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60周年校庆

[媒体] 《大学》专访王玲书记:“中国梦”时代的大学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3-07-31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乔雪竹 晓风

“中国梦”时代的大学人才培养

——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

(《大学》学术版2013年第6期)

记者 张男星 王纾

《大学》:王书记,您好!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职能,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您认为,在追求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视野和高度来深刻理解大学的人才培养?

王玲书记(以下简称王书记):我认为,一定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不能就教育说教育,否则难免会狭隘。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对如何看待大学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中国梦就是强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演进过程与结果。中国梦的实现大体分为两个一百年。第一个是18401949年,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核心是独立和解放。第二个一百年是19492050年,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之梦。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历史的,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是现实的,现在仍在进行,是未来的,没有完成的下一阶段还要继续。

170多年来,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国梦的目标,中国梦的实现近在咫尺,但是越接近目标困难和挑战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里精辟地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最后的百分之十实现不了,哪怕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也终将功亏一篑,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中国梦是面向未来的,历史的接力棒将交到现在的青年人手中,他们的素质和质量对于中国梦的实现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中国梦实现的角度思考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以及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

《大学》:当我们距离“中国梦”越近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大学的人才培养内涵会发生一些变化?

王书记:必然会有所变化,或者是范围的扩大,或者是侧重点的突出等等。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大学教育很重要的是要让下一代成为有自立精神、有责任感和能够艰苦奋斗的一代人。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统领人的知识、才能和业绩,越是有才华的人越是需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准。有才华同时又有道德的人,才可能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品德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行为准则,二是精神境界,三是理想信念,三者互为一体,不可或缺,不可替代。责任是人才所具有的第一品德,是人才的各种品德的纲。对学生责任、诚信和意志的培养是人才培养中最基本的方面。

而且,这一代人是要能够在全球化的大框架下来培养,要让他们从中国的崛起而不是微观找份工作的视野来理解自身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今天的年轻人在知识的积累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积累却没有考试标准,也没有检验标准。大学不仅要向青年人传授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当把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培养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大学》:知识的传授或积累尚有学科的规范可循,而责任感与道德感等情感,似乎很难以固化的方式来培养和显现,怎么解决呢?

王书记:大学对人才的培养绝不只是在可见空间的课堂以及可依循逻辑的学科范畴,恰恰相反,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人才成长的空间与时间都远远超越了我们熟悉的教室、教科书等“固化”的形式,第二、第三课堂逐渐显示出其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这些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很注重利用第二、第三课堂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放眼全球的眼界,把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树立融合在一起,因为人才培养不只是传授知识的问题,它还包括学生品德素质的养成。为此,学校在本科生阶段设计了“大学生素质养成行动框架”,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思想引领、通识教育、国际培养、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实践育人、学术科研、志愿服务、就业创业以及菁英成长等十大平台。相应地,对学生也提出一定的学分要求,他们可根据需求去这些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从中得到锻炼与成长。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采取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必须在对研究生指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强化。此外,学校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设立社会调研课题,例如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留守儿童等等,鼓励研究生组成团队申报,同时学校每年拿出一大笔经费作为支持,并通过专家评议、汇报答辩等形式进行考察。许多学生开始围绕这些关注社会现实的问题开展自己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效果非常好。

《大学》:您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如何看待人才培养中“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王书记:大学人才培养中“德”和“才”其实是一个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必须两个轮子是同时运转的,这个车才能跑起来。如果非要分出伯仲,我还是要认为培养“人”重要,特别是这个人的“德”。因为“德”能补“才”,但是“才”是补不了“德”的。

历史地看,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一定的时期内特别重视“才”的培养,也就是强调学科知识的培养。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并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大学教育必须回归并定位于培养“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在不久的将来,现在的年轻人很可能会站在更大的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或者成为有影响力的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更需要强调对“人”的培养,而非单单是“才”的培养。我想,中国梦的实现首先需要的是有梦想情怀且敢于担当的德才之人,而绝不是需要有才无德的人。

