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度报道

穿越贸大的异域风情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2日 编辑:

校新闻网 记者 郭晗立 孟方旻

在贸大美丽的校园里穿行,不经意间,身边就流过一些的异域的景色。很地道的英国口音,或是很夸张的美语,日韩留学生很有礼貌地鞠躬,或是东南亚留学生很特别的装束。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外国留学生总是这么地近,却又总有一种不可及的遥远。那就请跟随新闻网记者的视线,去一步步走进他们的生活吧。

异域映象:留学生速描

采访开始于一个很闲适的午后,伴着咖啡吧轻柔的音乐,我们和几个外国留学生开始了交谈。

毛利秀,一个很可爱的巴西大男孩,有着短短的络腮胡,还有和他一样俏皮的小卷发。他总是说,我的中文要比西班牙语好。这个时候,所有的人就都笑起来,为他鼓掌。他偶尔还会提到,不喜欢他的中文名字,因为太女气了,名字里面有个女生用的“秀”字。

Monika,一个很健谈的墨西哥女孩。她有着很漂亮的眼睛,很深的眼眶,还有很好的谈吐。一身白衣服的她,显得清秀可爱。

Susan,总是喜欢保持沉默的匈牙利女生。漂亮的卷发,流利的中文,还有无话可说时可爱的表情,让我们感觉她的内秀和恬静。

Kathy,另一个很健谈的厄瓜多尔女孩。个头不高,但是有着很健康的肤色。虽然她坐在角落里,但是却是最经常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她的见解独到,很精辟。

伊特莎,一个很想家的墨西哥女孩。脸上似乎总带着想家的表情,无奈着。但是,她总是说,现在好了,我在渐渐地习惯着。在她的身上,有着留学生最生活化的一面。

留学中国:他们的选择

问及为何到中国来留学,Monika说,是慕名而来的。她在她的国家,主修国际贸易专业,而我们贸大的国贸专业又是世界闻名的;另外,在墨西哥,她听说了很多关于中国的风土人情、文化,很感兴趣,希望到中国来看看;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可以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这里可以提高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和中文水平,因为在中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还是英语,而在一个外国生活的留学生,英语是最基本的工具;中文对她来说,同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注:墨西哥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

Susan也提到了交流的问题。她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文。她认为我们总是要通过语言的交流来沟通彼此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匈牙利开始自己的事业,而他们因为不会匈牙利语或者是英语而无法交流,需要一个翻译来进行沟通;她正是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去搭建两国人之间的沟通的桥梁。

Kathy补充到,到中国来学习,是她人生计划中的一部分。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很快的国家,和美国有很好的贸易往来,有很多的发展的机会;而且人口众多,人才济济。她希望通过在中国的学习,以后能够有能力赚更多的钱,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进行自我提升的机会。

毛利秀的的专业是法律。他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观点。对他来说,要透彻地理解一部法律,就必须了解指定法律的这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社会、科学等,简单地通过书本是无法完全掌握的。如果他要进入一个中国的公司,他不能够仅仅靠其他人的描述或者是书上的介绍去工作的。只有到中国来真正的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涵义。

一眼中国:中国印象

谈到他们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毛利秀很风趣地用他的还算流利的中文说:“印象,这个词我明白。我来到中国,我没有想到中国会这么好,中国人很好,很热闹。我想这和我的国家真的不一样。我现在学了一点汉语,了解了一点文化,觉得,这个国家真是好。”

Monika是拿着奖学金到中国留学的。她说,在墨西哥时,她也住在大城市里面,就像北京一样,有很多很多的人,也都很友好,这点和她的国家很像。

Susan用也中文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中国人真的很可爱,我没有想到,他们会这么喜欢外国人,真的很喜欢。

Kathy的眼中,中国人是十分睿智的,而且像他们国家的人一样很友好。刚到中国,要入乡随俗,学习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她正在渐渐地学习着。同时,她非常喜欢中国的食物,希望能过学习。

生活

生活总是包含着无尽的话题,而留学生们谈起他们的生活,也是更加津津乐道。

如果是列一个日常生活的单子,可爱的留学生们恐怕和中国的学生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一直强调的一点,就是“We are all the same,just like the Chinese students here.”晨练、早餐、上课、学习、踢足球、上网聊天,偶尔还会去夜总会或酒吧消遣。

毛利秀很风趣地说:“我以我的早饭开始我的一天。”他说,他会买中文的报纸去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新闻,去思考为什么事情在中国会是这样发生的。他试着像一个中国人一样思考,而不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他还表示了自己的无奈:“My free time is my eating time.”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开始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总是邀请他吃饭。现在,他明白了,中国人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是最闲适的,吃饭就是一场家庭或朋友的聚会。所以在中国,他的空闲时间大部分都花在了吃上。他很幽默地说,如果有一万人请他吃饭的话,他就要准备一万元了,这样下去,到最后他可能就没有足够的钱去买这份报纸了。所以他觉得这是一件让人很惊奇的事情。不过他试着像一个中国人一样生活,希望当他离开中国的时候,中国不会离开他。

