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孝先,我校离休教师,1928年1月出生,湖南湘阴人。1949年夏参加革命,1952-1955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执教期间应邀赴美国、日本、港澳等地讲学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国内外出版了各类著作50多部,大部分成为当今国内各高校经贸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科教报国献终生
黎孝先教授的国际经贸情怀
记者 乔雪竹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商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深圳赛格集团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和仲裁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进出口企业协会顾问,北京国际商务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被评为全国经贸行业和高校优秀教材,获得多个重量级奖项,迄今为止出版五版,从1994年以来累计发行200多万册……他,就是我校离休教师黎孝先。
如今已到耄耋之龄的黎孝先仍孜孜不倦,老有所为,继续在专业研究领域发光发热。共和国60年经贸发展,黎孝先始终站在经贸教育的第一线,著书立说,完善国际经贸的教育体系,为祖国的经贸事业和经贸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苦难的童年 艰难求学路
黎孝先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虽然没有读过书,却想方设法让八个儿子读书求学,黎孝先排行最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黎孝先和七位兄长却能够摆脱文盲状态,在当时实属不易。黎孝先读小学时,日军对湘北地区多次侵犯,民不聊生。黎孝先的大哥毅然弃笔从戎,加入抗日队伍,并特意请假回家将其五弟带到部队参军作战。正是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年代,黎孝先好学上进,小学毕业后考进了湘阴县私立青江初级中学,继续坚持自己的求学道路。
“我爱读书,热爱在知识中畅游的快乐。”作为一名贫苦农家出身的孩子,上学便成了那个年代奢侈和不易的事情。黎孝先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即使面临学校因战争停办的挫折,他也没有放弃。他联合附近一些避难辍学的青年学生,聘请了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来湘避难的何源湛先生辅导英语和数学。这位老师言传身教,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以身作则对大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这些青年人在动乱社会中指明了方向。
1945年日本投降后,黎孝先转入湘阴县立中学初中二年级继续就读。可是一学期过后,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交不起学费,黎孝先又被迫辍学。学费成了黎孝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筹措资金,黎孝先年方18岁,即被迫到本村龙山小学任教赚钱。几经波折,通过家里变卖牲畜、走读等方式,黎孝先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初中毕业文凭。1947年他考取了当时收费较低的公立学校湖南省立第十一中学高中部就读。但仅念了一年多,又因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只好再次在农村以教小学为生。
动荡的岁月 坚定的信念
1949年夏荒,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兴起了学生运动。黎孝先的家乡湖南正处于解放前夕。黎孝先在中共地下党员戴时敏的带领下,筹建云静乡学生联合会,并被选为理事。没过几天,邻近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乡学联,为湘阴的和平解放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湘阴和平解放后,黎孝先转到蛇山村小学校继续任教,并被抽调参加了当地的秋征支前工作。不久,又被政府抽调到县城参加中小学教师讲习班。在这里,他学习了华国锋同志做的《当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黎孝先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大大提高。随后,他即被县人民政府派往城北区接收一所小学,并任接收校长。
1950年7月,经过几年的艰苦学习和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黎孝先考取东北商业专门学校国际贸易系学习。这批新中国的高材生们,以对新中国、新社会的无比热情,投入到国家建设、文化发展的洪流中去。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52年8月,学校为了培养师资,择优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班学习和定向培养。黎孝先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中国人民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2年后,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黎孝先转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深造。195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回忆这段动荡的岁月,漫漫求学路,黎孝先感慨万千。“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我要学习。”
白手起家 经贸为先
起初,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运输教研室任教困难重重。因为,他既没有学过国际运输专业知识,而新成立的国际运输专业也没有现成教材和参考资料,一切都要白手起家。黎孝先迎难而上,走出校门,亲自到公司、沿海港口和边境车站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编撰教案和讲稿。1958年他被借调到对外贸易部部长办公室参加新中国对外贸易十年总结工作活动,使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相继给运输专业学生和留学生开出了外贸运输和海商法等四门专业课程,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国际运输管理人才。
