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60周年校庆

[媒体] 搜狐网专访张新民副校长:体制决定商学院的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2-06-05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编辑:毛彧 晓风

张新民副校长做客搜狐网:体制决定商学院的竞争力

来源:搜狐网 2012-4-17

【编者按】"以文化人、以智启慧"、以"创造管理新知,培养高素质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为使命—对外经贸大学一直备受关注。2012417日,我校张新民副校长做客搜狐商学院"星期三会客室",为网友解读了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的特色。

访谈内容如下:

主持人:您觉得商学院教育与企业的成长是否有直接的关联?

张新民: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就我们商学院的教育,它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MBA教育有一个重要的标志,1991年才开始做,到现在是20余年,在1991年以前,中国也在搞我们自己的国民经济建设,在那个过程里,我们从主流来讲不是商学教育,而是计划经济色彩的企业管理教育,在那种情况面向计划经济的企业管理教育氛围,相当多跟现在的状况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应该可以看到,1991年我们实行了MBA教育以后,到2002年我们又搞了EMBA教育,在20余年时间,中国的商学院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培养了大量管理人才,根据在过去几年跟企业家的借助,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或非国有企业,我感受非常深的一点,经过20年的成长和发展,我们中国企业家的素质整体来讲迅速提高,也就是说他们已经知道企业管理运作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就像有一个学生讲的,说中国企业家的智慧应该来自于三种,一是国外先进的商学院教育;二是通过自己的管理实践;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根据中国企业的实践,中国企业家在得到商学院教育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迅速成长起来,使得中国的成长打上了中国商学院教育的烙印,尤其在EMBA教育出现以后,使得成功的企业家在短时间内得到系统化工商管理教育体系,使他们在企业管理里面能够对自己的企业发展做更好的规划,更好的管理企业,在过去将近10年,我们的EMBA教育,更直接推动中国的发展,到现在为止,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实施市场经济以后,商学院的教育是功不可没的。

主持人:EMBA教育对商学院存在哪些挑战和机会呢?

张新民:实际上在做副校长以前,我从19992010年做了11年的院长,从2002年我直接接触EMBA教育,应该说我见证了中国商学院在EMBA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到现在中国国有大学里有62所学校有EMBA教育资格,第一批是30所,第二批是32所,我曾经给将近30所学校的EMBA项目讲过课程,我们看到一种什么样的现象?EMBAMBA从基本的本质来讲应该没有什么区别,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区别不太大,比如说入学条件的要求,比如说学生学的基本课程,师资配备,包括学位证书应该都是一样的。但是到中国,由于我们的认识问题,或者市场特殊情况,我们现在做EMBA学位和MBA学位两种,实际上我们要求MBA大概毕业以后两三年就可以读EMBAEMBA必须工作8年以上才可以就读,当然这是最基本条件,此外必须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在中国EMBA教育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人大量都是企业家,他们在没有读商学院教育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在管理上的成功,我经常形象的讲,我们的老师,收入没有学生高,开的车没有学生好,见的世面没有学生广,怎么能让学生听你的,这是对商学院巨大的挑战,我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在中国大学里,高水平的MBA师资能够成为EMBA的老师应该说不超过50人,现在可能稍微多一点,但是仍然很少,我看到一个重要的现象,这就是一个老师给多所学校上课,出现了一些明星老师,像清华的魏杰老师,人民大学的孙建民老师,很多学校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说明什么呢?第一,商学院在EMBA教育质量方面追求高品质;第二,也说明我们的商学院师资储备,还没有达到大家可以普遍来讲EMBA课程的需求,这是对商学院极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当你的师资不能完成以你为主体的EMBA项目的时候,你的特色在哪里?你的立足之处在哪里?你除了自己的品牌资格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这是对商学院极大的挑战,我想挑战面前更是机会,非常明确看到,自2002年以来开始办EMBA教育,到现在10年了,今年是庆祝EMBA教育的10周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商学院的老师和商学院在迅速成长,在一些比较好的商学院里面,大多数师资要用自有的老师来提供,尽管有些老师的质量感觉有问题,但是品牌已经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老师在迅速成长,所以在EMBA教育里面,对中国商学院最大的挑战就是你的师资力量的加速成长,特色的加速彰显,对我们的机会是,利用这样一种条件,加大教师的成长力度。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对商学院有另外的思考,商学院要干什么,或者中国的教育要干什么,中国教育要经受得起评价,尤其是商学院要经得起评价,也就是说商学院的老师光懂理论行不行,光懂数据模型行不行?答案肯定是不行的,你可能发一些高档次的文章,但你很难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不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就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不可能在EMBA课堂上站住脚,应该说挑战和机遇都并存,中国好的商学院做的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您认为商学院未来竞争是什么,师资是不是未来竞争重点,您认为教师的成长途径有哪些方面?

