。对于这种观点,您赞同吗?

张新民:对这个议论应该说它有它的道理,我们也在想,市场就这么大,你现在有这么多的专业学位,而且明显的MPACC专业本身的名字就是一个特色,金融学硕士本身就是一个特色,它既是专业,又是特色,非常明显,专业和特色是连在一起的。当我们说MBA特色的时候,你总要说,可能有的学校金融学的色彩比较强,金融MBA。有的学校财务或会计的色彩比较强,有的是从本身的行业,像北京邮电大学,他们说我是邮电行业,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方面的MBA,它的特色总是要加在前边前缀里面才能表现出它的一种特色,这样它鲜明的程度是需要宣传的,人家不需要现象的项目,它实际上有一种先天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MBA在商学院来讲或者是中国MBA教育界,必须对MBA面临的严峻的形势有充分的认识。路就两条路,第一,迅速的让MBA边缘化,不办了。第二,夯实我们的特色,强化我们的建设,让MBA能够在众多的专业学位里继续保持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有所发展,甚至有所强大或者壮大。

主持人:您这两句话我可不可以合并成一句话来理解,对于那些没有特色的MBA项目,你们干脆就别办了。是这个意思吗?

张新民:我这样说可能大家有的不爱听,我的感觉,实际上我们在一开始办的时候,质量本身或者课程本身就是一种特色,如果没有的时候,你把十几门课有机地整合好,能够有一个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就已经算一种特色了,一开始我们是这样说的。但是当大家有非常鲜明的其它的专业学位来冲击你的时候,自然是你的特色和质量就更要命了,或者是更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确确实实办不出自己的特色,甚至于没有质量的话,这个项目我们办起来,实际上不办也罢,因为我们不办MBA也可以办其它的,你办更多的,自己熟悉的特色,比如MPACC金融学硕士,从学校来讲完全是可以这么做的。但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实际上支撑教育的基础是学科和师资,很多学校在经济管理学院或者是在商学院里边,它有不同的学科在里边,那就是说有些学校有非常强的与MBA内在的课程体系相关的师资力量。这些学校真的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中国的MBA教育挑起来往前走,这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应该看到MBA在国内继续办好的良好条件,我们是不能丧失信心的。另一方面,国际上主流的一些商学院,它的MBA教育实际上仍然在红红火火的往前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的MBA教育应该说为了跟国际接轨,也应该办好。

主持人:您提到国际上MBA教育,其实也有一种观点,看国际上几个比较大、比较知名的商学院,它们提倡的是MBA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并不是刻意分成各个方面,什么创业方向的MBA或者是金融方向的MBA,而更多是说我是普遍培养一种通识的综合管理素质。像您刚才所讲的,比如这个学校要是金融特色比较强,就往你的金融MBA去做一些创新,做一些文章。这两个观点其实某种程度上是有点违背的,您是怎么看的?

张新民:实际上国际上也还是不同的两个模式,一个模式就是通识教育的MBA,另外就是它有非常强特色的专业MBA,两种都有,国内也是都有的。但关键的问题,我想强调一下,MBA到底是什么,我还是想说一下最本质的一些东西。MBA本身就是一种系统化的企业管理知识体系教育。系统化的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的教育,在教学过程里边,像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方华老师,他就讲过整合式的一种教育。这种整合式的一种教育,实际上就必须把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这些课程或者这些知识体系,像战略的、营销的、人力资源的、财务的、会计的,包括金融的、运营的等等,都把它有机地放在里边,这是通识教育最基本的一个基础。因此,MBA教育特别容易办成通识教育的一种方向,这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经常强调竞争优势的问题。如果各个学校的MBA都是这十几门课程,没有任何特色,在市场里边区分度也是有问题的,这时区分就靠品牌区分了。另外一个区分,应该还有一个特色。实际上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历史,它的办学特点,实际上已经形成自己传统的学科优势,它的传统学科优势跟现在的MBA教育的某些方面的结合,可能就形成特色的MBA项目,这两个应该说都是可以搞的。

主持人:这两个完全不矛盾。

张新民:不矛盾,可以搞。

主持人:再举回您刚才说的那个例子,比如说现在金融专业硕士非常火,而且对于很多金融机构来说特别喜欢从金融专业硕士出来的学生,而相对来说对于金融方向的MBA,两者比较,他们可能更喜欢用金融专硕的学生。对于财经类的院校来讲,我的强项就是在金融类,到底MBA要不要做金融方向?还是就放弃了,还是另谋新路?

