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2018专题报道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

【改革开放40周年】 金融学院创新发展再启新征程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24日 编辑: 金融学院

校新闻网讯(金融学院供稿)2000年6月,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金融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原中国金融学院金融系、工商管理系、国际经济系基础上组建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学院秉承两校特色,具备专业化程度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并与金融业界保持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结构完备、特色鲜明、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金融学科群,旨在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金融教育和研究平台。学院现有在校生2300余人,其中本科生1450余人、硕士研究生522人,博士研究生71人,来华留学生230人。伴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以及金融教育事业逐渐壮大,金融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宽格局、跨学科的金融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于金融创新与发展的杰出金融人才。

27523 

改革中应运而生 关怀下茁壮成长

198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向国务院报送《关于筹建北京金融学院的请示》,1986年2月,学院筹备处组建。198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请将“北京金融学院”更名为“中国金融学院”。1986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同意筹建中国金融学院的通知》。1987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同意成立中国金融学院的通知》。1987年9月20日,中国金融学院召开成立大会。自1987年至2000年,中国金融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厚基础、懂专业、国际化的全面发展的金融人才为目标,在时代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懂得现代经济和技术知识、熟悉现代金融业务和技能、富于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金融人才,为中国金融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切实保障。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金融学院给予了殷切的关怀,邓小平同志题写了院名,陈云同志为学院题词:“办好中国金融学院,培养新一代银行家”,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同志、原国务委员李贵鲜同志等多名领导人为学院题词。进入新世纪以来,金融学院更是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继续肩负着为建设金融强国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金融人才的历史使命。

2BBBA 

【邓小平同志题写院名】

51198 

【陈云同志题写院词】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987年,学院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88年至1995年,先后增设保险学专业、投资经济管理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证券投资专业方向、国际投资专业方向等;2002年,金融学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招收了第一届金融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金融学专业博士点,设立金融工程学本科专业;2004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2006年,设立投资学本科专业;2008年,金融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金融工程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并于次年招收了第一届金融硕士(MF);2017年,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成功入选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金融学院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主力军。

学院现有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和投资学三个本科专业、金融学硕士和金融专硕两个硕士专业、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拥有来华留学生金融学专业及投资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点,并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在本科层次设立量化金融实验班、鸿儒金融实验班以及CFA(特许金融分析师)、FRM(金融风险管理)等特色专业方向,在硕士层次设立量化金融专硕项目,已形成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具有共同愿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截至目前,学院在编教职工99人(专职教师82人、党政教辅人员17人)。专职教师中教授22人,副教授30人,拥有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达到70%,博士化率高达90%。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23人,在专职教师中占比28%。学院现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者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学者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首都教育先锋教学创新个人1人、科技创新个人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获奖得者3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金融学杰出教师奖”1人,涌现出一大批校级优秀教师、校级师德先进个人、校级科研标兵等。拥有刘亚、丁志杰、殷剑锋、吴卫星、潘慧峰、余湄、边江泽等一批老中青学科带头人,在货币理论、国际金融、资产定价、银行管理、金融工程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领域和优势学科方向。 

丰富学院教学成果 优化学院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坚持以本科教学为根本,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建设一个彰显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9年,金融学教学团队成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在近三年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平均分94.41提高到96.73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在2014-2016年获得学生评教前10%的教师37人次。

2F48D 

学院教学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累计有24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奖项。2005年,刘亚教授的《银行管理学》《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金融学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分获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教改立项;2006年,共有四本我院教师编写的教材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称号;2007年,有两门课程获得国家级课程立项,吴军教授的《金融学》被选为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何自云副教授的《银行管理学Bank Management》入选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08年,郭敏教授的《开放型经济下的投资学特色专业建设》获得北京市教改立项重点项目;2013-2014年,吴卫星教授和郭敏教授接连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2015年,王剑锋教授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制度金融学模块建设’》及冯建芬副教授的《数量金融实验教学中心》分获北京市教改立项、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16年,潘慧峰教授领衔的“金融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获我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吴卫星教授领衔的“课堂内外资源联动与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推进科学研究工作 促进科研服务社会

2001年两校合并以来,学院科研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以高端国际国内发表为标志的研究论文成果迅速增加,包括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Management Science、BIOMETRIKA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顶级学术期刊。我院教师共发表论文2093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663篇(包括A类期刊31篇,B类期刊171篇,C类期刊461篇),被SSCI/SCI收录的论文125篇(包括A类期刊7篇,A-类期刊6篇,B类期刊31篇);共出版著作210部(其中专著59部,译著21部,编著47部,教材65部);共承担课题35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6项,省部级课题8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共有4篇研究报告得到副总理以上领导批示,3篇研究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发挥了高端智库作用。