张新民:两个途径,一个是商学院发展的制约因素,二是师资会不会成为问题。一般来说总是强调商学院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谓人才的竞争包括很多方面的人才,核心是教师的竞争,师资力量的竞争,我以前管学科研究,从去年我管人事,根据这半年多的思考,我感觉未来商学院的竞争不是人才的竞争,是管理体制的竞争,好的管理体制会把人才吸引过来,会让这个学院有很好的发展,不好的管理体制会把好的人才得而复失,会让这个学院毫无生机和活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核心是院长以及院长领导下的班子,能不能把这个学院按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方式往前走,符合大学教育规律的往前走,符合商学院的方式往前走,这里面有很多需要做的问题,商学院的管理体制问题,我们能够看到,在一些比较好的,比如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他们在中国的学校管理做的相当不错,我们跟他们交流中感受最深的是管理体制的创新,这个包括学校和学院财务关系,人才管理机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学院的教师和非教师的比例,比如教师是100人,非教师是10个人的时候,这个学院是非常好的,因为教师多,非教师少,但现在应该反过来认识,好的商学院应该是较少的教授,更多的教辅人员,当一个学院的教辅人员很多,而教师也很强盛的时候,这个学院一定是一个发展很好的学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观念的变化,而我们如果考察一下更多的商学院会发现,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观念在很多学校和学院根本行不通,所以更多的是体制,体制背后是思想观念,我们经常说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根本问题是解放一把手和整个班子的思想问题,如果在这个班子里不解决问题的话,这个学院再好的基础也会沦为一步一步往下走的典型。

二是教师是不是一种因素,刚才我谈到了,教师是因素,但是通过好的制度老师是可以来的,不好的制度教师是可以离开的,教师是表面的,绝对因素不是师资问题,教师问题,而是背后的体制问题。商学院下一个是关于教师的成长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好的商学院,我更多的关注发展比较好的商学院,好的商学院强调国际化更多,实际上我想跟大家强调一下观念,应该更多的是市场化,当我们把一个学院定的是国际化的定位时,你的眼是向外的,如国际化的视野,比如我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确实是以国际化为己任,但是这个国际化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国际化,而是站在全球视野谈这个问题。当然还有一些课程,包括我们的一些国际认证都可以有的,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个简单的概念问题,更多的是以国际化为一个视野,同时脚踏实地,脚踏实地一定是市场化,在中国的市场化或本土化,如果中国的老师不根植于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仅仅是眼界又高又远瞄向境外,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落不了地的,这就不会真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贡献,所以我们说比较好的商学院的教师成长,应该至少是两个,一个是视野的国际化,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影响力的国际化;二是解决问题的市场化、本土化。这样才是我们商学院教师的成长之路,在这方面比较好的大学做的是不错的,意识也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老师读的书太多,数据模型玩的太熟,文章发表的太有依赖性,以为这就是一个商学院老师的成长之路,我奉劝这样的年轻老师,你应该更多的看看中国的实践需要你做什么。

主持人:商学院教育将会实现怎样的创新,适应转型期的中国?

