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校团委供稿 摄影 乐浩楠) 7月15日,迎来了X-SHE京港菁英交流项目第三天。这一天的行程十分紧凑:观看升国旗仪式、登八达岭长城、游览南锣鼓巷、第一次workshop主题讨论,这是充满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忘一天。
夜色中出发——天安门升国旗
凌晨三点,起床,收拾东西。三点半,在漆黑的夜色中,一行人坐上汽车准时出发,前往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车流密布的北京,只有在此时才能畅行无阻。大约四点半,队伍抵达广场,而此时,已经有不少的人在排队等待。夜色中的天安门广场很迷人,深蓝的夜幕下,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毛泽东纪念堂环绕四周静默地伫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旁边有几盏路灯,照着广场上流动的人群。远处的天空由深蓝变成蓝紫色、紫红色,天色渐渐地亮了,一排排鸟儿飞过,清晨就这样到来了。
广场上的人也渐渐的多了起来,同学们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升旗,分散到了广场各处,等待仪式的到来。国歌奏响,国旗冉冉升起,同学们的眼神紧紧跟随不断上升的国旗,和着节拍唱响国歌,气氛庄严,眼角湿润。这一刻,我们不再是来自两地的初识的大学生,而是流淌着同一血脉的一家人。伴随着雄伟的奏乐声,五星红旗升到了顶端,广场上晨光照耀,升旗仪式结束,人群却久久不散。
倾慕久矣——长城
晨光大亮,队伍迅速集中,准备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八达岭长城。乘车来到长城脚下,一下车,清爽的凉风扑面而来,行走在树木葱茏的山谷中,早起的困意一扫而光。
香港同学和志愿者两两结伴,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往上走,互相谈笑着,欣赏沿途的风景。随着地势逐渐陡峭,愈往上愈吃力,但蜿蜒的长城和壮丽的景色使人根本停不下脚步,伴着拥挤的人流,一行人登上了一座又一座烽火楼。站在高高的城楼上,大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伴着身旁吹过的习习山风,环顾长城内外,心旷神怡;远眺塞北风光,胸襟爽朗。而远处,长城盘旋着延伸至天边,崇山峻岭,居高临下,满山的绿意与苍茫尽收眼底,让人不由得感叹这壮丽的奇迹,伙伴们在长城上尽情拍照留念,此种壮丽景观怎能错过。
在部分同学们选择登爬长城之时,另一位香港同学陈云则选择了上午留在贸大,体会贸大的暑期课程,修读法律的他选择的却是Kevin McConkey教授的“心理学:科学与应用”这门课。
惬意和满足——南锣鼓巷
吃过午饭,一行人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地方——南锣鼓巷。这里,有最地道的北京味儿,门外,是北京老胡同的往日尘烟,门里,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时尚小店,有限的空间里尽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同学们走走停停,品尝着各色美味小吃:吉事果、菠萝饭、榴莲酥……香港的同学们更是兴奋不已:梁佩龄同学穿上了她喜爱已久的旗袍,刘御桢同学买到了她喜欢的豌豆黄、驴打滚,其他同学也都对各类精致的明信片、饰品等爱不释手。“在别处”“上海女人”“海小姐的玫瑰饼”“转角遇到爱”…… 这些光听名字就足够吸引人的小店,蕴藏着各式各样具有中国元素和传统北京特色的文化品和小吃。一行人穿梭在一个个胡同巷子里,体会着南锣鼓巷的风情与魅力,最是惬意和满足。

Workshop:思想与文化的交锋
回到学校已是傍晚,吃完晚餐,就进入了首次workshop时间。这一次讨论的主题是“教育”,包括两地的升学选拔方式、教育内容、课堂教学、学校学习氛围、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等等,同学们积极踊跃,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近些年来到内地交流的所见所闻说起,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交流讨论中,不难发现,与内地相比,香港的教育国际化程度更高,香港教育采用中文、粤语、英语三种语言教学;更高崇尚学术自由和开放式教育,学生的独立性和组织能力很强;同时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重于交流,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强。

而大陆各省由于经济、自然环境等差异,在教育上的师资水平和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些年来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和发展,2007年以来,内地各省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同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起庞大的学生资助体系;此外,还建立起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现在,国家已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在workshop的最后,同学们也对两地教育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两地教育有很多地方可以相互借鉴,而如此次的京港菁英项目也是另一种教育和交流形式。香港与大陆本就是一脉相连、血浓于水,爱国爱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未来,720多万香港同胞将与内地14亿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开启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15日是在同日地理跨越最大的一天,这一天里,从天安门广场到八达岭长城到南锣鼓巷再到晚上的workshop,满满的回忆值得用数不尽的时光来体味。而明天,大家将迎来科技、民生之旅,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