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科研处供稿)科研兴校是学校长期一贯坚持的理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学校科研事业迅猛发展,在繁荣哲学社会的路上走出了“贸大”特色,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学术体系贡献了“贸大”力量。步入新时代,学校全面开启“以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为引领的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优势学科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回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带领下,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科研学术环境,努力打造科研育人服务体系,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博学诚信的学术氛围,取得了多项历史性突破。
高层次课题承担能力显著提升,科研经费实现跨越式增长
对外开放是学校一直以来的研究优势和特色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对外开放”为核心,积极培育学术力量,不断提升科研服务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自2009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纵向课题1056项,年均增长12%,承担各类横向课题1301项,年均增长11%。学校始终站在对外开放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几年来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数量屡创新高,同时先后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零的突破,年度校外科研经费总额呈跨越式增长态势,科研事业开启了新时代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征程。
学术期刊发表屡创新高,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
高质量学术发表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高质量国际发表从无到有,从2009年至今,学校SSCI/SCI收录学术期刊论文达到了1106篇,年均增长40.13%。其中,被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为883篇、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为223篇。截至目前,2018年学校SSCI发表学术期刊论文数为169篇,再创历史新高。自学校外文核心期刊分类目录发布以来,在2017年和2018年,学校B类以上外文学术期刊收录论文数分别为62篇和87篇,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2018年比2017年增长了40.32%。
最新数据显示,学校共有7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其中,2016年以来有4篇,增幅相当显著。此外,学校国际商学院王永贵教授、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洪俊杰教授和丁鼎副教授入选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学校高被引学者总数列国内所有高校的第74位(不含非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并列,在财经类高校中位列第一。
同时,学校中文期刊论文质量稳步提高。自2009年至今,学校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13篇学术论文,占历届发文总量的81.25%;在《经济研究》发表53篇学术论文,占历届发文总量的84.13%;在《管理世界》发表79篇学术论文,占历届发文总量的71.17%。上述期刊发表,均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而且,我校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高质量论文占比也稳步提升,已经由2011年的34.58%上升至2018年49.5%,实现了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省部级获奖再斩新枝,获奖质量逐步提高
自1951年成立以来,学校获各类省部级科研奖励243项。其中,改革开放以后获奖242项;2009年以来获奖137项,同比增长92.96%,一等奖获奖数同步增长116%,获奖质量显著提高,一大批省部级奖项不断刷新学校历史成绩。此外,由我校组织评选的“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已成为我国国际贸易领域最高学术奖,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是教育部认定的部级人文社会科学奖。
自2009年以来,学校获得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共22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高校首位,其中林汉川教授领衔的《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荣获一等奖,这是我校自1995年首次获得一等奖后再获殊荣;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31项,获奖数量位居北京市同类高校首位;获得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共50项,并在该奖项一等奖方面实现了新突破;获得“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24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首次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布局“双一流”智库平台,智库建设再启新篇
长期以来,学校发挥自身研究优势,在繁荣哲学社会的路上形成了“贸大”特色,智库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围绕改革开放的重大论述和研究领域,学校扎实推进基地与智库建设,先后获批7个重点研究机构(详见下表)。2000年,中国WTO研究院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唯一以世界贸易组织为研究主题的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被北京市哲社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立14年以来连续四届获得优秀;随后,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入围教育部重点基地建设;2017年,智库建设再次取得突破,全球价值链研究院直接进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成功入选北京首批14家首都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区域国别研究院下的12个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备案。
同时,学校还设立国际经济研究院等实体性研究机构,批准设立中国企业“走出去”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125个非实体研究机构,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级研究基地与智库架构,广泛开展各类研究。为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2017年,学校成立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以“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为目标,布局“双一流”智库平台,统筹学校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发挥学校开放型经济学科群的优势。
近年来,学校服务国家和社会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至今,学校以社科基金《成果要报》、教育部《专家建议》等形式向政府及企事业提交的咨询报告363份,114篇研究咨询报告得到习近平、汪洋等党和中央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其中,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采纳56篇,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前列。
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创新,营造宽容和谐的学术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科研管理从无到有,科研管理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科研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博学诚信的学术氛围做出了应有贡献。近年来,学校依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紧紧围绕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尊重科研发展规律,扎实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各项科研管理文件,先后出台颁布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以科研成果“走出去”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等文件,为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打造“贸大”学派而不断努力。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新时代,做出新作为,谱写新篇章——在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以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为引领的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下,扎实做好“三步走”战略;将在教育部、商务部和北京市的支持下,稳步推进学校“十三五”规划,为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执笔人:李岩、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