张新民:中国的转型是什么概念,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是搞企业管理的,我是搞财务管理的,我对中国的发展也很关注,很多因素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比如低碳经济,比如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比如中国的人均收入的差异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包括食品,早期的时候我们谈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来实现共同富裕,怎么样通过一种方式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在我看来,转型的概念不用去管,更多是在变化的条件下,我们有哪些是企业管理面临的东西,一是风险因素加大了,不确定因素加大了,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应该变化了,比如战略问题,我们一直以为战略是管的很长的一种东西,他跟的企业的使命和愿景高度一致的,企业首先是有愿景、战略、规划,愿景管的是最长远的,战略管的应该比较长,但是我们看到由于环境的变化,企业会经常需要动态调整战略,那实际上战略的动态性,战略的随机调整性应该纳入到我们的视野里来,也就是说面对复杂的情况,比如宏观调控利率政策的变化,对你的企业有什么影响,思维方式的变化,应该以更快的变化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在这方面,在危机处理,应变风险管理方面,应该更多的融入到商学院教育里面,但是很遗憾,我们还仍然按照原有惯性的外推方式预测企业的未来,显然这种方式不会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这一点恰恰应该向企业家学习,也应该让企业家把宝贵的经验带到我们的课堂。

主持人:商学院教育是比较重视实务的,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商学院开始重视科研,您是怎么看待商学院的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张新民:商学院代课的老师是搞科研的,还是搞教学的,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国际上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学,很多确确实实他的老师搞科研是很强的,也就是在国际一流的杂志发文章,但是也必须看到发展好的商学院,他的老师实践能力也是特别强的,当然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科排名,包括学科评比,都会看你拿了多少课题,比如有社科基金,教育部的基金等等,这些方面,是商学院研究实力的体现,当然还有发表文章的问题。仅仅会这个行不行?因为我有一个博士生到美国去进行联合培养,这个孩子非常有潜力,今年1月份到美国去看他,我就问他,怎么样?他说感觉压力很大,对研究博士生的教育感觉不到,我说你压力大在什么地方?他说模型、数据等等,我就问了一个问题,我就说你认为你们做的这个事情跟实践有关系吗?他说没关系,他说就是解决发表的问题,这样看的话,我觉得很庆幸,我们很多大学的博士教育没有完全走这样的路子,当然走这样的路子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更多的是科研评价其中应该有三种的评价,一是发表的评价,你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业界就会认这个学校的这种研究是有实力的,会得到人们的尊敬。第二我们的研究应该对我们的企业管理,或公司治理或国家管理经济政策的出台提供一些依据,也就是说企业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比如房地产调控,说恐怕要松动,因为保经济增长特别狠的话,地方债都还不起,这样后果会更严重,就是说地方政府和中央的管理决策,比如信贷政策的出台一定应该考虑到对企业的影响,很显然应该由学者来提供相应的贡献,什么样的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有多大的变化,这应该是做一些调研,这种调研非常有价值。三是应该引领实践,在推动企业进步方面,有很多种方法,比如靠技术创新、表面看是技术创新,为什么有的企业能,有的企业不能,这背后是管理问题,同样一种资本,到了不同人的资本下是不一样的,另外一种研究应该是引领企业实践,或者推动企业管理进步,在新的管理方式,商业模式,在新的一种管理理念的传播或引导下,在这方面应该有它的价值,这方面我们好像不太注意,或者这方面得到主流评价还不太多,但它将来在商学院发展中一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商学院有一句话,说"学生看起来像老师,老师看起来像学生",您觉得在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是这样的吗?您的学员是如何评价这些老师的?

