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07-16)




《家书》剧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艺术团供图
家书,是一种家人之间传递思念的形式。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自导自演的话剧《家书》中,这种思念化为一种不一样的力量,更成为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原创舞台剧《家书》高校行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拉开序幕。《家书》以革命烈士冷少农的真实故事为蓝本,通过现代大学生方绍闻与冷少农的隔空对话,生动再现了冷少农在民族危亡之际,舍小家为大家、投身革命的英勇事迹。在走近冷少农的过程中,方绍闻也逐步坚定理想信念,毕业后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完成了人格上的成长。
“家国情怀是我们每个新时代青年必须具备的核心品格,而《家书》,则完成了对二者关系的完美演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4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吉祥说。冷少农是贵州瓮安人。作为贵州人,吉祥对这部话剧很感兴趣,在观看中,他为各位演员饱满的情感演绎所动容。
“母亲,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吗……”当冷少农挥笔写下独白家书时,吉祥不禁潸然泪下,他认为这句话让亲情和爱国之情的戏剧冲突彻底爆发,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树辉,也是《家书》的编剧和总策划。他介绍,《家书》始创于2021年,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师生奔赴贵州瓮安走访冷少农故居,开始创作过程。2023年5月5日,《家书》正式首演,迄今已演出12场。
“戏剧不仅是一种能比较深刻地挖掘和传承主流文化的有效载体,更是一种更加生动、形象,且更易于传播的思政课形式。”张树辉说,这也是学校创排这部舞台剧的初心之一。
选主演:演员与角色初接触
牟思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4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也是话剧《家书》里冷少农的饰演者。他说,“加入家书剧组,是‘偶然中的必然’”。
第一次被《家书》打动,来自一次偶然的对话。牟思源刚入学就结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尹涛,并听说了他与《家书》的故事。尹涛说,自己之所以选择考研到社科大,是因为看了这所学校的首部原创舞台剧《家书》后,深受触动。他想把这个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为此,他加入了剧组,成为了第四代冷少农的饰演者,还创作了一首同名歌曲《家书》。
学长的讲述勾起了牟思源的好奇,他在B站搜索到《家书》的一次演出视频。“一封封家书,道不尽兼爱无私的情怀,写不完血浓于水的眷恋。”话剧的第一句话,便让他沉浸在山河破碎、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仿佛看到地下工作者们于刀尖上奔波、在暗夜里游走,感受到他们在家书里“句句不能说真话,句句都是真话”的困窘无奈。
牟思源决定加入《家书》剧组。要饰演什么角色呢?
“方绍闻,一位在‘剧中剧’设计里,通过导演的指导,逐渐演好冷少农的大学生。恽代英,冷少农的战友、革命导师,先冷少农一步牺牲在雨花台。何应钦,与少农同乡,做过他的老师,但也是国民党的军官,是冷少农‘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敌人。”所有的角色都考虑过了,唯独“冷少农”不在其列。牟思源想,“19岁的我,对话剧毫无了解的小白,怎么可能高攀主角之位,去饰演一个有妻子孩子的父亲、大义凛然的革命烈士呢?”于是,他只填报了方绍闻、恽代英两个角色。
然而,在面试场,导演却让牟思源尝试了冷少农的台词。“你要早点儿成长起来,准备接我的班”。想起学长此前对自己的鼓励,牟思源多了几分信心,完成了试演。
牟思源说,现在回想起来,成为冷少农的饰演者,更多的是“偶然”。因为恰好刷到纳新推送;因为恰好认识一位学长,在犹豫时受到了他的鼓励;因为看了演出视频后的一时冲动;因为意料之外,导演让自己尝试了额外的角色。
当然,“偶然”之中也蕴藏着“必然”。或许是因为牟思源从小学习朗诵、主持的积累,或许是因为他对学生工作的热情,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父亲也是一名军人,冷少农烈士的故事唤起了他儿时与父亲聚少离多的回忆,让他想起父亲自幼对他的教导。牟思源说,看到家书的那一刻,“我的灵魂能与冷少农烈士同频共振”。
与牟思源同样担任男主演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9级本科生刘炳辰,他是第一代冷少农的饰演者,他的饰演得到了冷少农后人冷启中的肯定。
“这个娃娃和他长得真的很像啊……”剧组在贵州瓮安时,冷启中专程赶来,在饭桌上端详着刘炳辰,对家人发出了感叹。
正是这一句感叹,为刘炳辰在历史与角色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结灵魂的桥梁。
