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英语学院供稿)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戏剧欣赏素养,感受高雅文化熏陶,充分发挥美育教育功效,英语学院近年来加大对戏剧文化的推广力度。今年是中国戏剧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3月16日,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学者、英国利兹大学教授Martin Butler受英语学院邀请,做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诚信三层国际会议厅为同学们奉上了一场关于莎翁戏剧的精彩讲座。在畅谈荧屏上的莎翁剧作的同时,也开启了我校和英国利兹大学2016年“汤—莎”戏剧互访交流项目以外的戏剧交流新阶段。此次讲座也是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智慧课堂”系列讲座之一。
教授讲解
Martin Butler首先为我们分享了莎士比亚戏剧从文艺复兴到二战再到当代社会的历史沿革,以及莎翁戏剧登上大荧屏的时代背景。二战之后,美国好莱坞电影业急速发展,逐渐占据了西方世界的荧屏。英国戏剧受此冲击,一段时间内暂时淡出文艺市场。英国文艺呈现出一派萧条的状态。为了捍卫英国文艺在二战后的地位,人们想到了莎士比亚。这位活跃了近四百年的文艺巨匠再次被推上历史的前台,成为宣传英伦文艺的使者。莎翁的作品也因此得到了重点保护与复兴。在这样一个契机,莎翁的作品被试着搬上了大荧幕,BBC TV也开始不断制作莎士比亚系列电视节目。
《亨利五世》是第一部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莎士比亚题材电影。后期很多公司都对《亨利五世》进行了翻拍,每次翻拍都体现了不同年代人们对战争的思索与关注。随着莎士比亚戏剧题材电影逐步获得观众的认可,莎翁戏剧的内容也逐渐被应用、被改编到以当代社会为背景的电影中。《0》 《Macbeth》 《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电影就是很鲜明的例子。以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为例,就是对莎士比亚戏剧在现代背景下的一次再创作。电影中的两人无法在一起,不再仅仅是因为两家的仇恨,还融入了人种、社会等级的差异矛盾,使电影更加丰满,也使得电影与当代背景结合的更加紧密。
同时,莎士比亚戏剧元素也逐渐趋于全球化,更多西方世界以外的国家开始发掘莎士比亚的戏剧宝藏,同样将莎士比亚元素诸如自己的电影中,比如日本、泰国、印度。莎士比亚戏剧是当代电影市场取之不尽的资源。在历史的长河中,莎士比亚的戏剧不断被改写、被融合、被翻译、被注入新的元素,但始终都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宝库。
现代电影对莎士比亚戏剧的重新诠释,虽然不能取代在剧院直接欣赏莎士比亚的作品,但也确实使得大众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莎士比亚想要传递的思想理念。每部电影其实都在为莎士比亚之魂的传承创造空间,也让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依然意蕴悠长、历久弥新。
在听众提问环节,Martin也为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之谈。两个小时的讲座,Martin带贸大师生领略了莎翁的戏剧精髓,也感受了现代电影艺术对莎翁戏剧的传承。在我校与利兹大学的共同努力下,中英之间的戏剧文化交流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学生提问
Martin Butler,中学就读彼得伯勒的邓肯男子文法学校,本科求学剑桥大学三一学堂。此后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剑桥三一学堂和英国人文社科院研究员。Martin Butler自1984年起就于职利兹大学英语学院,目前是该院的教授。2013年马丁·巴特勒当选为英国人文社科院院士,并已获得华盛顿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和伍德罗·威尔逊中心访问学者资格。他的著作包括《剧院与危机1632 -1642》(1984年),《斯图尔特宫廷假面舞会与政治文化》(2008年)和《本·琼生,文人》(即将出版)。同时他也编撰了莎士比亚的《辛白林》(2004年)和《暴风雨》(2007年),此后以主编身份编撰了《本·琼生作品》(剑桥版,共7卷,2012年出版,2014年推出在线版本)。他现在正为《约翰·马斯顿全集》(牛津版)项目从事主编的工作。该书预定将于2020年出版。
英语学院英美文学研究所、英语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积极参与组织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