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文化建设 > 正文

文化建设

不到园中,怎知春色如许:昆曲名家丛兆桓讲昆曲

发布时间: 2017年03月16日 编辑:

校新闻网讯(记者 曹玉鸾 摄影 杨智清)201731518302100,“图书馆人文文化系列讲座之走近昆曲”在图书馆报告厅109室举行。国家级“非遗”文化(昆曲)传承人丛兆桓先生走进贸大,为师生讲解昆曲艺术,传承昆曲文化。丛兆桓先生之女、著名演员丛珊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出席此次活动。图书馆馆长邱小红主持活动。

赵忠秀致开场词表示,昆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认同与弘扬,希望到场师生能够认真聆听,享受这一场艺术盛宴。

生长于斯,源远流长

丛兆桓从昆曲的史略讲起。他介绍道,由于综合的戏剧艺术不能仅注重音乐,也要注重文学剧本的创作,所以昆曲的历史应该要从800多年前的金元杂剧算起,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都是中国昆剧早期的雏形。500多年前,中国“曲圣”魏良辅融汇南词北曲、采用官话的语言形式,创立了一个当时全时代的流行音乐形式“昆腔时曲水磨调”,当时称为“新声”,到清朝时正式称“昆曲”。

主讲人丛兆桓

丛兆桓提到,昆曲诞生20年之内,王世贞等人的创作奠定了昆曲的样式;400多年前,汤显祖将昆曲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戏剧高峰。从1840年开始,由于文化冲击同时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昆曲盛极而衰,甚至濒临灭绝。直到60年前,浙江《十五贯》进京,得到毛主席称赞,昆剧起死回生,这段佳话也被传颂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中华精粹,蕴藏美学

“剧本能不做修改直接进入大学国文课本的,唯昆剧而已。”丛兆桓谈道,昆剧的剧本用词考究,注重意境表达,与中国美学讲的含蓄蕴藉相契合。“《正宫·端正好》唱道‘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词精妙,唱出了崔莺莺离别时的难舍和悲伤,品味起来心中郁结难舒。”丛兆桓还现场演唱了这一唱段,现场掌声连连。

他同时介绍了昆剧的表演艺术。表演主要有五个特点,包括“载歌载舞,诗情画意,神形兼备,四功五法,虚实相生”。昆曲艺人为塑造形体,苦练眼神功、翎子功等,因此其表演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昆曲传承,任重道远

昆曲于20015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收录了4466个曲牌,是中国戏曲的巨大曲库。传承这样具有民族性的文化瑰宝,能够极大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然而“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丛兆桓表示,昆曲艺术后继乏力,特别是当代青年人对昆曲缺乏了解,昆曲艺术生存状况堪忧。“白先勇先生宣传青年版《牡丹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这是传承与创新昆曲的有益探索,但相对于改善舞美等外部因素,探索现象背后非物质的昆曲规律和诀窍更为重要。”丛兆桓现在致力于到大学宣传昆曲,以引起世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重视,尽力避免昆曲这一古老戏剧艺术的失传。

本次活动由图书馆、教务处、民革朝阳区第七支部联合主办,旨在使广大师生在课堂之外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大师进行面对面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的深度沟通。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