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60周年校庆

[宣传] 《人民日报》:(桑百川)把握共同发展的战略机遇


发布时间:2011-01-07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晨欢

把握共同发展的战略机遇

桑百川

(20110107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头条)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点,努力发展壮大自己。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期趋势的准确判断。当前,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趋势,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面临着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机遇。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

  20世纪80—90年代后,一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实现了快速增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4年,美国商务部在《国家出口促进策略》中明确提出新兴市场的概念,其意是指那些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完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市场发展潜力大、正力图通过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而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经济体。从2004年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世界国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在内的先进经济体,另一类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新兴市场国家是由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群体,广泛分布在亚非拉以及东欧等地区,都是各地区的主要国家和各地区经济组织的核心成员,是全球资本的重要流入地、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中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最为引人瞩目。最近,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尤其是近10年来,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突出表现在: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不断提高;不仅受到国际间接投资的青睐,而且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热点区域。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纷纷大幅增加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将业务外包给新兴市场国家。近10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显著上升,技术进步速度快,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经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新兴市场国家率先实现经济复苏,201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左右,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新兴市场国家发出越来越有力的声音,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其他经济事务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的原因

  尽管各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存在差异,发展阶段也不相同,但取得较快发展的条件和经验存在共同之处。首先,这些国家在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之前都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积淀,在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科技教育事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其次,这些国家在寻找各自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许多国家历经挫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懂得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顺应世界经济潮流谋求变革,专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再次,这些国家把握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全球统一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商品、资本、人才、服务、技术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规模急剧扩大。同时,跨国公司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引擎,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大转移。那些拥有相当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具备一定物质基础的国家,抓住历史机遇,大胆改革开放,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升级,成为新兴市场国家。

  总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是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而经济改革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是其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和自身经济条件是其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美欧发达经济体经济低迷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态势已经确立。

  美国在制造业生产能力大规模转移海外后,面临长期的高贸易逆差以及高财政赤字、高债务、高工资、高福利、高失业的五高困扰,国内消费需求欲振乏力,谋求5年内出口翻番和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吸引投资海外的企业回归等都很难收到理想成效。目前看来,美国短期内无法走出经济困局,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会徘徊更长时间。同时,美国在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不仅增加的资金供给难以进入实体经济,而且在通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背景下游资大规模流出,美元泛滥、贬值概率大增,给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欧元区经济面临更多困难。南欧的希腊、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以及爱尔兰都面临财政赤字高企、债务居高不下的问题,这与其人口老龄化、福利体系负担、移民等加重了财政压力直接相关。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这些国家增加财政支出,使这些问题进一步放大,而经济全球化又让这些问题扩散开去。一些国家为化解主权债务危机或避免出现主权债务危机,谋求削减福利、减少财政开支,又导致罢工事件不断增加。欧盟不得已伸出援手后,却由于只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财政,因此无法动用财政手段,只能使用金融手段、依赖欧洲央行投放更多的货币来解决问题,导致欧元贬值。在主权债务危机演变中,欧元区的金融业风险上升,给欧元区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尽管新兴市场国家受美欧经济拖累,热钱流入增加,流动性规模扩大,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但这些问题是经济力量上升中的问题,与经济低迷的美欧还是形成了鲜明对照。可以说,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态势已经不可改变。

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一员,需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的变化,认真分析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期趋势,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点,积极加强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战略合作与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过去10年间,我国对14个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提高到13%,提高12个百分点;进口额的比重从2%提高到13%,提高1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国家也是我国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和目标地,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日益加强。但目前我国对外贸易还是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其中,对美、欧、日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左右,贸易摩擦上升,风险较大。为了分散贸易风险,实现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需要扩大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规模,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关系,加强战略合作和务实合作。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面向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建立对外贸易促进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标不仅仅是扩大我国出口,还应促进我国自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以实现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对外贸易的手段应保持间接性、务实性,对象应主要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对增加就业机会、扩大进出口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促进体系应将对外援助、境外资源开发、扩大进口、债务减免等多种经济合作方式密切结合起来,以扩大综合效应。

  实施促进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工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设立开拓新兴市场国家基金,支持企业扩大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对于需要重点发展的面向新兴市场国家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给予更优惠的政策,采取更便利的程序;加大保险支持力度,分散和减少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市场的风险;加大信息技术援助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对新兴市场国家缺乏了解、不能有效获得潜在经贸伙伴市场信息等问题;大力推进金融合作计划,包括货币互换计划贸易融资计划等。

  实施促进自新兴市场国家进口工程。在发展同新兴市场国家经贸关系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进出口的平衡,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努力增加自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采取抓住两头、放开中间、促进平衡的进口战略。两头,是指资源类行业和高技术行业;中间,是指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平衡,则是指进出口贸易在长期内的基本平衡。

  拓展与新兴市场国家的服务贸易。积极调整服务贸易的发展思路,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三大战略转变: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服务贸易优势,将对外政府援助行为转变为对外服务贸易行为,将对外交流活动转变为对外服务贸易活动。既要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又要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鼓励企业拓展面向新兴市场国家的服务贸易,建立物流和分销体系,建立银行、保险分支机构,发展现代服务业。

  扩大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相互投资。一方面,推动我国企业到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和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加强企业走出去的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走出去的协调机制,改善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体系,创新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方式,鼓励在新兴市场国家建立经济合作区、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吸引新兴市场国家来我国投资兴业,鼓励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到我国资本市场融资,鼓励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

加快与新兴市场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把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合作作为战略重点。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货物贸易安排,也包括服务贸易安排、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等多项内容,以及在国际经济事务和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协调配合。要在制定明确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目标基础上,优先开展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与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        

相关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673014.htm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