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华英才》:( 蓝庆新) 培育出优秀人才是我最大的荣誉

发布时间: 2021年04月22日 编辑: 《中华英才》

专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长三角贸易研究院(筹)院长

兼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蓝庆新:培育出优秀人才是我最大的荣誉

(来源:《中华英才》 2021年4月刊 记者 王玉君 高岚岚

蓝庆新,1976年生,辽宁抚顺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三角贸易研究院(筹)院长兼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国际商务》杂志执行主编。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南开大学,2005年获得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2011年晋升教授,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及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多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二十多篇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和省部级政府部门批示和采纳,多次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研究优秀成果奖、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出自唐代文学家、政治家韩愈的名篇《进学解》,这句话强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个受人崇敬的老师应该是重视自身的修为,不仅重视自身的学术修为,还重视自身的道德修为,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蓝庆新虽然只是七零后,但他为人师表,多次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杰出青年学者、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科研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除了具体的教学工作,蓝庆新还肩负多项职务。他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长三角贸易研究院(筹建中)院长兼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国际商务》杂志执行主编,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带一路”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优秀人才(理论界别)。他在研究中屡有建树20余篇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为国家制定政策方针他建言献策,部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颁布,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禀赋优异  展现出做教师潜力

1976年出生的蓝庆新祖籍是山东济宁,长于辽宁省抚顺市。他成长在一个普通干部家庭,父亲在抚顺市邮电局工作,母亲任职于市政设施管理处。父母皆为人厚道、热情好客,母亲的乐于助人和言传身教对蓝庆新影响很大。蓝庆新从小学习就能专心致志,不受外界打扰,小时候住宅面积小,家里总有人来做客,大人聊天,他能边听边学习功课。他母亲对他要求极为严格,蓝庆新回忆,“我的教育启蒙早,两三岁开始教我认字,四岁时,妈妈教我背小九九做乘法,出错真的受罚。”

蓝庆新小时候是个好静的孩子,那个年代的孩子很少有上幼儿园的,可是他却在幼儿园里长大,如果不想去就被锁在家中看书。“幼儿园严格管理养成了我守纪律、讲规矩的性格”,蓝庆新说道。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蓝庆新的成绩始终稳居班级第一名,并逐渐成为年级第一。蓝庆新从小对历史、地理、语文、哲学都充满了兴趣。他记忆超群,涉猎广泛,读书中对于有感触的诗词和名篇随即背诵下来,同时也养成了写作兴趣。历史考试对于蓝庆新来说,根本无需特地准备,小学时的他已常常翻看历史书来满足求知欲。

高中文理分科时蓝庆新选择了文科,但他没有偏科,理科会考成绩也全都是A。蓝庆新不但成绩优异,被选为班长,他对时事政治也很关注,高中时期已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学校团总支的组织委员。高考时,蓝庆新如愿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系。

大学毕业后,蓝庆新为继续深造,工作一年之后,他考取了南开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为了减轻家中经济压力,他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在校外兼职讲课。最初是在天津农学院给本科生讲授国际经济学。刚开始讲课,蓝庆新还有些紧张忐忑,逐渐地他越来越多感受到讲课的乐趣,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教授学习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他也从当老师的成就感中意识到,自己适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

被保送继续读博时期,蓝庆新开始给南开大学研究生班的学生讲课,一直兼职讲到博士毕业。研究生时期,蓝庆新不仅讲授经济学的各门课程,甚至管理学、会计学的课程对他来说也能讲。那时蓝庆新身上有个本事,一本书交给他,从头到尾看完就能记住大略,过目成诵,然后结合平时所学所观即兴上课。研究生学习期间,蓝庆新经常跟导师做课题,他特别爱思考,那时起就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调研中遇到的问题跟书本理论联系起来,运用到讲课中,反响非常好。虽然不断兼职讲课,但没有影响学业,蓝庆新的科研学习成绩依然是名列前茅,每年都能获得学校最高的一等奖学金。

 

博学通达  悉心培养高素质人才

2005年,蓝庆新博士毕业后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仅仅一年之后,就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即晋升为教授。蓝庆新主讲当代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前沿等课程。他注重教学方法改进,开展案例教学,课上时常邀请校外专家进行热点讲座和经验分享。在学生们眼中,蓝庆新博学多闻,兼具严谨理性,教学风格风趣幽默,专业知识丰富,课上总是旁征博引、“干货满满”,让学生们受益颇多。他着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得学校科研立项,取得较多较高水平发表。他指导的许多博士和硕士生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生、校研究生十杰、全国国际商务教指委优秀论文、校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

谈及研究生在科研中存在的问题,蓝庆新认为,“从整个教学体系来讲,我们对数理化和模型化的内容教的是比较多的,学生这方面知识掌握尚可,但他们可能用比较复杂的数理方法,得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重复结论,这是他们在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他们可能陷入到一种模型化的趋向里面,会做模型,但是表述整个逻辑框架的时候会出现脱节,模型不能解决一切,学生需要更多的思辨和逻辑能力。很多学生为写文章热衷短平快地去看一些文章,而不通读经典专业著作,知识理论不系统。”

为了解决相应问题,蓝庆新定期给学生们开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他耐心地指出问题所在,鼓励学生去读书去写作,对学生论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逐字逐句修改论文,为学生们在论文写作技巧以及论文发表等方面的问题答疑解惑。蓝庆新还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们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倡导大家各抒己见,互相指教和学习,研讨会上弥漫着活跃的气氛。