张新民:学生看着像老师,老师看着像学生,这句话是充满了辩证法在里面,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向来不乏智慧,在商学院里面没上几天课就总结出来了,MBAEMBA的区别是什么,EMBA同学更关心谁是我的同学,MBA同学关心的谁是我的老师,实际上把它的本质特征描绘出来了,明显感觉到EMBA的学习更多的是互相学习,而不是单纯的向老师学习,MBA更多的是向老师学习。刚才你谈到这个问题,同样的道理,这显然是跟EMBAMBA教育相联的,而不是商学院的本科和普通硕士的教育,因为本科生没有能力看着像老师的,他只能像学生,为什么有的同学看着像老师,老师看着像学生?从同学看着像老师来看,一定是在EMBAMBA的半日制学生里面,有相当丰富管理经验的学生,他们可以补充老师理论上所涉及不到的,或者由于老师实践的欠缺,或者由于理论方面欠缺,对实践的一种补充,所以这时候同学看着像老师。孔子也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我们的EMBAMBA的高端教学里,确确实实同学们有自己非常独到的管理心得,所以它恰恰是商学院教育的一种补充。

第二点老师看着像学生,就有两个方面,一是老师确实有很年轻的老师像学生,状态保持的比较好,30来岁,是看着像学生,再加上说话文绉绉,很有学生气,但更多的不是这个问题,更多的是老师对社会实践的单纯的,单因素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式的一种教育,一种善意的批评,你对实践的了解不够,你的教育不是一个对实践逻辑的阐释,而是对课程逻辑的阐释,这样的话,你的老师的思维恰恰是学生思维,而学生的思维恰恰是实践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商学院应该让老师向实践学习,也要向学生学习,能够虚心的善于向实践学习的老师一定会成长很快,具体到我们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我们恰恰是在这方面做的是比较好的学院。我在1999年做院长以后,当时我们的学校还没有博士点,但是我们的MBA教育经过几年的发展,迅速的在业内有一种品牌形象,在没有博士点的情况下搞MBA教育是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现象,大家都以为,博士点的老师才能教MBA,恰恰不是这样的,大量的是在国外有教育背景,通晓中国实践,同时又有相当感悟能力的人在课堂里面讲授MBA课程,应该是MBA学生的福分,也应该是学校的一种福气,因为有这样的老师存在,才使得我们的产品,或者学生有很好的形象,所以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当然也有年轻老师,但是更多的是在一线EMBAMBA教学的老师,都是完全可以担当的一批人。当然年轻的老师也加速成长,我们为了培养他们,在一个课程采取两个老师合唱的办法,效果也是不错的。

主持人:工作中您是如何处理多角色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您是怎样扮演多重角色的?

张新民:每个人在经历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走上领导岗位,原来的技能基础,比如我是副校长,我也是一个老师,我也教课,最大的心得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兼顾各种角色,我觉得是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到我课堂去看看,我上课从来不拖堂,我上课从来不会早下课,既不早下课,也不晚下课,到时间了我准上课,我非常注意这个问题,但是很多老师怎么做的,不是拖堂就是早下课,当然更厉害的,就是既拖堂还往里面注水,一般拖堂的老师不会注水,讲不完还往里面注入?但是有的老师的境界就达到这样的境界,既注水还要拖堂,这境界太高了,这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自我感觉超良好的人,他认为他可以在超时的状态下大家听他胡言乱语,应该说一个千锤百炼的老师,他讲课应该能做到这样的境界,是按照时间讲,而不是按照自己随心所欲的讲。在所谓时间管理能力来讲,我们可以在同一段时间处理不同的事情,你可以通过调整你的状态,通过把不同的工作安排在不同的时间里,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解决不同的问题,这个完全可以做到,需要我们必须在做工作以前的心理准备充分,比如今天我上课,要设计一下,今天开会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有人出现了,把会议可能拖成无时间限制的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办,这样计划是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我前几天参加了一个会议,这个会开的很有成效,一共开了四个小时,我可以这样讲,整个会议一个小时完全可以了,但是有些人的想法就是觉得这个会只有开成四个小时才有成效,就是一句话翻来覆去的推敲,价值性有没有,是有的,但必要性有没有,不一定,实际上有时候没有最好的,只有一定限定条件下一种基本状况过得去就可以了,我这样讲并不是我不追求卓越,而是我们各方面的东西,绝不是单纯的追求极致,而是限制条件下的最优决策,这个最优不是最好,而是多方可接受就可以了,至少我认为在时间管理上我是非常注重的。

附:

视频新闻地址:http://bschool.sohu.com/20120417/n340799384.shtm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