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新闻头条 > 正文

新闻头条

《金融时报》:(邱兆祥)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推进经济学理论发展

发布时间: 2016年08月22日 编辑:

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推进经济学理论发展

邱兆祥

(来源:《金融时报》 2016-8-22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任何科学理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在内的任何门类的经济学理论,都是通过分析、总结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又回过头来指导社会经济的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了更进一步的深刻论述,十分强调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注重研究中国改革和发展实践中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为推进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升我国经济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性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而理论则是实践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功不可没。他们中的许多有胆识的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对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所作的富有创见的探讨,不仅为推动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良多的贡献,也促进了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近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无论是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都已呈现出长足发展的态势,并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总体上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还不够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够强,还远远落后于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既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也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太相称。

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到本世纪的中期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不应仅满足于能够创造世界上最大的GNP份额,还应当努力提升我国的经济理论研究水平,争取能在国际经济学界有更多的发言权和更强的声音。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因而也就成了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推动经济学理论繁荣发展的路径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前景,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我国近3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史迫切需要理论总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作为当代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工作者,肩负着促进经济学理论研究繁荣和发展的历史使命。那么,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如何才能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呢?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经济学较之其他社会科学更具有实用性,甚至被人称之为致用之学。经济学的这一显著特点,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者要在繁荣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有所作为,就必须立足于经济实践,紧密联系实际,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促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置身于大变革大发展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在沸腾的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怎样才能成为经济学理论繁荣和发展的推动者与践行者呢?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特别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照耀我国经济实践前行的指路明灯,而且也对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有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模型来分析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否则就会食洋不化,削足适履。在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扎根实践,面向实际,要认识和阐释现实经济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有益成分。

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除了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外(诸如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管理学等),还应当自觉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如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功底不牢,缺乏基础理论修养,分析问题就难有深度,理论观点难有厚度,学术视野难有广度,甚至还有可能在实践中迷失方向。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这是卓有成效地探讨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大量纷纭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总结和概括,也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实践活动的先导作用。

()立足本国实际,注重研究本土问题。处于改革和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大都面临着较多的经济发展问题,因而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应用色彩也表现得尤为浓烈。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我国则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发展难题,诸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国企改革、环境保护、金融安全及三农等。对上述诸多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学术品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他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最有资格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当然是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应当立足本国实际”,以对本国的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视为自己的主要职责,花费更多的精力踏实研究本土问题。中国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对本土问题最有发言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更容易产生在世界上领先的研究成果。

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工作者立足本土,在充分研究中国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必须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如此,经济学理论才能更好地发挥对中国经济实践的指导作用,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植根在中国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紧跟时代,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和新任务。就当下而言,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经济学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上述的诸多经济发展中的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当前特别是要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等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钻艰探深,攻坚克难,努力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以促使中国经济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好地向前发展。

()勇于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倘若没有创新,经济学理论研究就只能在低水平徘徊,甚至处于僵化窒息状态,失去生气和发展的动力。创新是经济学理论之树得以常青的不竭之源。

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实质上是对未知领域的创造性探索,以所揭示的各种社会现象的规律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少走弯路,并以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效益。由于经济活动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一样,是动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会不断地出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跟踪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并进行理论分析和概括,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推出新的理论对策,以新的理论指导社会经济新的实践。创新既是经济学理论研究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在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够”,缺少力透纸背的经典力作,缺少能站在高端位置,处于国际经济学界的前沿地带,能引领经济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的顶尖经济学者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

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而要提高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水平,就必须注重理论的创新。实践中的探索前进需要理论上的开拓创新。创新是提高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的根本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我国经济学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

第一,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氛围。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繁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和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活跃学术空气,鼓励探索和大胆创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观点的学者之间相互切磋,开展平等、健康、活跃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唯有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学术氛围,才有助于张扬研究者的创新思维,点燃创造火花,踏进更多的未知领域,从而创造出有更高学术价值的佳作。

第二,要有问题意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问题或疑问是指思维的疑难和矛盾。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理论和实践中产生的疑难和矛盾,才会有创新思维,因此,离开了问题意识和发展问题,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学贵有疑,学术问题只有敢于独立思考,不拘成格,大胆质疑,才能突破旧框,发现新问题,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提出富有新意的独创性见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唯有敢于大胆质疑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探索的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才有可能为推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第三,厚实的理论功底是实现经济学理论研究创新的必备条件。经济学作为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其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积累性。只有注重学术积累和知识增长,才能在厚积中薄发,在积累中求创新。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研究者自身的学术积累和素质的提高。因此,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必须发奋学习,认真读书,注重知识的积累。特别是要重视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先进的知识,不断用各种新鲜的东西充实和丰富自己。事实证明,只有那些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最新知识的人才,思路更开阔,更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因而更容易取得对国家经济决策和经济学科建设有建树的研究成果。

()倡导崇高的价值追求,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对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之学,作为合格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把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而且必须在广大经济学理论工作者中大力倡导树立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和为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献身的精神。

在经济学理论的探索中,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孕育和创造出能享誉当代和流传后世的学术精品,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劳作,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钻研和磨练。有理想信念,方有追求,有追求,方有精神。只有真正具备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和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者,才会有爱社会主义祖国之情深,爱人民之真切,爱自己之自尊,遵守学术规范,学风端正,勇于开拓创新,以执着、求实和求新的态度,在经济学理论的学术园地里辛勤耕耘,潜心求索,默默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深沉、厚重的基础。沸腾的改革和发展的现实经济实践,不仅有对旧的经济学理论的反思,更有对新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热切呼唤。当今中国不仅有旺盛活力的经济,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者群体,特别是其中不乏有才华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相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引下,经过若干年不懈的努力以及孕育和积蓄,在泱泱古老文明的神州大地上,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必定会呈现出空前繁荣兴旺的景象,必将产生出一批在世界上具有流传久远的经典之作,必定能培养出一批享誉国际经济学界的一流经济学大师,并因而会在人类现代经济学说史上留下具有长远影响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附:原文报道链接

http://finance.jrj.com.cn/2016/08/22044021346989.s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