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可,中共党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领军人物、全国财经高校同课异构教学竞赛一等奖等12项省部级荣誉表彰。
如果说科研是理性的峰峦,教学便是温情的河谷。六年前,我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对科研的执着,从燕园走进惠园,从科研学子化身青年教师。回望来路,既有攀登学术高峰的脚印,也有点亮无数学子的微光。每一堂课、每一篇论文、每一次比赛,都是在教坛上探索与坚守的印记。
初心如炬:以“数”为梦,逐光而行
自本科起,我便与“数”结缘。以第一名的成绩、省级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保送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阶段,我专注于时空特征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多篇论文发表于《统计研究》等权威期刊。国家奖学金的肯定、国际会议的掌声,是青春岁月最亮的注脚。
2019年毕业之际,我有幸参与国家部委的选调、收获名企的邀约及多所名校的橄榄枝,最终,我选择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因为我坚信,惠园的科研火花,能在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中,照亮更辽阔的未来。

以教为志:燃一束光,暖一群人
第一次站上博学楼讲台,面对不同专业、基础各异的学生,如何让《统计学》焕发生命力?我将复杂的公式编成口诀,把枯燥的理论装进故事,让数字“活”起来:设计散点拟合VR实验,让学生戴上VR眼镜“走进”数据世界;策划知识挑战赛,用竞技点燃热情……渐渐地,学生告诉我:“老师,我竟然爱上了统计学!”
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中,我带领非统计专业的学生,从选题到答辩反复打磨,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我也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那一刻,我深信,教育的意义,不止“教会”,更是“点燃”。
作为主讲教师,我的课程跻身学院教学评价前10%,获评校网络教学示范课程,学生评教成绩甚至达到满分。看着学生评价里“生动有趣”“热情亲和”“逻辑清晰”等评语,我知道,那一盏盏备课夜灯,终在学生的笑容中闪亮成星。
以研促教:科研为翼,启智为光
科研,是我生命中的另一种热爱。入职首年,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还将AI技术融入统计建模,在国际A刊发表多篇论文。
教学与科研从不分离,而是相互滋养。我的第一门研究生课程是《统计案例研究》,我尝试让课堂与科研“共振”:将AI赋能的统计模型融入经济金融的真实案例,讲述自己主笔完成提交给国家发改委的研究报告,分享参与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国家标准制定的数据实践,引导学生体悟“统计报国”。该课程成果获“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

我坚持“像做科研一样研究教学”。主持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教改项目等,积极参与“人工智能+X”课程建设,尝试创设数字人教师、开发课程专属AI助教与智能语音工具……科研的求索,让我笃信:教育创新,亦需科研之翼、启智之光。

以心育人:润物无声,见证成长
作为兼职班主任与研究生导师,我常鼓励学生投身支教、调研与志愿服务,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主题班会上,我将疫情防控的“大考”与统计决策结合,引导学生在数据分析中读懂家国情怀。我们的班级获评北京市优秀团支部,那一刻,我看见了教育扎根的力量。
学生毕业时,我总想再多帮一点。曾有一位学生梦想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法学”夏令营,却踌躇不前。我便邀请他参与“计算刑法”科研项目,手把手教他写论文,还自费为他购置GPU环境。半年后,他的论文被SCI期刊录用,他也成功入营清华,并获评“卓越营员”。他领奖时说:“老师,谢谢您,让我看见了自己能飞多高。”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最温柔的回响。

逐梦无悔:光亮同行,奔赴热爱
科研的深度、教学的热度、育人的温度,交织成我在惠园六年的足迹。而在这背后,还有生活的另一面——白天讲台上的我,是意气风发的年轻老师;夜晚医院里的我,是照护重病母亲的独生女儿;清晨家中的我,是呵护年幼宝宝的新手妈妈。纵有生活重担在肩,也未曾压弯我对教育的热爱。
从校级课程思政赛一等奖,到北京市青教赛一等奖,再到全国教创赛一等奖——我参加7场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每一次突破,都凝结着惠园的温度——贸大搭建的课程思政联盟,教师教学中心组织的惠园课程思政讲习活动,工会牵头的青教赛选拔与培训,学院举办的师说师德沙龙……这些温暖的力量,伴我一路前行。

如今,我也常被北大、人大等高校及北京教育工会等部门邀请,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走上更广阔的讲台,我愈发坚信:“教书育人”的火种,将在薪火相传中,燃得更远、更亮。

从课堂到赛场,从科研到育人,我将继续以科研的精进守学术之真,以教学的热忱启智慧之门,以育人的情怀润心灵之田。我愿做那束微光,乘风而行,照亮更多追梦的心。(撰稿:许可 审稿: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