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新闻快讯

国情教育实践故事(八)|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21日 编辑: 刘璇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学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等文件要求,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组织开展2021年新入职教师国情教育,引导青年教师在服务社会中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报效祖国。2021年10月中旬,37名新入职教师分赴新疆石河子、新疆克拉玛依、山东青岛、云南西双版纳、海南海口五个实践地,拉开了他们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智库建设的实践序幕。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体悟生活、思索当下、升华心境、感召使命的过程,他们用真实细腻的笔触与镜头,呈现属于自己、更属于贸大青年教师的实践故事。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克拉玛依分团、国际商学院2021年新入职教师 姜舒文

转眼间,距离我刚刚踏上克拉玛依这片土地,已近两个月。2021年10月7日,我带着两大箱的厚衣服,来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开启了我期待已久的边疆工作与生活。

油城中的年轻校区

克拉玛依地处北疆,在维吾尔语中,克拉玛依代表着“黑油”,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也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原油产量千万吨的大油田。虽然克拉玛依拥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宝藏,其他的自然环境却是颇为恶劣:春秋季风多,冬夏温差大,干燥少雨;水资源匮乏,直到2000年,克拉玛依的饮水工程才建成投产;土壤含盐量高,大部分是戈壁荒漠。尽管如此,早期的建设者硬生生地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代代建设,成就了如今高速发展了石油之城。

“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1955年,在这口号声中,克拉玛依一号井完井出油;2015年,在这口号声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也正式揭牌。五年多的时间,这座年轻的校区已经不复盐碱滩的旧貌,以占地7200亩的新颜呈现在我面前,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宿舍和体育馆描绘着“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发展蓝图。在校区胡书记为我们介绍校区发展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前辈们开疆拓土的艰辛与不易,也能感受到他们对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和这座尚在成长的校区的沉甸甸的爱与希冀。校区的118名第一届毕业生选择去新疆基层工作,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当中,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站在回信展板面前,读着总书记的回信,也受到巨大的鼓舞,“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生逢其时,理应肩负重任!

大学城中的“老中青”

校区令人骄傲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个默默付出、辛勤工作的一线教师。与我之前所熟识的高校不同,在克区活跃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有三个不同的来源,代表着这所大学城中老中青三种力量。

一部分老师是“银龄教师”,他们是非常资深有经验的教师,在各自的学校奉献到退休年龄,响应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的“银龄讲学计划”,来到新疆继续传递知识。我有幸与一名银龄教师——尹老师同在一间办公室内,每周几乎有两三个晚上,我都会在办公室遇到正在给学生答疑的尹老师;尹老师作为前辈,也无微不至关怀着年轻老师,她看我每天疲于备课上课,还会亲自下厨让我饱餐一顿,即使身在边疆也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部分老师是“援疆教师”,他们是活跃在各自学校的中流砥柱,他们亦或是响应援疆号召,亦或是怀揣着对边疆的热爱,从中石大北京校区或其他学校过来,相聚在克区。援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是我的前辈,我经常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获得很多对学科建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在与会计系系主任王琳老师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课程设置、专业培养与学生未来发展之间要有机结合,才是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高等教育。很荣幸有很多援疆老师来旁听过我的课,给予了我非常多宝贵的建议,帮助我更好地开启今后的教学生涯。

还有一部分是这所校区最年轻的师资力量,他们和我年龄相仿,也是刚毕业就来到了校区。他们热情友善,总是在我有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他们积极乐观,虽然承受了比我多很多的教学和行政任务,仍然在讲台上带给同学们精彩纷呈的课上体验;他们走进学生,与学生做朋友,与学生共成长,真正践行着“教学相长”。我在其他任何一所学校都未曾体会到,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这样亲密无间,亦师亦友;我也会时常加入他们,给学生们过生日、参加班级的团建、和学生们一起运动。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一个班级都有令人惊叹的凝聚力,每一位学生也都是充满着正能量,因为他们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坚实后盾;这样的爱感染着我,也让我对在贸大的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路和计划。

在克拉玛依的第一课

在中石大克区,我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我为21级会计系的98名学生,讲授48课时的《营销学原理》。在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我十分忐忑,一方面,我缺乏教学经验,从未给课容量这么大的班级上过一学期的课;另一方面,营销学是一门与商业实践连接紧密的学科,而对于高考刚结束的新生来说,商业案例的储备显然是不充足的。

为此我重新调整了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在每周的理论课上讲授理论知识,尽量用高中生接触得到的例子,我也“因祸得福”懂得了更多零零后的文化;同时,我专门设立两课时作为案例实践教学,筛选出同学们熟悉的企业,针对当周讲授的理论,设置案例讨论问题,同学们当场进行汇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模式,让同学们可以快速应用理论知识,体验营销学对公司决策的作用,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在有限时间内分析案例、进行汇报的能力。虽然我充分准备,但是在开始第一堂课之前,我仍然十分紧张。然而,当我走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同学们给予了经久的掌声,让我十分震撼,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力量。

之后的每一堂课,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发言踊跃,每堂课都有30%-50%的学生通过课堂发言与我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许多听课的老师也都纷纷表示课堂氛围非常好。但我深知,这是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他们愿意倾听和理解我传递的信息,愿意思考和反馈他们接受的信息;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期待与憧憬,而我讲好每一堂课就是对他们的掌声的最好回馈。与98名学生共同相处的48课时,将会是我永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