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教育问题仍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由华尔街开始而迅速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围绕商学院教育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商学院的冬天已来临。然而,数据却显示,报考MBA的人数呈大幅增长趋势。
到底是寒冬还是春天?商学院教育面临怎样的未来?商学院教育要解决哪些根本问题?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教授。
商学院的前景是光明的
在华尔街,那些世界名校MBA毕业生没能挽狂澜于即倒,金融危机排山倒海般地爆发。一时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对商学院进行声讨。华尔街大量裁员,大多是MBA毕业生。自此,人们似乎认为MBA已不再是头顶上的光环,而是顷刻间变得不名一文。
有人认为,商学院将经历一次残酷的寒冬。然而,数据却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后,报考MBA的学生人数却呈大幅增长趋势。商学院并没有如人所料的进入寒冬,反而似乎有迎来春天的迹象。这似乎给那些持“寒冬论”的人以“一记响亮的耳光”。近期,有报道称,报考MBA人数大增,这个行业将面临饱和,新的危机将来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教授认为,金融危机自华尔街爆发自有其原因。然而因此将金融危机的爆发归咎于商学院教育,这显然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据此就认为名校的MBA教育是失败的,也有失公允。尽管华尔街的多数高管毕业于名校MBA,但这也只能说是一种“巧合”或“必然”。因为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一些重要企业的管理者,而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毕业于名校的MBA。
商学院报考热,说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是教育危机,反而是教育的机会。很多人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重新思考自己知识体系的框架,去学校对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扩展。还有一类人,想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回到学校充电。这两类人造成教育的火爆局面。这首先是教育的机会,同时也是商学院教育的机会。
“商学院教育是提供怎样经营企业的知识体系的教育。从企业的设立到管理、怎样走向市场、怎样筹资等等,给学生一个规范的整体的知识体系。在市场经济下,只要有经营体验,只要有企业存在,这种教育就是必须的。现在很多人对商学院教育存在担忧,其实,更多人关注的是商学院教育什么时候是底,什么时候会好转。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大家更认识到商学院教育的价值所在,以待市场好转的时候大显身手。因此,商学院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张新民院长表示。
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情况来看,开学第一周,商学院研究生课程班有150人报名,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MBA在去年十月份报名的时候,人数首次突破1000人,相对于以往的800到900人。张新民院长谦虚地说不知道是自身品牌建设的结果,还是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但现实是感觉到了市场更大的需求。
从“商学院的国际化”跨越成为“国际化的商学院”
1991年,中国开始办MBA。而在1988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在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质量进行严格考评的基础上,颁发证书承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等同于美国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这意味着该董事会下属的美国二十余所大学均承认该校上述学位,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有着广泛的国际合作,其他很多商学院也都有自己的国际合作项目。“最大的区别在于理念的不同,在于是只作为一个营利项目,还是作为提高自身商学院教育的手段和平台。很多学校在引进国外项目的时候,中方只是一个招生机构,没有很好的参与,没有实质性的学术贡献。”张新民院长说道。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的国际合作项目当中,学院要求自己的老师直接参与跟法国、美国等国家合作的MBA的英文授课,承担40%左右的授课量。要求老师动态地观摩这些合作项目,助教全程跟踪外籍老师的授课和研究过程,学习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正是这些,真正催生了我们的国际MBA。我们的国际项目合作很早就已开始,但这些项目若不能开花结果的话,那就只能是一个悲哀的招生机构而已。”张新民院长又说道:“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没有丧失在这个领域的贡献度。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是居于国内前列的商学院,我们的师资结构完全可以支撑高水平的MBA教育。”
