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金融学院供稿)2013年金融工程国际会议(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Engineering)于3月22日至24日在苏州大学成功举行。我校金融学院教授、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张海云应邀出席了会议并演讲。
海外学者代表的学术机构包括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伦敦帝国理工大学(Imperial College London)、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等,业界专家代表的金融机构包括招商银行、宏源证券、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德勤(Deloitte)、美国甫瀚(Protiviti)投资管理咨询公司等海内外的学者以及业界专家参会。
张海云教授在演讲
在题为《Local Adapt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 Is Simplification the Right Solution?》(金融产品本土化:简单化是解决之道吗?)的特邀演讲中,张海云教授提到,CDS和CDO等金融产品的复杂性被广泛认为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主因之一,因而简单化自然成为中国近年来在西方金融产品本土化方面的一个重要思路,但是如何简单化,对哪些方面简单化,却不是简单的问题。张海云以信用风险转让技术的本土化过程为例,介绍了中国在产品结构和市场机制方面进行的简单化尝试,并分析了不当的简单化带来的副作用。他着重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和信用风险缓释产品这两类在信用领域的金融工程产品,并认为不当的简单化或者带来了隐性风险,或者抑制了市场的发展,其结果都是“欲速则不达”。张海云认为,引进西方金融技术时进行简单化尝试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在产品和机制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深入理解西方金融技术的发展背景和来龙去脉,在借鉴中求创新。张海云认为,在中国金融产品创新加速的背景下,金融工程学科应把金融产品和市场机制的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
互动交流中,张海云认为,一旦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面临实际的亏损,银行存款的避险优势将凸显出来,银行理财产品在续发时将难以吸引投资者,这将导致大量资产等待接盘,从可比性角度看,不应一味强调本土情况的独特性而忽视客观规律的普适性。张海云说,宏观环境并不会一成不变,对于产品和机制的合理设计是金融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本届会议由苏州大学和同济大学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