其他的留学生还说,他们会在周末的时候,去北京的著名的景点游玩,比如长城、天坛、紫禁城,试着去了解中国漫长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在长假期的时候,他们会去其他的中国城市,比如上海、苏州、杭州、哈尔滨等,虽然还是最喜欢北京和上海,但是还会继续旅行,继续发现。毕竟中国的文化还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而文化只有在不断地发现旅途中才能逐渐挖掘,逐渐感悟。

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与他们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别。虽然一开始会不适应,每一天都会发现有不同的东西,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发现更多中国和他们的国家也有着这么相同的好的地方。毛利秀幽默地用了一句很中国的话:“改革是一步一步的。”与中国的学生交流,他们总是会和你一样,去试着了解对方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共同点,而这种交流就会变得越来越顺畅。“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关系应该进步的,还有我们的国家。”毛利秀的话再次把大家逗笑了。而Kathy也表示,她在与中国的学生交流时,她们会聊到未来,聊到同一个成功的女人,这个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有着共同的语言,大家都是一代人。

北京也是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大都市,是一个混合多种文化的城市。在学校里面,他们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即使同样都讲着西班牙语,还是有很大的背景差异。但这些都不重要,他们还是会在周末结伴去品尝亚洲的各国美食,比如中国菜、日本菜、韩国菜还有泰国菜,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和交流。

学习:不得不谈的话题

当我们把话题转换到学习上时,他们也表达出了不适应。

Kathy说:“刚来的时候,我们要试着说‘你好’而不是‘Hello’,一切的东西都要用试着用中文去表达,而在课堂上,老师也尽量让我们说中文。而且,中国的学习方式和我们的国家真的很不一样。在我们的国家,我们可以不用去上课,老师也不会点名。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责任,不是别人的。但是在中国,如果不去上课的话,老师就会打电话向你或者你的朋友询问,你是否生病了,或者是发生了什么。中国老师对你的学习有更多的控制。但是还好,我并不介意这些,我在逐渐地适应着这里的学习。”

提到寻找语伴(Language Partner),热心的外国友人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寻找语伴是一件共赢的事,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共同进步,达到各自的目的。我很乐意找一个语伴。”毛利秀还对如何学习英语有自己的看法。“学习英语不仅仅只是寻找语伴,还要试着去接近他们的文化。有这么多说英语的国家,你说话的对象不同,你就要了解他们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交流中最重要的。我们很多人都不是来自纯正说英语的国家,如果找我们做语伴的话,效果可能没有想得那么好,但是我们也会尽量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文化。如果你们真的喜欢英语,想要学好英语,文化是一定要考虑的,这有很助于你们用英文来思考问题。”

特写一:墨西哥帅哥

在去赴采访之约的路上,我们在体育场旁的小操场上,偶遇了一些正在踢球的外国朋友。那时候正是阳光明媚的午后,金色的光纤洒在一个个跃动的身影上,不同的肤色反射出五彩的光芒。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球场内外叫喊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或许这就是外国朋友们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吧。

我门走近一个刚从球场上下来的黑衣男生,在微拂的春风中聊了起来。

他叫伊万,来自墨西哥。浅黄的头发配上深蓝的眼睛,让他显得格外帅气。他刚来中国四天,对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很感兴趣。我们问他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他说:“嗯,主要是来考察一下中国的文化,研究一下这里的风俗民情。我们接下来还要去上海,香港,以及内蒙古。”他接着说,“我们一直对中国很感兴趣,包括这里的文化,经济。这次中国之旅也是一个感受中国的很好的机会。”

看到旁边的踢球的人,我们很自然地聊起了足球。

记者:“众所周知,墨西哥的足球很厉害。”

伊万:“对,那里的足球氛围很浓,足球水平也很高。”

记者:“那你在国内的时候会常和朋友们一起踢球吗?”

伊万:“当然,我们常踢。不过我打网球更多一点。”

记者:“那你最喜欢的网球明星是谁?”

伊万:“阿加西。”

记者:“能谈谈你在中国的生活吗?”