黎孝先深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唯有发展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带领人民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为此,黎孝先不仅加班加点完成自己的专业授课,还废寝忘食钻研海商法等知识。
十年“文革”动乱,绝大部分教案、讲义和教学资料都荡然无存。为了继续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黎孝先与冯大同、王林生、叶彩文四人共同倡议创办了《国际贸易问题》刊物,1975年1月创刊号问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部门率先创办的学术性刊物,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国际贸易问题》已经发展为由教育部主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贸易经济类、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
黎孝先认为,学校在办好学术刊物的同时,还应有专门的学术出版机构,以利加强教材建设和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此,他在一次党委会上建议学校尽快筹建学校出版社,并秉承校领导的指示与冯大同合议代学校起草了申请成立学校出版社的报告后,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外贸系成立一个对外贸易出版社,并要求在1980年4月26日挂牌对外营业。当时学校出版社发行组一无图书出售,二无启动资金,学校出版社发行组负责人找黎孝先商量解决办法。为了支持学校出版事业,黎孝先经刘朝缙系主任同意,并征得其他作者们的同意后,便将本系自编自印准备对外办班作教材用的6万套《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无偿捐献给学校出版社发行组,作为对外挂牌营业时首部出售的图书,出售的书款净收益15万多元,即作为学校出版社的启动资金。于是在没有国家拨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学校出版社创业的难题。
作为我国国际经贸领域的专家,黎孝先的许多著作都成为了这一领域的经典教材。黎孝先认为,重点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教材。因此,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高度重视教材讲义,通过经年累月的努力,由他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1994年问世。该书先后被评为外经贸行业和高校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并多次获省、部级奖和高校优秀畅销书奖,并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现在已经出版第五版,其累计发行量早已超过200万册。
改革开放中国走出去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外贸领域更是一日千里。黎孝先不仅承担了校内教学、科研任务,还走出国门,参加了多种多样的涉外活动。1979年秋,他随时任系主任的刘朝缙一同参加了由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在上海-广州举行的“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座谈会”,这是黎孝先第一次参加大型的国际会议。1980年8月,他随刘朝缙教授等四名教师应邀同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管理学院讲学,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此后,他利用出访或出境到日本、香港、澳门等地区讲学、开展学术活动和考察、学习的机会,积极宣传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国外外贸经验,为扩大我国内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口岸、城市增多,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黎孝先与同事们,不仅承担着在本校的教学任务,还为中央各部委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外贸局长培训班、外贸大中型企业经理、厂长培训班编写教材和授课。此外,黎孝先先后担任深圳赛格集团公司决策咨询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市进出口企业协会顾问等社会职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和促进我国经贸事业的发展。
老有所为 辉煌的第二春
1998年,70岁的黎孝先办理了离休手续。离休后的黎孝先非但没有卸下身上重担,反而用十二分的精力继续投入到国家外贸事业的发展中来。2000年,他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又组编、推出了一套与《国际贸易实务》配套的系列教材。2011年在对外经贸大学60年校庆之际,他整理出版了50万字篇幅的《黎教授国际经贸文选集》,其中大部分是在离休之后整理编撰的。黎孝先自己作诗明志说道:
人生进入第二春,柳暗花明又一村。
蜡烛成灰方歇业,我为科教献终身。
正是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外贸事业的热忱,黎孝先放弃了离休后本应舒适平淡的生活,而把自己与国家的发展紧紧地捆绑到一起。他在《培养跨世纪商务人才的战略意义》一文中谈到,“今天,我们更需要尽快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跨世纪的国际商务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笔耕不止愚公志,奋斗终生志不移!”60载教学生涯,半世纪科教报国。黎孝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的经贸事业。他对知识的执着,对经贸事业的情怀,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无私奉献,无不体现出一代知识分子,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企盼与渴望。他就如愚公一样,为了一个坚定地信念,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付出与拼搏,以实践自己奋斗终身志不移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