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60周年校庆

[媒体]《科技日报》:(赵忠秀)无"限"校园 高校信息化建设没有终点


发布时间:2012-09-25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晨欢

信息化不是目的 只是建设现代大学的技术手段

无“限”校园 高校信息化建设没有终点

(来源:《科技日报》 2012-9-25 A7版 记者: 林莉君)

“曾经各高校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学校的信息化智能校园建设何时可以完成?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这个建设是没有终点的,信息化不是目的,只是建设现代大学的技术手段。”922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2012高校无线校园网络建设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该校副校长赵忠秀做上述表示。他说:“信息化建设将伴随高等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同步发展,高校各项管理对信息的依存度会越来越高,同时对于现代大学建设,尤其对大学自身发展将产生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全新教学形式推动无“限”校园建设

研讨会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络信息处处长曾艳在致辞中提到,95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增强紧迫感,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对于信息化的重要性,赵忠秀在做题为“信息化与现代大学建设”的报告时表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终端设施普及,实现数字化校园,实现多种终端接入互联网。”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着手高校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智能终端不断创新,学生和老师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锐捷网络无线产品总监蔡韡说,终端数量的激增——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每个学生至少有23台终端需要上网;终端应用的广泛——网络课件、视频公开课、社区化学习等新的学习形式不断出现都在推动校园无线流量和在网时间的上升。

曾艳表示:“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社区化学习、视频课程、移动图书馆等新型教育手段层出不穷,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工作日益发展,教学应用创新不断深入,得到了学校师生普遍认可。教育部将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资力度等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无“限”校园建设不是仅仅提供无线宽带接入

在国际上,拥有无线校园网已经成为现代化校园的一个标志。于199910月在全世界率先启动校园无线网络的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带动了无线校园的发展。我国无线校园网络的建设较国外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自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铺建中国高校第一个无线网络,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无线校园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几乎全部的211/985 高校都已布署无线校园网,其中一半以上实现无线校园全网覆盖。

面对国内高校无线校园网的快速发展,也有不少教育界人士担心,无线校园在国内更多地成为一种形式——无线校园网的建设不应只是仅仅的提供无线宽带接入,而应该是如何与现有有线网紧密结合,提供多业务的支持和智能服务,实现统一的管理和安全的运营。“如何建好无线网用好无线网,让无线和移动应用更好支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更好服务于更多的学习者,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助力,成为众多学校在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曾艳说。

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铺设了光缆30多公里,1300多个无线接入点全部上线。无线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赵忠秀说:“信息化智能建设已经成为学校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化智能建设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涉及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就不能在信息化校园持续稳固发展方面做出实质性的进步。”

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为无线而无线

今年迎新期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实现了数字迎新有线到无线的跨越。该校信息管理处处长王海涛告诉记者,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学校把学生卡、学号一起发给学生,报道过程中不再有任何纸质流程。转组织关系、户口、到学院报道、做相关手续都是直接扫条形码就过去了。这个应用造成的最直接需求就是对网络的使用。“有线数字迎新,我们最头疼的就是在操场上、广场上布很多网线。今年全部是无线数字迎新,提高了迎新效率。”

王海涛告诉记者,基于无线校园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正计划开设一个外语专业的二三十人实验班,给每个学生免费配备一个移动终端,所有的教学课件不再使用纸质的。因为外语类、财经类院校需要大量英文原版教材,而纸质书的成本非常高。实验班将包括一些互动式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访问教学资源,查阅课件,在老师授课过程中,用移动终端进行实时反馈等,这对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有益的探讨。

在赵忠秀看来,信息化并不是目的,只是学校提高教学、科研、生活水平、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他说:“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作,信息化的成果直接关系到科研、教学、生活,与每位在校人员息息相关。”

王海涛告诉记者:“学校在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方案、研讨的时候上下已达成共识,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为网络而网络,无线建设上也不是为了无线而无线。而是以需求为导向——我们教学上需要一个随时随地、互动式的、交互式的、方便便捷的教学平台,在管理上需要一个时时刻刻的、随时都可以方便、快捷访问网络的管理平台。”

附:原文报道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2-09/25/content_172470.htm?div=-1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9/25/content_522530.htm

其他转载报道链接

光明网 http://economy.gmw.cn/2012-09/25/content_5197935.ht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