2EA17

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前沿性研究、经济建设与金融发展需求,调整科研方向,加强科研组织,整合力量,打造“平台、团队、项目、机制”四位一体的科研建设体系。学院重视金融领域现实问题的研究,落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搭建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PPP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应用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市场研究中心、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学院注重金融届学术交流,主办了第五届中国金融学年会、金融创新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瑞穗基金金融论坛、按揭保险国际研讨会、三农问题与金融支持高层研讨会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每年有多名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做论文宣讲。2018年7月,首届中国金融学术与政策国际论坛(2018)暨改革开放四十年金融发展论坛隆重举行,该论坛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与《经济研究》联合主办,Journal of Finance主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熊伟教授,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主编、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Hendrik Bessembinder教授等国内外高校知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参加论坛,本次论坛把金融学术性与政策性有机结合,推进了中国金融学科的理论发展创新和金融体系的有序健康发展。 

31B58

扩大国际教育规模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为推动学院的国际化进程,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留学生培养在规模、层次和水平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逐步形成并完善本、硕、博,中文授课、英文授课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规模与体系。学院同时致力于开拓海外项目,拓展学生海外学习渠道,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加深学生的国际化程度。

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目前每年在读学生人数达到200余人,毕业生人数超过1000人。2016年开始承办的“亚投行”国际金融硕士全英文留学生项目,作为中国政府来华留学生卓越奖学金项目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承办的高端学历国际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第一期11名学生于2018年6月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顺利毕业。

31F61  

学院积极开展精品海外研习项目、双学位项目和访问生项目,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美国巴鲁克学院、西东大学联合举办国际硕士预科项目,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举办2+2中加双学位项目,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举办访问生项目。曾经和正在举办的海外研习项目有:英国剑桥大学暑期研习项目,德国波恩储蓄银行财团大学暑期研修项目,新加坡管理大学、香港大学金融研习项目,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暑期实践项目等。 

开展扎实党建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分党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教师基层党组织和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认可,获得了多项荣誉:2011年学校优秀基层党组织;2010-2012年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学校新闻宣传先进单位;2014年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年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校学校新闻宣传先进单位。截至目前,金融学院党委下设支部18个:教师党支部4个,本科生党支部2个,硕士生党支部10个,博士生党支部2个。学院党员人数共计285人,正式党员245人,预备党员40人,其中学生党员220人,占学院学生总数10.5%。

2820C

学院党委注重宣传工作,致力于学院文化建设,一直以建设“和谐 诚信 凝聚 奋进”的学院文化为目标。利用官方网站、学院微信公众号、学院楼道宣传栏、学院教师微信群等平台宣传学院优秀人物和感人事迹,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今后,学院将继续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新更广的思路视野,更加坚定的勇气信心,更加昂扬饱满的工作激情,更加蓬勃进取的精神状态,更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努力开创学院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双一流”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5C7CA

致力培养精英人才 突出社会服务成效

学院致力于塑造高素质、创新性、国际化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打造“新一代银行家摇篮”的品牌,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深入了解国情、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端应用型金融人才。2006年,学院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立CFA特色方向班;2010年,在金融工程专业下设立FRM特色方向班;2016年,设立量化金融实验班;2018年,设立鸿儒金融人才培养实验班。在学校、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科研、实践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每年有一大批金院学子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中国高校SAS数据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商科模拟大赛等高级别重大竞赛中获得十分优异的成绩。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连续多年实现就业层次、就业率双高,本科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深造率连年保持在6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9%以上。学院培养的学生一直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毕业生遍布全球各地,主要分布在金融系统、外资企业、国家机关等领域,为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金融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FBE2  

学院重视与金融业界的广泛联系,先后与美国FXCM”公司合作举办全国大学生外汇交易大赛,与国泰君安等业界公司合作举办模拟炒股专业比赛,与中国工商银行合作举办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意设计大赛。学院与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社会提供高水平智库服务,并在多个高端平台持续发挥重大学术辐射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服务富院”的战略思路,建设“和谐、凝聚、诚信、奋进”的学院文化,探索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学术研究智库,为发展中的中国金融事业培养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执笔人:王春蕾、张涛)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