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记者 刘力维 摄影 邓佩芸) “金纶济世,友融四海”,第十三届金融文化节于3月20日15:00在宁远三层会议厅拉开帷幕。一年一度的金融文化节旨在为爱好金融的学生提供深度探讨热点问题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金融实质、感受金融魅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受邀来到开幕仪式进行讲座。
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分党委书记吴卫星、副院长邹亚生、副院长潘慧峰、分党委副书记王春蕾出席本次开幕仪式。
开幕仪式现场
丁志杰在开幕词中自豪地说,金融文化节一向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旨在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创新思维。在历届金融文化节中,众多经济学家、企业家都曾来到来我校举办讲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金融文化节中的各项活动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4年第十三届金融文化节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学术研讨会、金融热点分析大赛等活动将于本届首次开展。
王国刚此次讲座围绕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展开。他指出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十多项改革方案陆续提出,并正逐步展开、实现。他认为改革的根本在于对金融体系的改革,但目前的改革措施多为零散的单项改革。
王国刚提出要进行有效的金融体系改革,有四点关键。第一,改革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王国刚指出,在我国的资源配置中,银行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会导致经济的行政化。第二,要有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金融交易不一定只能由金融机构来完成,可以交给经济实体。第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第四,要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
王国刚激情洋溢的演讲
王国刚说,回到理论本源,金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但他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够明确。金融到底存在于实体经济之外还是之内?“金融植根于实体经济中!”王国刚形象地将金融比作植物,将实体经济比喻为土壤。在关注草木繁茂的枝叶时,绝不能忽略了其所生长的土壤。土壤环境决定了草木的品种。即便是同一片土壤孕育的植物,也是千奇百怪。它们共生、互补,正如基于同样的实体经济环境而发展的不同金融机构一样。在实践上,金融活动不应孤立存在于金融机构中,而应在实体经济部门展开。
然而我国目前的金融却是外植于实体经济的。王国刚称之为“外植型金融体系”。在我国,居民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资金共济,资金融通由财政控制。受计划经济影响,金融部门普遍延续审批制度,甚至还一度提出“为了深化改革要细化审批”的口号。这不仅导致效率低下,而且使人员聘用过于行政化。
王国刚认为,除了上述缺陷,外植经济还会降低实体经济运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本不应有的风险。此外,在该种经济制度的影响下,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资金错配现象严重,货币市场成为金融机构彼此交易的市场,各项金融改革也举步维艰。
积极提问的观众
然而王国刚也承认,外植经济并非一无是处。在资金短缺时,正是这样的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快速起步、发展,跨过了西方经济学家声称的贫困陷阱。同时,金融秩序持续保持稳定,这为探讨中国特色金融体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新闻网记者对王国刚进行采访
此次活动由金融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