很多时候,蓝庆新不但是一位要求严格的老师,更像是一个处处为学生着想的大家长,他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不同阶段给予他们适时的指引。“我不反对学生去实习,但我带的学生在实习之前我都会给他们讲一下注意些什么,告诉他们勤于思考,勤于提问,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蓝庆新总是跟学生苦口婆心地说:“你在实习的时候,能不能思考所做的工作,跟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关联。你从事的工作,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对你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什么作用。不是说,给你一个事务性工作,比如让你查资料,你就只干这个而不管别的。你应该是在做实习工作的同时,向别人多请教交流,看看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在产业链和社会体系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要对实习的工作有一个通盘了解,而不是领导让你做什么,就简单机械地做什么,没有思考是不行的。

蓝庆新做事有担当有包容。他始终秉持与人为善、简单快乐的理念,当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时,能够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和回报,也勇于承担责任;对于他人的错误,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批评严厉,但主要目的是戒其不会再犯,过后也不影响师生感情,仍然是全心全意待学生。他经常跟学生说,“在学校我会指出你们各种问题,以便让你们以后在工作中避免犯这种错误。”蓝庆新始终认为应当去包容、善待他人,作为教师善待学生也是基本的准则。他从来都是全面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善于排解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各种烦恼。他秉承换位思维,与他人真诚合作,并言传身教,希望学生擅长发挥团队精神,取得更好的成就。

蓝庆新常为自己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而自豪,将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最大的欣慰和荣誉。

 

弹性专精  与时创新勤于调研

蓝庆新在科研工作中展现出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学术能力。他兼任工信部财经专家、财政部宏观研究专家、中联部金砖国家智库中方理事会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基金及北京市社科基金、自科基金及其他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多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20余篇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或被工信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采纳。

蓝庆新在研究中能紧紧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擅长适应形势变化,迅速及时形成研究成果。“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有研究专长,追求研究精准,但必须保持弹性,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这个弹性指的是只要与你研究相关的领域,新的事务你都能很快去熟悉,运用所学所积,形成研究成果。经济学术语叫弹性专精。”他把产业经济学中弹性专精概念用在研究上,专精与发散并行不悖,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诸多参考。作为国家社科基金“一带一路”重大专项首席专家,蓝庆新所进行的绿色“一带一路”研究项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一带一路”建设结合到一起,既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又重视所在国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这正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方向和热点,目前已经取得系列批示和采纳成果。针对目前数字经济发展热点,蓝庆新也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报刊发表了多篇文章。

蓝庆新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的作用,他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调研经验。蓝庆新回忆起,“自己曾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多年课题,经常与中心专家们一起去调研,从中学习掌握了很多调研方法。”蓝庆新认为,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来源于学习,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更多的社会调查。“坐在资料文献堆里拍脑袋去想创新,绝对是不行的。创新肯定要来源于实践。我们越来越强调社会调查的重要,强调学者要走出书斋,到基层去调研,把研究做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提升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体验。”

太阳能光伏产业,理论上被认为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十年前蓝庆新在一家光伏企业调研时看到,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污染排放,一个操作台前有几十个工人手工操作清洗太阳能光伏板,这个现象使他认识到,“虽然整体上这个产业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也属于环保新能源范畴,但是产业链中某些环节有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也存在绿色发展的改进空间。所以对某些事物的认知不能简单下结论,要到现场调研。” 蓝庆新认为,深入一线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才是真正实实在在的调研。“有些企业的展示厅,讲解员跟你讲的都是成绩,那不是调研,要发现问题,必须跟一线工作人员交流。”

蓝庆新始终保持着开放式的学习心态,与人交流学习。“我觉得创新的思想来源于调研和交流碰撞。调研中发现问题,然后和专家去讨论,包括和调研对象去交流讨论,碰撞产生火花。这种交流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跟不同的人去交流,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你跟任何一个人去交流的时候,都会学到一些你所未知的东西。”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蓝庆新很注重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调研时将学生带在身边,锻炼学生的调研能力。他提醒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不能光听人家讲,你得敏锐地提问。对一些你不懂的东西,一定要去把它弄清楚。”

蓝庆新兴趣爱好广泛,从小喜欢集邮、集币,爱好旅游。对他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休闲也是学习的过程。他爱好旅游,每到一个地方,蓝庆新不仅饱览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他还喜欢与形形色色的人聊天,有意识地了解当地经济和物价水平,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普通民众观念看法等,调研无处不在,无需刻意。

如何有效完成各项工作,面对各种压力,蓝庆新有自己的心得。他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并解决问题,所谓抓大放小,举重若轻。“我经常和学生们讲,每当工作压力较大的时候,要思考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关键问题,还要有比较强的抗压力。”对于如何化解压力,蓝庆新回忆起自己的经历。“2005年博士毕业关键时期,学校一下子给我安排了三周出差讲课,还有一个课题待完成交稿,正好赶上博士论文提交送外审的阶段。我觉得忙不完了,感觉压力特别大。一个朋友鼓励我,你坚持去干就行了,做好时间管理,制定好计划,就都能做到,回首看一切都能过去。”朋友一席话,使蓝庆新豁然开朗,他总结道,“用良好的方法,有效的方式,协调好时间,往往都能做好。”在学生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蓝庆新便把自己的例子告诉学生,帮他们消除畏难情绪。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蓝庆新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和他在教学上的辛勤付出,赢得了学子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的博士毕业生韩某这样评价他的老师,“蓝老师时时刻刻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品行感化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他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的崇高风范,以及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为我探索学术之路树立了光辉榜样。”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