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惠园人物 > 正文

惠园人物

[特稿] 孙维炎:一个教书育人梦 一辈子悉心守望

发布时间: 2014年02月01日 编辑:

孙维炎:一个梦 一辈子

记者 崔艳

孙维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IBE)前校长。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和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现担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他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守护了一个名为“教书育人”的梦想。

埋下梦的种子

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到699万,而在1957年,大学招生人数却仅有10.7万。当年的孙维炎便是这凤毛麟角的10.7万人中的一员。这一年他考入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前身),进入对外贸易系学习。五年后他留校任教,一登上讲台授课便是四十余年。

“其实最早的时候也没想过自己会当老师,考到对外贸易学院,理所当然觉得以后要搞贸易。”刚上大学的孙维炎由于英语基础好,担任起班里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帮助老师开展班级英语教学,有时还会“结对子”帮助班里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他良好的英语基础受益于他初高中6年的英语老师。“那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让我无比清晰地感受到如果能把知识真正教好,对一个学生的益处会有多么大。”孙维炎回想道。或许是受到老师的影响,又或许是课代表的工作已经让他尝到了助人的快乐,在那个时候,教书育人的梦想种子或许已经不知不觉地在他心中埋下。

悉心浇灌 让梦开花

1962年,孙维炎毕业后留校任教。在给学生正式上课之前,新老师必须要通过给教研室老师的试讲环节。试讲要在9月份新学期开始前进行,整整一个暑假孙维炎都在备课,把教材翻来覆去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在房间里自己演练课堂的情景。为了掐好时间,没有手表的他还专门向曾经教他的英语老师借了一块手表。经过这样充足的准备,正式试讲时,孙维炎成竹在胸,有条不紊地将时间、内容控制得恰好,得到了老教师们的一致认可。试讲的成功无疑对他是一个不小的鼓励,他的育人生涯也就此正式起航。

回想起当年教学中印象深刻的事,孙维炎首先想到了当年学校试行的“听说领先法”。当时中国学生的普遍英语状况是笔头上还过得去,但一轮到听说便云里雾里。为改变这一状况,学校推行“听说领先法”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们加大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每天晚上,孙维炎都要负责班级听力训练。他先把灯全部关掉,让学生听一遍课文,然后开灯了解学生理解状况,再关灯细听,直到第三次听完才可以简单看一下原文。那时候有句口号叫做“一篇课文听够300遍。”虽然辛苦,但成效也十分明显,学生们的听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一次他带着学生参加英国使馆举办的活动,使馆人员对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加赞赏,询问:“你们是在英国哪所大学学习的英语?”学生回答:“是中国的学校,就在北京的对外贸易学院。”现在说起这个,孙维炎脸上还是会绽开由衷自豪而满足的微笑。

梦想的成长

196412月,国家决定在全国高校教师、外事工作者中挑选21人公费留学。孙维炎凭借过硬的综合水平获得了为数不多的教师名额,成为我校唯一一位第一批选中公费留学的老师,被指派到英国伦敦大学学习。

新鲜的环境让孙维炎十分激动。伦敦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和讲师们都十分负责,他们所有交上去的作业都被一位讲师一字一句批改并当面讲解指正。这让孙维炎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治学严谨、真诚的重要。

伦敦求学的另一方面启发来自于生活。由于当时外国人对中国了解不多,有时会产生偏见。但每天他和同行的中国室友都会把宿舍打扫得整整齐齐,并时常请宿舍清洁工先生喝中国茶聊聊天。清洁工也不禁对他们的整洁自律、热情友好竖起了大拇指。

教育要教知识,也要教道德礼仪。英国之行让孙维炎更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是如此紧密地和一个国家的发展相关。他的育人梦,此后更添几分家国责任的厚重。

守望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而在两届全国党代会代表的孙维炎眼中,中国梦就是要抓好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为祖国繁荣助力。育人是他的梦,也是中国的梦,年轻的人才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

退休后的孙维炎在学校担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依旧时常和同学们交流。他热爱和学生们交流,和学生们谈话让他感到自己仍然年轻而充满活力。“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学生。”孙维炎说着,也这样做着,无时无刻不守望着他的育人梦。一个梦,一辈子,桃李芬芳满天下,人才济济助国强,乐哉乐哉!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