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娟:新疆是我永远的牵挂
记者 雨晴 秦絮
孙立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统计与精算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3年3月赴新疆财经大学参加教育部第七批援疆支教工作,2014年7月期满后又申请继续支教3年,并挂职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2017年7月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授予“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记功一次。
“援疆给我带来了一种长久的获得感,尽管这段时光太过短暂,”孙立娟从眼角的细纹里舒展出微笑。初见孙立娟本人,很容易对她身上那种历经岁月打磨、平和优雅的气质肃然起敬。然而在谈到支教时,她脸上又浮现出女孩一样的纯朴与兴奋,让人很想对她的故事一探究竟——从2013到2017年,从热闹繁华的北京到陌生荒凉的新疆,跨越四个年头和三十个经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援疆教师孙立娟的人生轨迹,听起来似乎在当下不足为奇,背后却大有故事。
坚定信仰闯“三关”
孙立娟与新疆的缘分,始于2012年。
那一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组织了一场暑期教师社会实践,目的地是新疆,她是当时的成员之一。实践团队走访了石河子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还参观了兵团的军垦博物馆。这些遥远而陌生的事物给孙立娟带来了心灵上的巨大冲击——之前满目的荒山、戈壁与沙漠,在兵团的建设之下,成为了“一公里一个路口,一路口一排果树”的宜居乐土。“没有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建设就没有今天的新疆,如果我也能去做些什么就好了。”带着这样有些浪漫主义的念头,当第二年学校组织部找到她时,她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下来了。
然而生活不会是完全浪漫的。虽然贸大与家人都给予了她足够的信任与支持,当地的艰苦条件还是超乎了一个常年在舒适大城市居住惯了的人的想象。放下行李,孙立娟的泪水忍不住了:“人生地不熟,完全不知如何是好。”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孙立娟暗暗决定先调整心态。“我觉得心态很重要,尤其是我很清楚一点,我代表的是贸大,而不仅是我自己。”语气云淡风轻,但实际上,过程并不轻松。
第一关是住宿环境关。不卫生,就从头一点点打扫;简陋,就自己买来壁纸装饰一新;排水不畅,就自掏腰包找人维修……就这样,一个月漫长的拉锯战过去了,她靠自己的毅力与智慧,闯过了第一关。第二关是人际关,考虑到新疆的特殊形势,她一直试图让自己“在微妙的人际关系之间把握好一个尺度”。怀着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她主动接近维族老师,到民族老师家拜访和拜年;他们汉语不好,就帮助他们修改文章。“我想要促进民族融洽而不是增加隔阂,很开心可以为维护民族关系做出一点努力。”就这样,孙立娟用自己的方式在他乡找到了立足之地。
第三关是工作关。同样是做教育工作,但是环境与对象不同,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新疆的学生数理基础弱一些,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想出了一个更为简单的方法介绍清楚精算的思想本质与发源,所以我就抛开教科书,让学生不是用计算机打游戏,而是教给他们Excel软件,让他们设计和计算养老金保险等等”,孙立娟说到这里神采飞扬:“通过演示指导他们使用软件,让他们有了收获感,也真正了解了一个保险的制定与计算过程。”比起照本宣科,她转变教学方式,将复杂问题的本质进行细致解读,更容易被新疆学生所接受。“他们很感谢我,我自己也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取得了收获”,闯过这一关,孙立娟成功收获了来自学生们的认可。
一年半的时光转瞬即逝,当初的迷茫经过三百多天的沉淀,已经变成了脚下坚定的步履。孙立娟选择留下,继续参加为期三年的教育部第八批援疆支教工作。就这样,春去秋来,冬转夏至,她在新疆工作了四年半。某一个冬天,她被安排到学校旁的一个十字路口站岗协助维持交通秩序,就像所有当地土生土长的教师一样。北疆的冬天,冷风瑟瑟,站在路口的她却突然感觉到,自己与这片神奇的土地融为了一体——“我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同时,也完成了生命的一次羽化蜕变。
“他们学习是为了劳苦大众”
回到北京,站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节表彰大会的演讲台上,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起家国情怀、大局意识和学会感恩,让许多人感触颇深。