张新民:就像一个商学院会计财务很强,你是办MPACC,还是在MBA里边强化财会的特色,这是两个非常明显的不一样的东西、两个不一样的问题。实际上在MBA的总体教育来讲,它的通识色彩是比较强的,专业色彩也是比较强的,如果办得好,两个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金融MBA或者是财会MBA这种特色的一种东西。但是我们必须要跟大家强调,MBA管理里边更多强调的是对管理规律的一种教育、一种灌输,强调整合式、系统式的教育。在MPACC也好,在金融学也好,更多强调的是专业化的教育。也就是说从管理领袖来看,我们更多的应该会出现在MBA教育里边。在专才领袖方面,比如说在金融界里边做很多一般性的操盘手,甚至也算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人,他更多应该出自于金融学硕士或者是MPACC。但是MBA里可能会出一些CEO,或者是人力资源总监等等。这个应该是有不同的一种感觉的东西在里边。简单地说,专业学位,特别像MPACC和金融学硕士这样的一种专业学位,更多的是专业性人才更多。MBA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管理类的人才居多。在管理类人才里,他更熟悉某一个领域,比如说熟悉金融领域的叫金融特色的MBA,熟悉更多财会把握能力更强的,是财会方向的MBA,这是两个不太一样的地方。

主持人:是不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这两种意义上不太一样的硕士学位,其实整个入口,什么样的人适合读MBA,什么样的人适合去读专业硕士,其实本质上面也会有比较大差别的。比如像专业硕士可能是培养专业型的人才,而像MBA主要是培养管理型的人才,是不是也说明他们当时在入学前的时候,我是报考MBA还是报考MPACC,这里边是有一个明显的差别,有些人可能只适合读MBA,有些人可能只适合读MPACC

张新民:你讲的我非常认同,哪些人适合读MPACC或者金融学硕士呢?对金融特别有感觉,会计基础非常好,更适合从事财会工作的人或者是财务管理和会计非常强的人,本科是这样,研究生也希望在这里边读一读,最后在这个领域就业的人。如果管理能力比较强,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比较强的人,更多的我觉得会读一些特色MBA可能会好一些。大概是这样。

主持人:这也有一个问题,现在比如很多专业硕士项目,不仅仅MBA的竞争来自于学校跟学校之间,更多是学校之内的一些竞争,尤其有些还都是开在一个商学院里面,也就是学院之间的竞争。这个里面就有一个问题,我教MBA的和教MPACC的老师有可能就是同一波老师,师资上面他们怎么做区分?还是说现在师资真的已经达到那种程度,我可以Hold住不同项目之间的角色转换呢?

张新民:这是MBA和专业学位项目建设的问题,我要纠正一下你刚才谈的问题,实际上不论是金融学硕士还是MPACC还是MBA,都是专业硕士学位,不能说MBAMBAMPACC和金融学硕士是专业学位,不是,它们都是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意思就是更多强调实践导向的一种教育。回到你刚才谈的问题,一个学原里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有不同需求的多个专业学位项目的时候,是一批老师上类似的课程,或者是同名的课程,为不同的项目培养,是不是可以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去开设你的课程,或者是调整你的授课内容。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是商学院建设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我谈两个大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非常遗憾,到现在为止就我了解的情况,很多商学院包括我们国内非常好的商学院,它的老师在教授同样一门课程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学生,差异是不大的。也就是说,我们到现在为止还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针对不同学生,对他的教学内容进行显著的变化。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就很遗憾了呢?不是。因为实际上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它是受它的课程体系影响的。比如说MPACC的专业是由一系列这个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决定,一定显著不同于MBA。金融学硕士也是一样的。当然这里边可能有某些课程同样是一个老师讲的,甚至于名字都差不多,可能这个课程的内容没什么区别。但是由于学生对象不一样,理解和感悟课程的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因为他们受教育的基础和他们原有的一种状况不太一样。在整个他的知识课程体系里,这门课程可能针对这个专业课程变化不是很大,但是毕竟老师会把一些基本的传授出来,实际上通过十几门课程两到三年的系统教育,是完全可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的。

