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度报道

[特稿] 校庆60周年英语学院优秀教师专访:(诸葛霖)走进百岁老人的峥嵘岁月

发布时间: 2011年09月16日 编辑:

对外经济贸易大校校庆60周年前夕,英语学院派出专门记者队伍特对二十名人物进行专访。他们或曾任学校领导、学院领导、知名教授、或是现任领导、校友,相信他们的故事一定会使你我更好地了解学校、学院的发展历程,也一定会激起你我对现在和未来贸大发展的深深思考……

走进百岁老人的峥嵘岁月

记者:江春 王雪玮

从上海到北京,从科研到实践,从小石桥到惠新东街,诸葛霖走过了他辗转坎坷的峥嵘一生。如今本百岁的他,回顾往昔风云,有美好,有辛酸……

采访现场

从上海到北京

191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诸葛霖,在40年代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1955年,诸葛霖应邀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从青涩的求学少年成长为商务英语领域的领军式人物,诸葛霖可谓白手起家,单打独干。

本科在交大读书时,诸葛霖曾被推荐至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当时被称为经济管理专业的MBA硕士。这一去开拓了诸葛霖的眼界,使其在经济和英语两个领域的专业水平都有所提高。

回国后,恰逢周总理发表讲话,提到国家百废待兴的现状,亟需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归队,从事专业领域。诸葛霖因此成为对外经贸大学的一名教师,一路历经副教授、教授,兢兢业业地工作至1990年才从工作一线上退下。诸葛霖是学校商务英语领域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当年,学校的物资、人力极其匮乏,商务英语专业领域也尚属摸索阶段。上课没有教材,诸葛霖便把外国的杂志拿过来,编辑加注,作为教材。诸葛霖以及几位前辈就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撑起商务英语专业的大梁。

从科研到实践

诸葛霖的学术背景深厚,语言功底扎实,毫无疑问是科研学术领域的先驱,但他却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1946年从美国回国后,诸葛霖曾在基层发展,负责青岛啤酒厂在东南亚的推销。此外,诸葛霖还曾在上海进出口公司工作,这些具体真实的实践工作让诸葛霖避免了纸上谈兵的弊端,使其懂得如何谈判,如何与外国人接洽。这些阅历和经验都成为日后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的重要积累和财富。

从小石桥到惠新东街

诸葛霖在对外经贸大学的教学生涯随着校址的变迁一路走来,而留学生数量在北京位居第二的对外经贸大学,也是从小石桥开始起便招收了东欧国家的学生。“我十岁来到小石桥,3号院里有个篮球场,经常看见金发碧眼的留学生在里面打篮球。”诸葛霖的儿子仍对此记忆犹新。

九旬老人仍然十分熟悉学校的发展和变迁历程。在小石桥时,学生在前马场上课,只有十几个教学班,每班十几人的容量。后来搬迁至车道沟,才有了正规的教室。文革结束后,对外经贸大学于70年代重回北京,将北影的旧址作为校址,也就是今日对外经贸大学所在地。对于在惠新东街建校伊始的回忆,既辛苦又美好。当时的北影旧址还是一个大摄影棚,周围是一片菜地,种满西红柿、茄子,其间还夹杂着水沟。学校周围都不通车,走进去要20分钟,一遇到下雨天,满身泥泞,十分狼狈。

而这样的辛苦却也是日后最美好的记忆。当时的学生都是解放军里的优秀干部,却没有任何英语基础。当时没有先进的设备,不像现在有专业播音员到录音棚里录音,诸葛霖便以口授的方式教学,一遍遍重复,一次次讲解。然而,诸葛霖对当时学生的勤奋和好学大家赞赏。也因不像辜负这份求知的进取心,诸葛霖即使每年会教一些重复的课程,仍然在学年开始前,带着其他老师认真备课,重新组织讲稿。诸葛霖上课时,其他班的学生都自发过来旁听,座无虚席。

教书,便传道授业;实践,便兢兢业业。和对外经贸大学一同成长一同奋斗的诸葛霖站在百岁的尾巴上重新看这所被寄予了希冀和热情的学校,新的图书馆,资源丰富、方便快捷的电子数据库,数量和质量都急剧增多的留学生,这一切的新迹象都让诸葛霖欣慰不已,激动不已。下一个百年,定是一片新辉煌。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