伊万:“好的。我们大概八点起床,洗漱完毕后去吃早点。然后我们会去街上闲逛,去了解这个城市。饿了就去中国餐馆吃地道的中国美食。我们还常去购物中心,或者像现在一样和同学一起锻炼身体。到了晚上就和同学一起去酒吧里,品味北京的夜生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希望增进和外国朋友的交流,因此常常在路上找机会和外国朋友聊天。我们问伊万,如果很多人尝试着和他交流,他会不会感到厌烦?“哦,不,不,当然不会。你们和我聊天我会感到很荣幸。我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语伴)来增进自己的中文水平。”

我们问他如果有机会原不愿意在中国待久一点。他说他很愿意,因为中国文化对他来说很有吸引力。如果他能多了解一些中国的话,他很有可能在这里度过夏天。“而且,我妈妈四月份要来中国。”他幸福地笑了笑。

因为要赶着去采访另一些外国朋友,我们不得不匆匆结束了和伊万的交谈。而球场上的那些肤色迥异的人,正在异国的大地上,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激情……

特写二:羞涩的韩国男孩

在贸大,你看到最多的,毫无疑问是中国人,而除此之外你常常能见到的,一定就是韩国人了。据统计,现在在贸大学习的韩国人已经超过了800名,他们来自韩国的各个地区,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学校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韩风”。

作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韩两国向来在各个方面有着互利合作。在贸大的韩国人里,很大一部分是韩国的大学公派的留学生。他们来到中国,研究中国的文化,学习中国在一些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以说,他们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来,同时我们也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我们通过外语学院韩语专业的贺聪同学,联系到了一位在贸大学习的韩国留学生。通过对他的采访,我们或许可以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多一些了解。

采访依然在学校的咖啡吧进行,在咖啡浓郁的香气中,我们迎来了我们的主人公。他叫申凡隼,韩国仁川人,来中国之前在仁川大学学习中国通商专业。学校规定,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大一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都要来中国学习。他们有三个选择,对外经贸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我们很感兴趣他为什么选择了我们学校。他说,毕竟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这里无论是语言环境还是传统文化氛围都比别的城市要好。

由于来中国前已经学习了一年汉语,申凡隼的汉语应该算说的很流利了。在学校举行的中文演讲比赛中,他还曾经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谈起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印象,“女孩子很漂亮,男人很幸福!”“那你有没有找一个中国女朋友呢?”我们接着问到。他笑着低下了头,“这是个秘密。”大家一起开怀大笑起来,他的腼腆着实让人觉得可爱。而他对中国另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是这里的“多”。人多车多,而且种类丰富多彩。路上跑的有马车,自行车,公交车,直至漂亮的名车,应有尽有。我们告诉他这就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体现,他赞同得点了点头。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在外求学时,最幸福的莫过于有同乡陪伴了,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然而对于在贸大的众多韩国人,申凡隼却说他感到“不大高兴”。我们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就学不到汉语了。在他看来,要是能和中国学生住在一起那就再好不过了。然而话虽这样说,他偶尔还是会想家的。“寂寞的时候,嗯,就会想家。”看来思乡之情永远是在外漂泊的学子永恒的情愫啊。

没课的时候,申凡隼也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我很喜欢打篮球的”,他说,而且有时候还会和中国朋友一起打。我们问他中国学生和韩国学生谁的篮球比较厉害。他很狡猾的说:“风格不一样啦,都很厉害的。”在他眼里,中韩两国打球时的目的不大一样。在韩国,人们打球主要是为了休闲,放松自己,而在中国,竞争的意味比较浓一些。

对于中韩两国文化的异同,申凡隼有自己的观点。他觉得,韩国人比较注重礼仪,面对长辈一定要很恭敬。对不同人时打招呼的方法也不相同,路上见面时鞠躬是最常用的表示友好的方法。而中国朋友则是相当好客,对“朋友”两个字看得很重。他举了个例子,一次他的韩国朋友生病了,于是打电话向另一个中国朋友求助,那朋友二话没说直接带了药就赶了过来。“只要你向中国朋友寻求帮助,他们会上门来帮助你,而不是像我们一样是自己去别人那里。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

申凡隼曾经在韩国的海军陆战队服过两年兵役,学过跆拳道。我们问他有没有兴趣在中国学生面前表演一下,他羞赧地摇摇头,“学得不好”。看到他腼腆的样子,我们问他韩国的学生都是这么容易害羞吗?他先摇了摇头,接着又点了点头。“差不多吧。”

采访接近结束的时候,申凡隼的手机响了,原来是他女朋友趁着天气好叫他一起去外面走走。对于在异国留学的人来说,只有步入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街道,去亲近这个城市的一点一滴,才有可能真正接触到这个文化深层次的部分。

在温暖的阳光下,申凡隼向我们挥了挥手,兴冲冲地向留学生公寓走去。那跃动的背影似乎在告诉我们,在中国,他真的挺高兴的!

结束语

我们的采访覆盖面不是很广,还有很多的国家,很多的风情我们没有采访到。但是,我们希望大家能通过我们的报道,对生活在贸大的留学生群体多一些了解,让他们在我们眼中,显得不再神秘,让大家能更好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校园里 ……

(衷心感谢中德学院04级洪浩同学,外语学院韩语专业05级贺聪同学对本文的帮助)

留学生楼

正在踢球的外国朋友

记者和外国朋友在一起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