主持人:可能更多的修行在意学生自己,和学生周围的学生圈。

张新民:是这样,但是我们要说另外一个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老师可以不研究我们学生的具体要求和差异性的要求。如果说我们做得更好,老师们应该更多地去结合学生的一些具体特点和他特定的专业学位培养要求,来调整你课程的内容。

主持人:对于老师的改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并不是说我们去做某一个,比如说在什么政策上做一些引导,就能够让这些老师真正去做调整的。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情况下,对于老师的激励可能就会来得更加重要,或者说除了现有的学院内的这些老师以外,怎么样能够根据不同项目的培养目标,还能够有一些更多的师资。

张新民:这涉及到商学院建设的另外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想我们的老师们在我们的课堂里边所发挥的精力。因为我们也参加过国外一些商学院的考察和交流,我们感觉到我们办这种教育和国外办MBA教育,尤其是发达国家办MBA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一个最大的差别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办这种教育,人家是发达国家办这种教育,而MBA和专业学位领先的恰恰是发达国家开办起来的。根据我的考察我的体会,我们中国办这种专业学位和发达国家的大学办专业学位最大的区别是境界的区别。

主持人:怎么理解?

张新民:这个境界包括教师的境界。比如说我们很多教师的境界还没有到一种主动求变的境界,比如说他的进步更多是让学生考评出来的,学生对你的课程如果不满意,老师们会做相应的修改。如果学生在考评的过程中对他很满意是不会做相应的修改的。比如很多老师案例几年不变,实际上迅速变化的现实管理世界,我们的案例应该是随时更新或者是随时去采集的,这一点老师做得不够,他更多是为了满足一个考生的要求,或者是学生只要不给我空下来就可以了。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大学里的老师们,很重要的一个精神状态是一直要往前走,尽管书的案例稍微老一些,但是课堂用的案例还是注重更新的,这是第一个,我们的境界,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说大环境就是这样一种状况。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管理。从商学院来讲,我们现在还很难做到,在境界不够的时候就要靠激励了。如果说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问题,我的进步靠什么呢?我的进步靠管理,老师的进步靠学院的管理,学院的管理,说这方面的课程如果要改善,我有什么什么样的激励,这个激励是全方位的,有职称晋升的激励,有奖励提高的激励。各种激励不管怎么样,对老师还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恰恰我们看到一些商学院的管理达不到这个状况,或者由于财力的问题,或者是由于院长精力投入问题,顾不过来,这样老师进取的动力又不够了,很多学校我们考察这个情况,在课程建设,在对教育的贡献方面,你的激励机制怎么样呢?我觉得系统设计的普遍不够,不是一两个学院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更多应该加强,一个是学生对教师的考评。第二,我们还要加强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我们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在学校里现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我觉得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中国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我们重视的不够,应该在这方面想尽各种办法,让我们的老师能够满足我们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要。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境界方面怎么样做一个提高,还有对于老师的激励方面怎么做提高。如果这两方面确实能够有些改善,您更希望这些商学院的老师能够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和完善呢?