《大学》:要培养出实现“中国梦”的人才,大学的人才培养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王书记:作为教师和管理者,我们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将是未来真正冲刺实现中国梦的一代人,也是到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骨干,因此必须依据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应变能力等分类因材施教,培养出实现“中国梦”的各类人才。

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它是一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其人才培养定位于为经贸商务等领域培养高水平行业人才。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全球化导致贸易形态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贸易边界变宽了,二是贸易已经超越了原来的进出口,而包含知识产权、投资、物流、保险、法律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这就对从事贸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知识和能力。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提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要走创新强国的道路。

在这种大环境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人才分成三大类进行培养:第一类是拔尖人才,大概占2-3%的比例,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掌握两三种外语,其培养目标是学科及行业领军人才。第二类是精英人才,即在经贸、金融领域有思想、有观点,有创意,能够成为团队领袖的人。第三类是职业型通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就业取向,比如毕业后直接去会计师事务所就业,在会计行业成为一把好手。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协调社会和个人多元化差异化需求。

《大学》:无论哪类人才,综合能力都是必须的能力。如何在培养中将抽象的综合能力具体化呢?

王书记:谈论任何事物,特别是从教育这个角度讲,都不能抽象。我们需要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特点,把学生应当具有的能力目标具体化。我认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应当是具体的,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沟通表达的能力,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应变与创新的能力,四是团队合作能力,五是计划与组织能力,六是自我管理能力。

能力并不是抽象的,比如团队合作能力,首先要能够界定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其次是能够取长补短地和他人合作,然后还有与不同观点、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协作。又如沟通表达能力,则可以细化为善于倾听和理解,能够清晰地通过书面、口头等形式进行阐释,能够迅速判断对方的意图并抓住要点。一旦把这些能力做了细化,形成明确的能力目标,就比较容易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思路。

围绕这些具体的目标,学校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设计多样灵活的学习环节。比如,通过足球队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找准个人在组织中的定位,如何与其他成员沟通合作。通过打桥牌,促使学生体会应当如何做决策。我们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很少自己做决策,都是父母在替他们做决策。所以在大学里,必须把这重要的一课补上。

有位校董说,宁可要80分有思想的学生,也不要100分只会考试的学生。因为单纯考试的好手走出校门后面对实践中的问题却不能进行综合化的处理。也就是说,面对问题时如何处理、判断和应对,不是考试方式可以培养和甄别出来的。因此,特别需要大学教育能够为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大学》: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您认为,通识课程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书记:通识课程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实践中它应当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大学应当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形成具体的培养标准。然后依照这些标准设计和开展通识教育。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我们要求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一方面是为了传递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也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例如我们开设了西方音乐史、中国民乐欣赏、雕塑欣赏和实践、书法欣赏和实践等一系列通识教育课程。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都是从校外聘请的知名教授或艺术家。这些专业人士,能够把他们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与理解讲深、讲透,能够从文明和文化的层面进行分析阐释,而不是停留在技艺的层面。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不同文明和文化的理解,这就很好地服务于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

曾经有位美术学院的院长,在参观时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什么要让学生学画画?事实上,我们认为,学习绘画能够让学生有布局感和色彩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对于未来外贸和金融行业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比如他们要设计金融衍生品,事实上这是需要有艺术感的,需要有美感的。所谓的和谐,就是一种审美上的平衡。通过学习这些,学生也能体会做人做事情的艺术。学校一定不要为了开设通识课程而开设通识课程。通识课程一定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能够站上国际舞台的更优秀更综合的高水平人才。

《大学》: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优势?

