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华英才》:桑百川:潜心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经济理论的学术工匠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20日 编辑: liyuqing

桑百川:潜心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经济理论的学术工匠

(来源:《中华英才》2019-06-16

记者 李玉玺

潜心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经济理论三十余年的经济学家桑百川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决策咨询点首席专家,中国商务部“商务时评”专家,中国商务部国际投资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世界经济学会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院长、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获首都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高中毕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起,桑百川就开始了他对于经济理论长达数十年的学习和研究。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作第二年就获得十佳优秀中青年科研成就奖,35岁破格晋升为教授。桑百川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出版了对外开放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专著和合著共28部,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主持完成了国家、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40余项,10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学术奖励,多项研究报告被中央政府部门采纳。他不仅注重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且关注学生的理想教育和人格培养。在数十年的学术研究道路上,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动力,秉承严谨的工匠精神,深入钻研,不断突破。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桑教授和蔼谦逊的态度、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在对话中流露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追求真理的坚定执着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经济学家,他不仅对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有着专业独到的解读和深入的思考,更具有前瞻性的视野。理想信念、工匠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桑教授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提及的重点。

学业有成 志存高远

1983年,桑百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提及早年的求学经历,他认为自己很幸运:从初中起就在家乡的重点中学学习,接受到一批富有高尚情怀的老师们系统的教导和理想教育,这让桑百川早早地认识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紧密联系,在心中埋下了通过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力量的种子。在进入人民大学不久,偶然听到的一场学术讲座,又让桑百川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场讲座的专家主讲内容就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专家的论证深深地吸引了桑百川,让他坚定地选择了经济学理论研究这条道路。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桑百川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路上走得很专注也很坚定。在研究生阶段,他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先驱方生教授,接触到了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资料和思想观点,受到了极大启发。在博士生阶段,他师从经济学泰斗卫兴华教授,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笃志勤学,孜孜不倦,在人民大学求学的经历为桑百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上世纪末,下海潮兴起,许多高校教师纷纷下海经商,但桑百川却始终坚持自己走学术道路的初心,不为商利动摇,执着坚守在教学科研岗位,辛勤耕耘。

潜心学术 成就卓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我国一流财经类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培养国际经贸人才享誉国内外。桑百川以开放为主线研究探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在他看来,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为了更好促进经济发展。改革是开放的保障,开放可以倒逼改革,从研究对外开放出发,把开放、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考察,能够形成揭示中国经济规律的独特视角。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桑百川在对外开放的经济理论研究中执着探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96年,他在研究改革开放中,察觉到中国的对外开放必然要由区域开放走向全方位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要从地区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发展,因此,在思考未来的开放战略和政策时,需要谋求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此背景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区域开放战略论——倾斜政策与全方位开放》。1997年,桑百川参加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领导的课题组,研究确定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和方向,为十五大报告对外开放部分的起草做基础性准备。在课题研究中,他提出了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有效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注入外部动力的主张,此后,又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于2001年出版了另一部专著《外商直接投资下的经济制度变迁》。这是国内较早系统提出和阐述以开放促进改革和发展思想的著作,并获得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著作奖。

9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出现了一些认为外资企业挤占国内市场、阻碍民族经济发展的观点。针对这些偏颇的声音,桑百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分析辩驳,阐明了利用外资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中“正确对待外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问题”一文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论文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教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中,他更多地关注到中国各个经济领域中的体制改革问题,于2005年出版了著作《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在探讨中国对外开放问题的基础上,更多地阐述了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培育、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等方面的问题。2005年在主持完成教育部委托课题时,坚持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深入研究,出版了《外资控股并购国有企业问题研究》一书,并获得中国商务发展成果著作奖。他向中国商务部、新华社、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提交的多份高质量研究报告,得到了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重视,为国家决策提供了专业性的参考意见。勤恳耕耘,著作等身。他谦虚地总结道:“我只是针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梳理,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预判,提出政策建议,从而形成一些研究成果。感谢这个时代给予我难得的研究素材。”

关注实践 立德树人

在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里,桑百川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学术研究,注重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坚持研究为实践服务。在进入对外经贸大学之后,他感受到了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他说,“对外经贸大学注重实践,在这里有非常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理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使研究更契合实际,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他看来,大学固然是象牙塔,但这也同样意味着大学与社会可能是脱节的,如果做研究的人不走出象牙塔,研究就只能停留在学术层面而缺乏实践价值。他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更应该是将自己的研究运用到帮助国家建设中去,个人利益、价值的实现应该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桑百川主持完成了40多项对外开放领域的研究课题,为国家、地方的对外开放、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对推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业界高度赞扬和推崇。

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每一年桑百川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开展实地调研。在他主持完成的诸多课题中,大多通过亲自调研,与企业、地方政府、居民百姓交流,获取真实信息,加以理论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他走过的地方不限于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更多的时候会去往农村、沿边省份、边境口岸等开放和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西藏调研的时候,他和课题组成员行程两万多公里,跑遍了西藏所有边境口岸,只为了获得最真实的实地资料。尽管路途遥远艰辛,但他认为这很值得,只有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才能提出真正具有针对性且切合实际的对策。

桑百川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位有思想、负责任、重学习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的院长和博士生导师,他在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之余,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院建设和学生培养中。

对于学生,他十分重视理想教育。他认为,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天职。树立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德,有报效国家的理想觉悟,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从研究生导师方生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卫兴华教授身上深深地体会到了“德高才俊”的含义。师长的言传身教,塑造了他的教学理念,他始终以此来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他认为,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品格和理想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做支撑,学术研究很容易走入功利的死胡同。只服务个人利益的“成才”道路颠倒了本末。他在学院开学典礼的致辞中说:“在辛苦的求学过程中,首先要有自己的理想,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要把它与国家情怀结合在一起。立德为先,求学其次。德高才俊应是当代青年人对自己的要求。”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热爱伟大祖国”、“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的要求恰好契合。“理想教育不是空的,它是很实在的东西,贯穿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理想教育之余,他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桑百川认为,每一个青年人都有无限的潜力,与其过多的否定,不如多加正面的引导和鼓励,使青年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有更多的信心去克服困难,鼓起追求进步的勇气。但鼓励并不意味着放松学术要求。对于学术问题,丝毫都不能放松。唯有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治学才能成功。他说:“鼓励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而不是让他们回避问题。”他在课堂上坚持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怀疑既成理论结论、挑战学术权威,不唯风,不唯上,独立思考,广泛阅读文献,超越教材,博学笃行。

作为院长,他对同事谦和友善,又不失严格要求。他认为老师既要传道授业,又要终生学习,钻研学术。不做学术研究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只有站在学术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紧跟学术发展方向,才能向学生传播不落后于时代的新鲜知识,才能培养出引领社会的精英。教师的学术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个人学术积累的层面,更是要为指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回顾多年的学术研究历程,桑百川认为在学术研究中也应坚持工匠精神。工匠的含义就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终定会有所成绩。”不同于有些学者“不是直接的决策者,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的想法,桑百川认为治学者时刻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一份研究成果、每一次学术报告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必须经得起推敲。“作为学者,拥有社会使命,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只有说服自己的观点,才能写进学术论文。 ”

附:原文报道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uSXmPt8evoHx_TWfzUH3Cg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