张新民:第一个问题,据我的考察,我们大量的商学院的老师不知道专业学位教育跟科学学位教育的一种差别。实际上科学学位的硕士我们一直很熟悉,这种科学学位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型的一种培养。现在大量的转到专业学位来,很多老师转不过来。所以,第一个问题,应该对老师的视野也好,他的知识体系的调整也好,在这方面对教师进行课程培训或者能力培训,这方面的培训应该说中国MBA教育界做得是不错的,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在做师资培训。但是你从师资培训就可以看得出来,很多学校的老师从来不参加课程培训,有的学校的老师总参加各种培训,但是你明显感觉到不是因为这些老师原来不行而去参加培训,而是因为行才参加培训,他希望更多的从别的学校的同行里、老师里得到更多新的东西,新的知识也好,新的案例也好,新的方法也好。所以,这方面的情况,更多第一是对教师的培养,这个培养是社会的,而不简单是学校本身。第二,应该鼓励我们的老师参与社会实践。毕竟MBA教育是一个实践导向性的教育,包括金融学硕士和MPACC。如果我们的老师对企业不了解,运作规律不知道,现在新的法规变化不知道,那我们应该说这个教师很难有高质量的结合实际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MBA是以实践导向为基础的一个实践的专业学位,现在我们也知道很多MBA、商学院引入了很多外界的企业导师,但实际上企业导师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真正能起多大作用,这一点您是怎么看待的?

张新民:企业导师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或能够缓解商学院的主流老师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的问题。古人讲的话叫术业有专攻。我在几年前曾经说过,教授永远不要和企业家去拼实践。第二句话,企业家不要以为自己能够比教授们在整体上能够做得更出色,我说的是整体。某一个企业家有可能他各方面,甚至和所有的教授比,普遍来讲,企业家更熟悉企业管理的运作规律,教授更多的熟悉教育规律,这是必然的。企业家在哪些方面可以弥补我们的缺陷呢?实践方面实操方面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或者制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这些方面企业家是能够起到相当多这方面作用的。另外,企业家进入我们的校外导师,甚至给我们上一节课以后,还可以给我们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基地,这样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也多了,老师也可以进行案例研究,也可以到企业里去挂职锻炼,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企图指望企业家能够按时按点的给学生们一门课一门课上下来,这是不切实际的,一门课可以,普遍的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而且他们教的不一定更系统、不一定更完善。

张新民:企业家教的往往不容易系统化,系统化的问题是大学教授的问题,他可以给你某些方面的补充,这方面的情况其实就是老师的把握。

主持人:新民校长,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前段时间外经贸商学院的MBA项目也得到了EQUIS的认证,这个认证真的很难得,因为本身对于财经类的院校,你们是第一个获得这个认证的,而听说您曾经还是商学院院长的时候,您就已经开始提出这个项目的认证,当时您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想着一定要把MBA项目认证,毕竟是中国的MBA项目,为什么要推到世界上得到这个认证,得到认证又说明什么?

张新民:这个国际认证是在我任上就开始准备的,但不是我想这样做的,是我们当时的校长陈准民教授,他找到我,跟我讲,我们对外经贸大学的国际化特色,我们应该有一些指标,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应该是我们在国际上得到一种认可,或者说通过某种方式获得一种国际认证。当时我们学校实际上在这方面,在商学院里有好几种这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是我们的会计专业跟不同的会计专业团体,比如英国的ACC,香注册会计师工会、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工会、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工会等等,我们的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他们的认可,当然这是一个专业方面,在课程和会计专业产品方面的一种认证。但是更多的在商学教育里获得国际认证比较多的,一个是美国的AACSB,另外是EFMB,还有AMBA,我们最早想搞的是AMBA,但是我们后来发现,必须花精力搞AMBA就不如花精力搞一个欧洲的,搞一个美国的。现在非常高兴,我们作为中国财经类学校的第一家通过EQUIS认证的学校或者商学院,这个应该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实际上在中国的财经类学校里,我们如果看它的学科结构,各个财经类大学几乎就是一个大的商学院。在这样一个大商学院里,实际上各个学校里的小商学院,仅仅是大商里边的一部分。所以,在跟国际同行交流的过程里边,经常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纠结。比如说金融学科在一个学校里边,在不同的学院里都存在,会计学科也有,经济学也有,那你认证的是哪一部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这一点,我想应该是值得骄傲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搞会计的,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实际上这种国际认证也是类似于一种语言或者是名片一样。只要在我们商学院的LOGO里边放上国际认证的标志,国际同行跟你在交流的过程里边,他会平等的在心理上跟你做这样一种交流,你不用再说了,不用解释你的特色,不用解释你的水平,他认为你至少达到了一个基本的标准。当然我并不认为这个认证的成果就一定代表多么高的水平和质量,但它一定达到了一个基本的水平和质量,而且国际认证是一个不断改进和改善一个大学或者是一个商学院质量的一个机制,我认为这个用好了的话,会对这个学院往前跑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主持人:您也提到现在国际上有三大商学院的认证,我们也知道现在在国内,教育部也提出了中国高质量的认证体系,这个认证对于中国真正的商学院的建设或者MBA项目的建设,有实质性的意义吗?

