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张石榴:用心用情用力 奋斗扶贫一线
发布日期:2020-07-28


张石榴,汉族,1966年9月出生,1987年8月参加工作,200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工会副主席。从事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33年,始终忠于党的事业,理想信念坚定,工作勤勉,成绩突出。2017年5月作为教育部滇西扶贫挂职干部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挂职州政府副秘书长,2018年5月挂职期满主动要求延期一年,继续在滇西帮扶工作。张石榴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扶贫攻坚第一线,用心用意用情为边疆脱贫服务,自觉践行“建设者、创造者、学习者、宣传者、锻炼者、贡献者”六种角色,积极作为,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 2020年6月,获得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健康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这句朴实无华而又铿锵有力的庄严承诺,昭示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炽热的人民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两年的边疆挂职扶贫工作对张石榴来说是一场难忘的国情民情教育,一场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场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教育。她说:“‘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属于所有奋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共产党员。”

  2017年5月张石榴作为第五批教育部援滇西挂职干部前往滇西。滇西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为一体,是教育部定点联系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由部属高校承担定点扶贫专项扶贫任务。说起云南,人们想到的是她的遥远而秀丽的风景,贫穷和落后就藏在这些关山阻隔的风景里。这里位于横断山脉地势险峻,道路交通十分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落后,历史欠账多。踏上滇西的土地下到基层才能深刻感受国情的复杂,从城市文明发达的北京来到欠发达的西部可以看到国情差异的全方位,看到国家发展的艰辛曲折,也才能亲眼看到国家实行精准扶贫以来的变化历程。


深入拉祜山寨,情暖直过民族乡亲

张石榴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第三天,州政府办公室主任带她去了勐海县勐宋乡曼吕村,这是州政府挂钩扶贫的地方,曼吕村是一个以直过民族拉祜族和布朗族为主的贫困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三个多小时让张石榴感觉五脏六腑翻江倒海。但是同行的同事告诉她,这条路是在2015年才建成的,在此之前汽车根本进不来的。在这里,张石榴第一次见到了她挂包帮的两户直过民族拉祜族的乡亲(建档立卡贫困户)。直过民族是指从原始社会游耕游猎状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那些零星的百十户人家在深山老林中组成一个聚落,几乎是与世隔绝过着原始部落一样的生活。精准扶贫以后,他们整体搬迁到这里。关于整体搬迁,有些所谓精英人士以保护文化的名义反对,可是究竟是让他们继续隔绝,不时受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还是请他们搬迁到更适宜居住的地方?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选择后者,这就是整体搬迁。

2017到2019年,张石榴无数次地往返曼吕村,又陆续驻村工作,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亲眼目睹了曼吕村的变化,从家徒四壁的空壳房到布置温馨的家,从泥泞的道路到家门口平整的大坪,从黑灯瞎火到有了太阳能路灯的通明,从完全听不懂彼此语言到能够简单交流,从对外来帮扶的人不理不睬,到站起来握手相迎和挥手告别,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实实在在看得见,老百姓的变化实实在在看得见。

  其实这个过程其实是相当艰辛,要让搬迁出来的贫困户摆脱贫困,绝不是空间位移那么简单。后续产业的配套、生产的支撑,尤其是思想观念的改变任重道远,“扶贫先扶志”,帮助脱贫群众改变思想观念仍然是重中之重。有一次,张石榴帮扶的亲戚跟要钱装太阳能热水器,这点钱,她是出得起的,也曾多次为“亲戚”家徒四壁的家购置过家具炊具,但是,在扶贫的过程中她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最终还要靠他们自己。于是这一次建议他去放养蜂蜜,可以帮他联系销路。听建议,乡亲自制蜂桶上山养蜂,纯天然的蜂蜜很受欢迎,他家里也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山寨开展栽种花生、桃树、茶树等,大大激发了乡亲们的内生动力。从一件件小事情去改变乡亲们等、靠、要的想法,这个过程其实相当艰辛,要让搬迁出来的贫困户摆脱贫困,绝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基层干部有足够的耐心和高超的工作技巧去做群众工作。


聚焦教育扶贫攻坚,斩断贫穷代际相传

教育的落后是导致当地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的缺失导致能力的贫困,最终直接影响到收入和生活的贫困。教育部牵头定点联系滇西地区,挂职干部把教育扶贫放在扶贫攻坚任务的首位。“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张石榴除了做好副秘书长繁重的岗位工作之外,还利用一切机会到边境、山区、直过民族村寨等地调研,和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一起研究教育扶贫的策略和需求。依托教育部、学校和联合社会力量,为西双版纳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进行了系统帮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2013年对口帮扶以来为西双版纳教育和人才培养投入很多,贡献很大,每年都有版纳农村教师和干部来到大学校园参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设立贸大西双版纳学习中心,提升当地青年的学历层次;主动帮扶滇西应用大学傣医药学院和西双版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两所高校捐赠图书共计2800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小和勐海县勐宋乡中心小学、附中和州民族中学结对帮扶,提升乡村办学水平。

张石榴在繁忙的岗位工作之余,利用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深入乡里走访调研、牵线搭桥,尽一己之力发动各方爱心企业为山区教育助力,用爱为贫困学子撑起求学梦,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张石榴尤其关注学前教育,深深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遗余力地争取资金资源,为学前教育硬件改善添砖加瓦。她拼力争取到了中国教育基金260万元,都用于勐海县和勐腊县贫困乡村幼儿园教学楼建设项目。除此之外,张石榴还全力发动身边朋友同事,开展人人公益,汇聚社会力量让书籍和知识打开直过民族孩子的世界,向乡村学校捐赠教学设备价值5万元,捐赠图书累积2500余册,在勐宋乡小学在每个班级建立图书角,为曼吕小学建设太阳能淋浴器,解决住宿学生的洗澡问题。经过两年的努力,她还促成当地企业家在曼吕村设立奖学金;促成北京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中学设立“胡敏英语励志教学金”,每年奖励10名家庭困难的品学兼优、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边疆扶贫的工作中,张石榴利用各种工具宣传西双版纳,倡导人人公益理念,号召朋友们力所能及加入公益活动,从小事做起汇聚力量。她邀请学校教授专家去版纳开展调研和举办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志民、乐平和刘建平老师利用周末时间千里奔袭,为当地干部群众带去的那一场场知识和思想的盛宴,为版纳人称道。

脱贫攻坚 党员奋战在一线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要求滇西挂职干部当好“建设者、创造者、学习者、宣传者、修炼者、贡献者”6种角色,张石榴用行动践行着,用心用情用力工作在边疆脱贫攻坚战线,虽是辛苦的,但收获得更多。在扶贫第一线张石榴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发生在中国大地的脱贫事业,既彰显着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又实实在在改变着亿万人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亿万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依靠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强大组织力、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承载着亿万人民梦想的全面小康,就能够迎来梦想成真的时刻。

无数个在扶贫第一线的挂职干部驻村书记志愿者前赴后继,穿行在崇山峻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把党的政策和要求落实到位,在扶贫前线历练成长,亲身融入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少的历史担当,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伟力。张石榴感叹道:“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参与书写中国特色反贫困事业的壮美史诗,这是何其幸运的事情!”

挂职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但人来过心就不会走张石榴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像西双版纳这样美丽的地方不再贫困,还有许许多多像西双版纳一样的贫困地区都能走出贫穷。

  “西双版纳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边疆,而是我生命里永远的牵挂。


 (编辑/整理:王淇 雨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