王书记: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势主要在于市场需求。只要是有市场需求,有人的需求、有行业需求,那么它一定是可持续的。还就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普遍和行业、企业保持着几十年的密切交往,通过多途径交叉合作始终保持着联系。所以,行业特色型大学对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能够做到随时跟踪、随时调整。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每年都根据市场变化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开设一定比例的新课同时淘汰一些不适合的旧课,以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大学》:那么,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借力行业、企业资源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王书记: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行业特色型大学“因行业而生,因行业而发展”,与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更应主动加强与中央和地方行业部门、企业的联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专业与人才培养结构,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首先,拓展合作领域,搭建共建平台。2010年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实现教育部和商务部合作共建,以服务对外贸易事业为己任,积极为商务部开发智力资源,通过课程设置、实习挂职、志愿服务及干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满足商务部需求的各类人才。

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机制。例如,学校与民生银行共同创办“民生班”、与花旗银行合作举办“金融实务培训班”等。通过量身打造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将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结合起来组成金融实务培训。

第三,深化职业培养,强化专业技能。例如,学校在“学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方面进行广泛探索,将职业资格教育的内容分层次、分模块引入相应的学历教育课程中,完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使学历教育和资格教育有机融合,把职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之中。

此外,学校还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担任学生实践导师,引领学生入主流、上大舞台。例如,英语同声传译专业直接与国务院、外交部、商业部、翻译公司、翻译协会建立联系,聘请司局长、高级翻译、高级编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以及知名学者等作为学生实践导师。这样做不仅能使人才培养更接地气,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

《大学》:您怎么看待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行业性(专门性)与综合性?

王书记:在现在这个时代,即便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是强调综合性优先于强调专门性的。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别专,行业性很突出,但是进入90年代之后,其行业特性又随着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而有所淡化。到了现在,我们重新强调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但这是建立在其综合性的基础之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路径,也就是说,即便是再回归专业性,也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含义了,这个时代已经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内涵已经上升了。

《大学》:但往往行业性或专业性与综合性被视为对立范畴概念,人才培养实践中两者会出现矛盾吗?

王书记:事实上,专业性和综合性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其原因在于它是一个时代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大学要想往前发展,就必须符合时代的客观需求。几年前,有人曾跟我争论,我当时的观点是行业特色性大学的综合性发展之路是趋势,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行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这就要求,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是在技术人才培养上必须是专业化的,例如学生必须要会使用电脑、必须要会说英语等等。但对专业化的强调只是在技术层面。一旦进入到在人才培养的战略层面,大学所要强调的就一定是综合性。这种综合性变为学校围绕行业产业的需求,在学科上进行交叉,形成学科群,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服务于行业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说的行业,早已不是一个很狭窄的专业,而是以专业为出发点,向外发散,与多个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综合网络。这是当下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对人的需求推着我们的大学教育必须向前发展,必须在专业性人才培养之中重视综合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因为大学要想使自己培养的人才真正为社会所用,就必须要不断地与社会进行互动,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根据新的形势调整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这也是大学作为一个组织自身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过程。

《大学》:要培养担负“中国梦”重任的人才,当前大学改革的难点在哪里?

王书记:体制、机制是难点。现在很多改革都被体制机制限制住了。一方面要求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又把人全部都“捆”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很难做。因此,一定要给大学的改革包括课程和教学改革留有空间。

体制机制改革最重要的前提是观念的更新,教学和课程都应当更加具有时代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在国外参观考察时看到,先进的教学技术已经可以用可视的、动态的、立体的、互动的方式来讲解许多复杂的科学问题。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教学之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思维的建立也是立体的、多维的。相比之下,我们的教学往往还处在平面思维的水平。我认为目前中国的大学并不是没有条件做这些,而是旧有的理念把人局限住了。

《大学》:您认为判断一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王书记:应该是对行业的发展能够起到导向作用。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当是一个智库,是一个行业人才成长的摇篮。无论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还是在学科发展的战略上,都能做到引领行业甚至是引领社会的发展。至于这所大学是不是称得上世界一流或者高水平大学,是由其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决定的,既体现在它为推动行业发展发挥的作用,更体现在为实现中国梦所作出的贡献。

《大学》: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