而到目前,学院已经开办了纯英文的国际MBA项目。即给外国学生办一个班,用英文授课。张新民院长表示这在国内尚未听说有其他商学院在做。同时,学院正在研究一个特定国别的MBA项目,以这个国家的学生为培养目标,计划每年招80人左右。这些,正应证了学院的那句口号:“要从商学院的国际化跨越成为国际化的商学院。”存在国际化的色彩,但强调最终要成为国际化的商学院。大打产品的国际牌,输出中国的教育。“当大多数商学院在引进一个国外项目,找一个国外合作伙伴作为亮点的时候,我们开始更多地从事打出中国人自己的商学院教育品牌的工作。” 张新民院长说道。关于此,有个有趣的故事,在学院里,针对中国学生开办的英文MBA学费是10万元/年,而针对国外学生开办的中文MBA学费则是12万元/年。有人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收费标准?英文班应该比中文班要贵才是。张院长如是回答:“我们的中文质量比英文质量高,汉语的价值摆在这儿,所以就应该是这样的。”提问者无言。
下一步,学院探索去国外开设MBA,跟当地机构合作,在当地招收英文MBA,中国老师用英文授课,对方可以有三分之一的老师参与授课,但必须经过学院的审核和认证,学生毕业后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的学位。目前正在与一些国家进行洽谈。
“在研究产出方面要展示自身的国际形象。一个有责任、有实力的商学院,应该有一定的研究实力。我们目前在国际论文的发表方面,在引进国际师资方面要加快步伐,势头很好,已经有很好的表现。”张新民院长说。谈话间,张院长的助理拿出当期的校报,上面刊登着“商学院高度重视高水平成果产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的报道”。张新民院长表示,学院今年将发表更多的国际水平学术论文。
商学院教育要遵循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可以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为了让自己的学校有更好的国际化发展,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引进境外“海归”师资力量上下了很大力度,展示了一种很急迫的心情,求贤若渴。大家觉得应该去美国抄底,找一些人才资源来。结果发现不但抄不了底,反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因为中国的大学自己跟自己在竞争,“哄抬物价”。在这方面,国内的一些大学表现了空前的慷慨胸怀,不计成本。对“海归”的引进,动辄几十万的年薪,还包括其他诸多福利。对“海归”大开绿灯,但对他们的工作要求却谈得没那么多,学术研究产出要求也并不高。而对本土人才,却是另外一种制度和态度。
在中国大学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应有一种怎样看待人才的价值观?敢不敢对“海归”谈对本土师资一样的考核?从现实的情况看,很多学校不敢。
在一些大学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浮躁心理,搞“洋跃进”。想主要单纯依靠“海归”数量等指标,跻身国际名校行列。现实是由此引发了相当多的“海归讹诈”和“学术讹诈”。为了表面的浮华,有的高校代价过高。
“我时常在想,中国的商学院教育和国外的商学院教育的差别。我想,就是教育境界的差别。国际上很多知名的学校,他们的唯利是图的倾向一定是不强的。正因为这样,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张新民院长把谈话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可喜的是,我们国内一些较好的商学院更多考虑的是教育的品牌建立。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而言,一直保持着一种低价格的商学院教育。希望给学生性价比最高的教育。
“提升我们商学院自身的境界,要以办教育为使命,而不是以赚钱为使命。以教育为使命,那么这种教育就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必须有相当强的有机整合、师资、品牌,还有配套的内部管理体制等。有志于振兴中国商学院教育的学校,都应该找到自身的位置。好的商学院坚持的不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是一个姿态的问题,即教育本质的问题。”
那么,商学院的教育本质到底是什么?
张新民院长举会计学教育作为例子。传统的会计学教育,是一种培养“猫”的教育。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管理上往往单纯强调财务和会计的都有重要性。其管理结果往往是组织或企业整体的失灵和财会部门局部的管理优化并存,这就是传统教育的失败。而商学院一定是强调整合实力。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你个人,而在于你对整个组织的贡献。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这才是商学院教育的本质。
张新民院长继续将商学教育细化为:一、在一个组织里,服务于这个组织的战略目标的教育;二、系统化的,整合式的教育。强调知识体系间的统一而不是分割。强调整体优化,这是商学院教育的根本所在;三、深深扎根于中国,要以做中国的商学院为荣。要扎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到最后四不像;四、商学院管理者的价值。商学院院长的价值必须在管理中体现出来,而不仅仅是学术上。第一,院长要有相当强的学术影响力。在当今中国,商学院的院长如果没有学术影响力,那他领导的商学院在市场上就不会有很好的声誉。第二,院长应该是商学院的代言人,在社会上能有他的声音,能够让社会看到这个商学院跳动的脉搏。第三,院长必须跟企业界有广泛的联系,为学院谋求最大的发展平台。
张新民院长提出他的两个思考:一、中国的大学依靠谁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本土人才和“海归”力量的作用?二、中国的大学取悦于谁?取悦于所谓主流的国际评价,还是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些根本的问题好像很清晰,但实际上问题很多
(文章来源:搜狐教育 原文链接:http://learning.sohu.com/20090323/n2629623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