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60周年校庆

[媒体] 《光明日报》:(经贸学院)聚合一流师资 培养经贸精英


发布时间:2011-09-14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晨欢

聚合一流师资 培养经贸精英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光明日报》2011年9月14日第06版)

记者 宋晓梦

在对外经贸大学庆祝60华诞之际,作为这所大学最早建立的专业系之一,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也在迎接自己的60岁诞辰。经过一个甲子的风雨历程,当年的中央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北京外贸学院的主干专业、主干系,已经发展成为对外经贸大学中规模最大、经济与商务综合发展的学院,在海内外享有重要影响和广泛的学术声誉。60年来,它承续着中国近代国际贸易学术之脉,汇聚了新中国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学术精英,铸造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科专业发展的根基。

国家部委、国际组织、中外企业的思想库

改革开放之初,思想理论界在对外开放是国策还是战术的问题上存在很大争议。这时,一篇主题为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合理内核的文章,引起学术界和政治界的轰动,文章为对外开放应为国策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为决策层最终将改革开放定位于“国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发表在国内顶级社科刊物《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并获得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它的作者就是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的王林生教授。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的问题不断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施压的口实。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孙华妤、许亦平两位学者指出:这种指责的根据是出于一种陈旧的统计方法所致的虚假现象。表面上看,中外货物贸易顺差是2600亿美元,但是如果把外国在华投资因素统计在内,顺差就只有500亿美元。而投资建厂、建公司,本质上同样具有占领市场,推销产品的“货物贸易”性质。这种叫做属权法的理论,后来在我国对外经贸谈判中,被中方代表广泛应用,为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增添了不少筹码。而这篇影响重大的论文,也获得了在经济贸易理论界影响重大的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论文一等奖。

作为国家部委、国际组织、中外企业的思想库,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中国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中,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政策咨询、为企业经营战略提供智力支持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近期英文论文发表于经济、金融与管理类的国际学术期刊(SSCI)、中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一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80多篇论文,都体现了学院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际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学院1997届毕业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裴长洪,如今已担任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他认为,自己的成长,与学院当年为自己打下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研究基础是分不开的。此外,学院还承担了大量国家级与省部级研究项目、企业的横向课题,承担了大量国际组织的研究项目,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源泉,并为在国内外建立广泛的研究网络奠定了基础。

培养商界翘楚,造就新一代学人

60年来,让国际经济贸易经学院引为自豪的,还有一批从这里走出去的对外商界翘楚。中国涉外龙头企业中高层领导,相当一部分出自这所学院。中粮总裁于绪波、青云创投创始人叶东,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外经贸学院毕业生依然抢手。壳牌公司、通用公司等跨国公司,中石化、中粮等国内大型企业,中国人民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都从这里录取了大量毕业生。在全国已有600多所国际经贸学院的今天,能做到被用人单位情有独钟,他们的培养有哪些特色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学生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爵士交流

副校长(曾任经贸学院院长)赵忠秀教授介绍说:“从大一开始,全院的教程、教材就与国际接轨,让学生起步就置身于国际化的环境。本科三年级,学生就在导师指导下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国际水准的学术训练从本科开始。从上世界50年代起,我院的本科毕业生就可以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这一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优势,几十年来已形成传统。从2006年起,学院开始参加大学生国际数学建模大赛。2010年,7支队伍获一等奖,7支队伍获二等奖,10支队伍获三等奖。从整体水平看,学生知识体系完备,动手能力强,自然在就业竞争中就有优势。”

为了培养国际经贸学术界的后备人才,学院鼓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瞄准国际期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学院在学校“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学院的“研究生科研奖励方案”,设立了“国际经贸学院优秀博士生”荣誉称号。首届获奖的储昭昉同学已发表了SSCI论文3篇,SCI论文1篇,毕业后被一所985高校直接聘为副教授。林发勤同学则已发表SSCI论文1篇,SCI论文10篇。近4年来,共有6篇博士生论文被SSCI和SCI期刊接受或正式发表,近百篇论文发表于CSSCI期刊。

在培养外国留学生经贸人才方面,学院从本科到博士各层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分成全中文和全英文两个体系。全中文体系与中国学生的培养模式相似,但突出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全英文体系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位项目一致。留学生毕业后,有的回到所在国为财政部、商务部服务,有的考取了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继续深造,还有的在中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据2010年统计,全院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近900名,占全国学历留学生总规模的1.3%。

走在教育创新的前列

经过广泛调研,学院了解到,目前在国际舞台上,我国能用多种语言工作的人才非常匮乏。从2009年起,学院开始在部分学生中试行“三语”培养模式。即外经贸专业+汉语+英语+第二外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3种语言的一种);生源从新生中进行二次选拔。“三语”实验丰富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引起外交部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极大的兴趣。外交部人力招聘部门的负责人说,这种培养模式是为经济外交人才量身打造的,这正是我们所需要新型外交人才的素质,这样培养的人才会很有竞争力。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集团表示:“这样的毕业生你们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学院领导在办学实践中感到,在国际商务领域,有必要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偏重于实践性、操作性,这种应用型人才是市场所需要的。几年来,学院领导一直不放弃对这一设想的尝试和推动。2011年3月,国家正式成立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先行探索这一培养模式的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成为秘书处单位,协调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制定国家培养标准。

附:原文报道: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1-09/14/nbs.D110000gmrb_06.ht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