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
施建军校长应邀参加第三届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并作精彩发言
编者按:4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第三届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陈盈晖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峰会。本次峰会内容包括开幕式、主旨演讲和三场圆桌论坛。中国教育新闻网进行独家全程直播。
施建军校长应邀参加峰会,并在4月26日下午举行的第三届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圆桌论坛上进行主旨发言。圆桌论坛以 “大学中学如何衔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施建军校长作为题为“中学教育要强调发散性思维”的主题发言。
以下是发言内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在发言。中国教育新闻网 孟召臣 摄
施建军:中学教育要强调发散性思维
施建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各位同行,非常感谢来到这里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我人生的经历在大学教了二十五年书,在中学教过五年书,所以有中学和大学教书的经验。我的题目是培养创新人才,大学和中学教育教学衔接的问题,在中学教过五年书,对中学有一定的理解,我那个时候教高中和初中。中学和大学在我个人理解上,本来是一个渐进式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不能中断的,不能把一个小瓶子装在一个大瓶子里,这中间是不衔接的,不衔接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提出很多,但是差异性是明显的,中学教育一般我们认为是他律教育,大学教育是自律教育。他律,就是老师和家长的管理下被动的学习,因为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带有一定的灌输性,带有一定的成熟性,而大学教育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有人说到了大学就轻松了,有的中学生到了大学后时间都不知道怎么支配,因为一周就上十几节课,最多二十节课,晚上做什么,白天做什么,中学是规定好的。以前的工作量老师都协调,题目做多少,花多少时间,老师心里是有数的,是在一定的管理下学习的,所以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创新是有影响的。我们把中学的学习,个人认为是物化知识的传输,我把大学知识看作物化的传输,中学的知识体系相对的比较成熟,记忆性,背诵性,大学是应用型,拓展性,无常性。国外学习知识的时候,上一门课,可能只讲了30分钟,但是阅读的资料,让一天都阅读不完,有大量的阅读,是在大量的知识体系学习。所以说知识体系的范畴是不一样的,一是个自化的,一个是宽化的指示体系,一个是相对基础,一个是相对应用。这样的教育下,中学教育从教育方式来讲,记忆比较多,死记硬背高考通常都是高分,对知识的创造学习,创新学习相对比较弱。这个体系中学是以升学率和考上大学为目标,现在叫社会评价准则,大学是以成才率和就业率为目标,目标培养也是有差异的。
但是总体来讲,中学应该是走在一个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大学走在素质和创新教育的道路上。两者的目标产生了分歧,这就使我们对接中学和大学教育教学方法对接有很大的空间,有很多可以对接的地方。无论是人才的招聘,还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创新的方式,应该说我们有共性的东西,大学和中学在我们理解有共性的东西,思维培养的共性是存在的,我们共同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接班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客观的讲,这个目标在过程当中又被分解,要从创造性的教育角度讲,我们学生的很多思维,比如说我们讲创造性思维里面,讲到兴趣,这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很多是存在于求异性思维里面的。客观的讲学习就是兴趣,兴趣是创新最初的心态和最理想的环境资源条件,这种形态下。
我在国外看到教育的事例,让小学生画苹果,结果一个学生画了方苹果,按照中国的教育文化,是要提起来批评,世界上有方苹果吗?这样就掐断了求异性思维,结果外国教师把画方苹果的孩子叫上台来,小朋友讲了三个条件,老师说你想得很好,有创造的特色。
我们的小学教育里面,如果告诉你1+1=3,肯定是受责骂的,也许他有独到的成分,爸爸加妈妈多了一个我,就是1+1=3。为什么中学和大学的教育联系不起来,发现学生到了大学已经没有兴趣,没有求异的思维,没有提问的能力。中国的文化是不能出风头的,是不能冒进的,然后就没有提问。提问是创新最重要的基础素质,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说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每次回家的时候妈妈从来不问学习的成绩,就问向老师提问了没有,一说提问了就会有奖赏。每天三个提问最后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现在领导经常讲,很多人长期没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脱开稿子不能讲话,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不能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存在大量这样的学者,还有很多思想家,没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只是一个小小的发明,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完整的表达,这都不是创造性的人才。
在中学教育里面还要强调发散性思维,我们创造思维里面要求应该最多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就是从一个点出发,有不同的结果。艺术家,作家,他们是发散性思维的典型代表,通常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很差,人家说他们考数理化不行的,他们写作品行。有一些人考数理化很强,我们考企业家发散性的思维,发一个曲别针,三分钟以内写20种用途,提得越多,思维就越发散,我们从一个点出发要有不同的结果,这个人发散性思维越强,可能创新的能力就越大。
所以我们特别反对企业家专门学理工,他们必须学工商管理和艺术,甚至是作家。艺术家他们做企业家,那个思维就广泛了。这些思维我觉得在我们中学和大学就要培养,中学的时候思维训练的过程没有了,发散性思维,兴趣性思维,这种兴趣方式没有对接的话,我们的教育方法过程不能跟大学比。
我在南大的时候,有一个眼球鼠标的发明者,高考分数不够重点分数线,不能进南京大学,但是他是圈内小有名气的精英,后来特批进了南京大学学计算机专业。我们有很多的奇才,怪才,偏才,高考统一性一量上不了大学,对于怪才偏才应该有通道,我们的中学大学要坚持学生分类培养,我们不能同一个标准,我一直坚持学生不同一个标准,我认为中国的大学不能都办成北大清华。从我们的体制,文化,理念,管理方法,教学内容,都要全面对接,这些思想要对接,要把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和中学的办学思想,他们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个目标是一样的,不能在中间的时候搞一个瓶颈,培养的是应试教育的,把这个提供给大学,前道工序和后道工序产生了冲突,我们拿到的都是标准品,这些标准品对培养创新性高素质的人才产生冲突,两者不衔接。所以我们的理念,思想,管理体制上一大对方面要从创新性人才培养出发。我所以认为高素质创新人才,中国怎样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能够得诺贝尔奖的人才,我觉得应该从小学,甚至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大学共同努力探索的过程,任何一个过程中止了,或者出问题了都培养不出创新型的大师,把整个思想一体化。
链接:
http://jyb.cn/china/gnxw/201004/t20100427_356135_2.html
http://www.jyb.cn/china/gnxw/201004/t20100427_35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