张新民:实际上任何认证,首先它是一个自愿的行为,跟接受检查不一样,跟合格评估不一样。我们在MBA有合格评估,最近我们准备启动对EMBA的教学单位的合格评估。合格评估来自于自上而下的或者是政府主导的,或者是行业主管机构,我们MBA教执委,它所领导的评估,它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认证是主动表达或主动想达到一种质量标准的表达的机制或者是机会,接受更高水平、更严苛的一种检测标准或者是指标检测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我们说中国有一些大学已经完成了国际认证,有的完成两个,有的完成三个,有的完成一个,已经部分完成国际认证,当然我并不觉得一个学校三个都获得认证就一定要好,我不是这样看的。一些中国的大学,尤其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学,已经完成了国际上的主流认证,他们应该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国际化程度的标准。中国当然是按照美国的、欧洲的标准去做,当然美国、欧洲的标准应该具有相当的规律性在里边,应该说地域色彩并不强,内在的质量色彩更强,包括商学院的建设怎么样做。另外一方面,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几百所商学院,200多所有MBA资格的商学院或者是管理学院。这些学校我们要不要搞,实际上MBA教执委在相当长的时间,至少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就开始探讨怎么样做这个事情,现在已经标准化的模板出现了,已经有一些学校通过了这样一个认证,从某个角度来讲,或者教执委推动这件事情来讲,认为中国大陆完全可以异军突起地搞一个自己的认证,而这个认证是让各个学校或者各个商学院自愿地加入进来,自愿地受这样一种价值评价标准去约束、改善自己的教育质量。所以,我认为这是非常积极的。

主持人:您认为这个认证会对于商学院、对整个行业进行一个大洗牌吗?

张新民:不是洗牌。不是要通过认证洗牌的。实际上现在基本情况是这样的:第一,MBA的主办资格我们是经过一定程度比较严格的审批程序的,但实际上我们在最近的一批MBA进入新军的过程里,因为这次改革是各个省决定进入范围的商学院,感觉有些学校确确实实这方面的质量不是特别高。我们希望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将来不是政府主导或者不是教执委的一种主导价值评价,而是由社会上一种更加超然、更加独立的机构去做这件事情,而想加入这个俱乐部的学校主动申请,受这样一种价值标准的约束。不是洗牌,而是引导大家走正确的道路。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今天张新民校长做客新浪,我想通过今天的采访,大家对于整个商学院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可避免MBA确实面临的压力比较大,但是这个压力也许会转化成对于整个中国MBA行业往前发展的一个动力,有可能说从这里面比较好的一些学校就异军突起了,把MBA做得特色越来越强大。那些特色不明显的,也没有办法跟科学硕士区分开来的院校,干脆慢慢就边缘化。

张新民:调整自己的战略。

主持人:好的,今天非常感谢张新民校长做客新浪,也感谢各位网友关注,特别感谢易茗造型为本次造型提供支持,谢谢大家!

张新民:谢谢,再见!

主持人:再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