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工商导报》:(王志民)“一带一路”承载中国经济新希望

发布时间: 2016年07月02日 编辑:

《工商导报》:(王志民)“一带一路”承载中国经济新希望

王志民

(来源:工商导报 2016628日)

626日,安徽省总商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安徽北京大学校友会在合肥主办“‘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高端峰会。对外经贸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志民表示,中国正在以地缘经济政治环境为依托,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双栖经济走廊及内生动力和合作共赢的双轮驱动机制,确定“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总体布局,“一带一路”承载着中国经济的希望。

“一带一路”框架思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习近平在2013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王志民表示,“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王志民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中国在行动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收获早期成果。

签署合作框架。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编制与一些毗邻国家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推动项目建设。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

完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发起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推动银行卡清算机构开展跨境清算业务和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王志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亚欧大陆经济圈,将中国与非洲合作、中国与南美合作视为“两翼”,逐渐形成“一圈两翼”的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为中国崛起提供强有力的地缘经济政治支撑。

“一带一路”意义非凡

王志民指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带一路”以“五通三同”为核心价值,引领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随着全球化的曲折发展,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合力应对,“一带一路”正是中国提出的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举措,为此,中国提出构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三同”为理念,并以“五通三同”为核心价值与沿线国家一起共同塑造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的新型价值观和治理观。

第二,“一带一路”以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进而打造海上战略支点。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铺开,我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建设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战略支点建设事关海上通道安全,促进与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和政治互信,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第三,“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战略对接意义重大。“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经济上可以帮助中国走出经济疲软特别是出口乏力的困境,同时也是对冲美国“重返亚太”实施“再平衡战略”的破局之策。为此,“一带一路”首先必须与俄罗斯国家复兴战略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倒逼国内改革,极大地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型。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TPPTTIP等大型区域合作组织的压力及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的现实,中国需要再次拿出改革开放初期那种“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精神,实现“调结构、转方式”。改革对企业来说,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提高研发能力,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中从“微笑曲线”的中端向两端延伸,这必然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

网页链接:

http://www.gsdbs.com/display.asp?id=57801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