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 《光明日报》2009年9月15日第7版头条《首都高校以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入学教育主题——科研生涯从诚信开始》,文中采访了我校施建军校长,报道我校研究生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及学术规范。
原文如下:
《光明日报》2009年9月15日第7版
首都高校以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入学教育主题——
科研生涯从诚信开始
本报记者 宋晓梦
连日来,首都高校陆续开学。“科研生涯,从诚信开始”,成为各高校研究生院入学教育的主题。
“大学是高度宽容和包容的地方,但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
研究生部的开学典礼是对新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说:“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对经贸大学而言,诚信亦是立校之本。”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学术不端行为有种种不同,但共同之处是造假,是对诚信的践踏!大学是高度宽容和包容的地方,但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因为它突破了大学宽容的底线!”李宁院士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体会:“恪守学术道德应该贯穿从事研究的全过程,要逐渐把外在的学术规范制度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才会自觉地不闯学术‘红灯’。”
但是也有人不重视这一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院长张寿亭教授告诉记者:“个别研究生认为每年都搞这一套是形式主义,就借故不来参加。实践证明,违规出事的往往就是在这种时刻不在场的人。”几年前,一位已是高级工程师的在职研究生,因为一贯无视学校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和要求,在课程论文中大量抄袭,被处以“留校察看”,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制定有关校规以来,第一个受到处罚的人。自那以后,这个例子成了该校研究生开学典礼的“保留节目”,为一届又一届研究生敲响警钟。
让新研究生具体了解怎样避免“学术不端”
为了使新入学的广大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危害科学事业、腐蚀学人品格有更具体更深切的了解,中国农业大学请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纪检监察审计处处长张清博士,从一稿多发、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等方面一一列举个案,并从学术道德、科学品位、研究生科学精神等方面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给刚刚加入研究生队伍的新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校新一届学术委员会还就原有的学术规范制度作了补充规定:研究生拟投稿论文需经导师签字,导师签字后要对学生论文的真实性负责;如导师参与署名,就要对论文的整体内容负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部将学校颁行的有关学术规范的规定,列入了新生人手一本的《研究生手册》,并请学位办负责人在入学教育中将这些规定对新研究生进行详细讲解。规定包括:学生有“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情节严重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毕业论文有抄袭他人成果、伪造数据、请他人代写等行为者,经调查证实,按作弊处理;论文无论是否通过答辩均按不通过计,给予记过处分,延期答辩一年;情节严重者,论文按不通过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等等。按照该校规定,博士论文是100%双盲审(博士生和评委的姓名互不知情),硕士生论文因数量大,是10%的抽检率。但是如果有研究生作弊论文学校没发现,而被别人发现检举,学校将取消学位证书,通知其工作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将以往发生过的这类个案,当作对新研究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教材。
在研究生的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要求研究生在学期末以写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的形式完成这门课的学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了使学术规范教育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对课程论文也通过网上检索、核查等方式进行审定。该校研究生院院长张寿亭教授告诉记者:“虽然这样做给教育管理者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教育,并且都能让研究生平时就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行为习惯。否则,等到提交毕业论文时才用检索系统核查时出了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处理就会相当严厉,后果往往很难挽回。作为教育管理者,宁愿自己多一些麻烦,也要对学生高度负责。”
层层负起培养学术道德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在研究生入学教育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分学校、院系、二级学科点、导师四个层次,对新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
在学校层面,钟秉林校长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中,恳切地与学生交谈:“高等院校是科学文化的殿堂,担负着继承发展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重任。大学生是高校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应该也能够承担起更多的学术责任……希望同学们从一开始就养成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真正用辛勤和汗水积累知识,奠定人生进步的基础。”郑光美院士则从自己带研究生的经历谈起,启发学生只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在挫折面前坚守科学准则,就可能取得突破,有所建树。
在院系层面,各院长系主任在院系分别主讲学术规范问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英典表示,优秀的学术品格是研究生的立身之本,将对其一生的学术成就起决定作用。在他的主持下,生命科学学院把经由院教授委员会两次修订的《学术与学位评议条例》印发给师生,要求在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发表前,加强专家评议,用制度措施规范学术行为,防止数据造假和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研究所面向研究生的课程《科学研究伦理课》已经连续开设了两年,本学期他们将为新生开设12周。这门课不仅从学术道德层面,而且从看文献、做引文、收集数据等可操作的层面教导研究生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守住底线,防止因无知而违反学术规范。
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国家级教学名师舒华每年都结合自然科学研究的国际惯例,给所在专业的学生讲学术规范,影响了一大批学生。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发表了影响因子为6.3的SCI文章的博士生王金辉说:“导师的学术道德素质和修养至关重要。正是在导师们的引导下,我从研究生阶段开始,逐步养成了重学术伦理、重科研规范、重数字依据的研究习惯,才有今天的成绩。”
原文链接:http://www.gmw.cn/01gmrb/2009-09/15/content_981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