在新疆工作的四年,孙立娟亲身体验到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的重要:“在新疆,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从来分不开。”环境与心境的变化,让她思考自己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在新疆,相对于学科基础知识,她更加强调保险、精算这些学科的有用性——不是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有用”,而是心怀民生、兼济天下的“有用”。
如何消除新疆学生对保险学科的误解?她通过一些贴近新疆学生生活的例子来让他们感受保险的社会作用:“比如一个牧民,家里因为一场天灾损失了很多羊,如果他有保险,大家就可以一起来分担他的损失,保险成员之间相互扶助,会让他的生活好过一些。”“我得先让他们知道保险不是骗人的”,孙老师莞尔一笑。“其实那里很多民族还挣扎在贫困线上,你告诉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劳苦大众,而他们学习的这些经济学科正可以消除贫困,稳定社会,帮助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就会被激发。”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四年半潜移默化的教导,培养了新疆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来自新疆的汉族学生徐炳辉十分感念孙立娟的良苦用心,“我对孙老师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老师的办公室,她的桌子上总是有各种各样专业性的书。在空闲之余老师也不忘充实自己,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老师的治学态度和教学热情感染了很多同学,班里很多人毕业后都打算从事精算行业,回馈家乡。”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孙立娟将贸大的保险学科知识带到了新疆,更将健康的价值观念播种在当地——同舟共济,家国一体。无论头脑与心灵,她都是播种者与引航者。为了劳苦大众
“新疆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学术天地”
翻看孙立娟的教育背景和科研履历,大多涉及数学、统计、保险精算相关的自然科学领域,但出人意料的是,到了新疆,她将自己的精力重点放在了新疆人口政策、南疆贫困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等人文社科类问题的研究上。“新疆的高物价和人民低收入间有一个巨大落差,再加上有些家庭还要抚养5、6个孩子,人们的生活不太富裕。我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去研究其中的原因和解决途径,为新疆的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做点实事。”她利用援疆之机进行走访,收集了大量与珍贵一手数据资料。“回到贸大后,我还想在学校继续这些课题研究,并希望在将来还有机会回到新疆。”
孙立娟曾与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书记居来提·色依提探讨内地高校与新疆高校学术合作的话题,居书记满怀期待地表示:“目前国家提倡‘一带一路’,新疆作为核心区有很多课题可以做。希望内地高校利用自身在理论、研究方法、人才等方面优势,引导内地专家学者关注新疆、了解新疆,使内地高校的学术研究更接地气。”在孙立娟看来,新疆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学术天地:“我希望内地师生到新疆去看看,走出去会发现更宽广的世界。”
使命在心 教育无疆
“作为‘援疆教师’而被师生们熟知,我感到很荣幸。”孙立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保险学院为了铺平我的支教道路,三位老师分担了我的教学工作;人力资源处和组织部都为我能二度留在新疆做了很多努力,我真的非常感恩。”孙立娟感慨道:“还有那么多优秀的援疆教师在岗位上奋斗着,他们都很伟大。”无数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援疆教师们,如同从天山上奔涌而下的雪水涓流,并肩浇灌哺育着这片未知之土的未来。这个季节,正是硕果累累的时节,援疆教师们将果实的种子——对教育使命更加崇高的责任感以及全新的科研方向,种在了心底。
新疆,虽远在数千公里之外,但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来说,情感的纽带不会断裂,故事还在续写。对无数曾经奔赴或正在奋战,抑或是憧憬奉献的援疆教师们来说,这一趟趟不断升华的旅程,还远远,没有到达终点。
(本篇报道刊发于校报2017年第17期,网址:http://uibe.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23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