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清:中美如何增强战略互信?
(《联合早报》2012年3月28日)
战略互信意味着,在重大问题上,相信对方会遵守规则或承诺,能够给予己方适当的支持或帮助,至少不会做出损害己方的行为。近一两年来,随着美国战略东移,中美之间的相互猜疑加深,战略互信开始减弱。从目前情况看,中美关系存在三大失衡,即:经济关系近,而政治关系远;民间关系近,而官方关系远;现实关系近,而信任关系远。可以说,两国心理上的互不信任,超出了两国实际存在的矛盾与分歧。一旦中美两国中的一方对另一方,在重大问题上的战略和行动出现误判,都会对中美关系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影响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中美增强战略互信,对于中美双方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中美如何才能增强战略互信呢?
一、正确判断各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态势
中国没有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实力和意愿,中美之间并不构成霸权维护者与挑战者的关系。从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来看,尽管中国与美国的GDP差距存在缩小的趋势,但是,美国在军事、科技、文化和国际秩序的规制力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即使中国的GDP与美国差距缩小,也不意味着美国会丧失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优势。美国在任何一个可以形成国家实力的领域都具有很强的优势,特别是美国在软实力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由此所形成的差距不是中国在二、三十年之内可以赶上的。王缉思教授明确指出:“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在未来20到30年内不会动摇。”同时,中国即使保持现在的发展势头,她首先要解决的也是国内的民生问题和其他社会矛盾。中国人要过上富裕安宁的日子,不继续努力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恐怕很难实现。只要中国和美国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美国就不必总把中国假象成自己的“挑战者”,中美两国就可以减少猜疑而进行坦诚深入的对话和合作。
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做“太平洋的警察”,在东亚保持军事存在和主导东亚安全格局,一定程度上确实为维护东亚的安全与稳定做出了贡献;美国做“世界的警察”,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尽管有时候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包括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更多地应该说,都是“受益者”。中国也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到全球治理过程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如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对美国而言,美国能否保持“一超独霸”的地位,关键取决于美国自身和整个世界的发展态势。只要美国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稳定,一天比一天好,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只要世界政治的性质不发生重大变化,这个世界总是需要一个充当“老大哥”角色的国家来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中国从能力和意愿两方面看,都不可能成为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者,也难以担当维护世界秩序的“大任”;中国能做到的,只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会去损害别人的利益。
二、准确认识双方的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歧
中美两国是经济上互补性最强的两个国家,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拥有巨大的合作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当前,美国站在当今国际产业分工的顶端,掌握着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优势,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中国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这样,中美之间尽管经常会出现贸易摩擦,但是,经济上的互补性实际上使两国都能从中获得很大的收益,并且贸易摩擦属于经济交往中正常的经济纠纷,把它提升到政治高度只能说是别有用心。同时,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在全球治理上也存在许多共同利益。许多重要的国际问题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美国也需要中国的支持与合作,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问题,更需要大国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对于中美关系来说,合则两利,斗则两败,这一道理是十分明显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说:“在某些时候某些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是竞争者的关系,但从更广泛的层面考虑,中国和美国拥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比竞争更为重要。”正是中美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关系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历经风雨,而不破裂或者出现重大倒退。
可以说,中美之间的矛盾与分歧都不具有演变成激烈或大规模冲突的特征。在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上,中美之间经常会发生摩擦,但是,这些都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之所在,这些问题只不过是美国“制衡”中国的棋子。美国人很清楚,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这些问题;中国人也清楚,美国人只是要拿这些问题与中国讨价还价,或者给中国制造一些“麻烦”。这样,中美两国处理这些问题都有很大的回旋空间,在紧要和关键时刻总是能够理性应对或处理。同时,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接受或默许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今年2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就说,中方欢迎美方为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希望美方切实尊重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国家的利益和关切。至于两国意识形态差异造成的冲突,也没有想像得那么严重。实际上,意识形态不过是解释政权合法性的一种工具而已,往往只是在双方关系紧张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说事罢了,它并不是主导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而从文明形态看,东西方文明无疑差异巨大,但是,这两种文明都表现出能包容对方的特性,也不会构成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真正障碍。
三、不被国内政治环境所绑架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还在于双方往往会受到各自国家国内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特定时期或者一定程度上会偏离正轨。就中国而言,目前,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十分强烈,只要中美之间出现摩擦和矛盾,这种情绪就会出现激烈反应,有时甚至会对外交政策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在中国人中间,亲美的人非常多,而反美的人极少。比如,中国的大学生几乎人人都希望到美国或者其他西方国家去留学,而普通民众对美国也怀有非常亲近的感情。有时,反美情绪上升,在我看来,主要可能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存在大量的“愤青”,他们把对国内问题的不满和愤懑情绪转移到了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满上,无论这种政策是否真正存在问题和失误;二是有些人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正确”,好象“反美”就能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定,而实际上,这些人可能在骨子里比谁都“羡慕”美国的繁荣和富裕。只要中国政府不被这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困扰,就能理性处理中美关系,而不至于出现判断错误和决策失误。
相比较中国而言,美国国内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可能更深,有时甚至会导致中美关系出现严重倒退。美国在政治、经济、人权、劳工、宗教和社会等领域都存在大量的利益集团,它们各自代表一定群体和行业的利益,往往通过游说、捐款、诉讼、示威或者舆论炒作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中美关系,其中也不乏具有强烈“反华”倾向的利益集团,他们甚至会采用一定方式向外事决策机构施加压力从而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美国选举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更是十分深刻。每逢美国选举年,包括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和两年一度的国会大选,打“中国牌”,导致中美关系倒退成为一种循环往复的逻辑。2012年又是美国大选年,肯定又会有人在大选中打“中国牌”,并很可能使中美关系出现倒退。如何走出这种循环往复的逻辑,值得美国方面认真思考。
有人把中美关系比作“恋人”关系或者“夫妻”关系,这个比喻恐怕不妥,中美之间不至于如此暧昧或亲密。中美之间倒像是一种“非敌非友”、“亦敌亦友”的关系,尽管这种“敌”、“友”对双方来说都带有很强的建构或想像的成分。但是,双方多沟通、多交流、多协调,增强政策的透明性,并使对方明确自己的战略意图、利益诉求和底线原则,从而增强战略互信,避免陷入相互猜疑和安全困境中,对于中美两国、东亚地区、以至整个世界都是有利的。
(作者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文链接
http://www.zaobao.com/yl/yl120328_0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