站在冷少农烈士像前,刘炳辰庄严地补行了入党仪式。冷启中亲手为他佩戴党员徽章,这超越仪式的意义,是一次纯粹信仰的跨时空传递。
冷启中带刘炳辰拜谒冷母的墓。冷启中轻语:“老祖祖,这个娃娃在北京演爷爷他老人家,是第一代扮演者,我带他来看看您。”这至深的真情,烙印在刘炳辰心中。对于刘炳辰来说,这段旅程,是一次灵魂的淬炼。它褪去了历史的滤镜,让刘炳辰真切触碰了话剧主演血肉丰满的生命和其背后绵延坚韧的深情。
实际上,不仅是两位主演,《家书》的每一位演员都有自己与角色的“联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4级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康柔饰演的是冷少农烈士的母亲宋德惠,她选择这个角色是想体验一把“老年人生”,也希望通过演绎母亲这个角色在现实中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饰演方绍闻母亲袁亦梅的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王傲然则是循着袁亦梅作为云南支教高中教师的身份,与角色建立连接。她曾于2024年前往河北山村支教,因此对老师这一职业“很熟悉、有感情”;还有不少演员表示自己是被《家书》这一故事吸引报名参演,每个人都有自己加入剧组的初衷。
“高校学生在校园文化戏剧的创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挖掘相关史料,并且通过戏剧语言讲述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刻画峥嵘岁月中的人物生平。”张树辉认为,现代青年人乐于接受戏剧的表演形式,学生们在进行戏剧创作和对戏剧主旨凝练的同时,家国大义、民族精神的种子也会自然地在心里生根发芽。
《家书》要在舞台上一遍遍演下去
从“小白”到能登台表演的成熟演员,《家书》的演员们经历了不少磨炼。
“近百次剧本修改,12场演出,五代演员更替,两代主创人员交接,不计其数的早功晚排、联排复盘……”这是《家书》总导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郑璐旻难忘的记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桑梓蕊深深感觉到,话剧表演是很考验团队协作能力和信任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员不是只有自己的独角戏,还要与他人、与道具进行互动,要有随时面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心态。“在这些演出的过程中,我们拥有了可以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一群伙伴,我为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感到非常幸福。”
郑璐旻回忆,每场演出开始前半小时,剧组人员会进行一个特定的环节,这也来自复演热身时,艺术顾问老师王鹤鸣传授给大家的“优良传统”。郑璐旻记得王鹤鸣问道:“仔细想一想,我们,《家书》剧组,要带给观众什么?用一个词表达出来!”演员们的回答各有不同,“家书!”“共鸣!”“红色!”“信仰!”“亲情!”……一个词追着前一个词,不约而同地从演员们口中说出来。他们的手掌叠在一起,压着嗓子喊着加油。
郑璐旻最喜欢大家“沉思琢磨”的时刻。这往往是演员们遇到挑战或瓶颈的时刻,演员们一次次试探摸索“最好的表达”;舞美设计组合搭配,只为光影一瞬;道具总监筹遍物资人手,策划丝滑换场……郑璐旻认为,台上的高光,更好的永远是下一次,但这个“下一次”的绽放,是无数个台下的“如磋如磨”时刻沉淀的结果。
牟思源说,至今还困扰他的问题是走路,“平时迈大步,但台上不能迈太大,迈小步后手会僵,一直没克服这个问题。”牟思源作为主演,加起来能说一个多小时的台词也是一大挑战,剧组经常为了重大演出任务排练到凌晨,在一遍遍的演绎中牟思源与许多演员形成了肌肉记忆。
张康柔认为在排练中大家由不熟悉变为现在无话不谈的好友,她在与牟思源演绎第二幕“母子争论”的戏份时常常不适应,总觉得自己像是“台词对话机”,无法投入到戏中的场景,在导演的指导下她有了进步;王傲然在贵州演出前一晚录了30遍台词,当台词完全烂熟于心时,她开始慢慢理解一位远在他乡的母亲的心。
在王傲然看来,《家书》中的方绍闻和冷少农互为对照。宋德惠不理解外出闯荡的冷少农,方绍闻也不理解把生命奉献给大山的袁亦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为“爱”的桥梁终于弥合了两代人深深的隔阂。宋德惠懂得了冷少农,方绍闻也理解了袁亦梅。爱由他们以生命的形式递给黑暗时代的人民、递给大山深处的孩子,又由他们的亲人交还到他们手中,实现了爱的回环。
在体验角色中找到“自己”
一遍遍演绎的背后,是演员与角色的灵魂交流,也能让演员从内心深处认可角色,“进入”角色。
王傲然回忆,在《家书》第一晚演完后,全体演职人员返场谢幕。两侧的大屏闪烁着每个人的名字,大家手拉着手冲台迎接掌声,“这是我真正开始思考‘舞台的意义’的时刻,也是终于找回了对舞台的热爱的时刻。”王傲然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家书》的舞台是她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舞台。在舞台上,她第一次感受到演员和角色的磨合,感受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她个人的、有血有肉的人,角色有自己的历史和人生。“这比日常的思政课离我们更近,也更有教育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赵晚同饰演《家书》中的导演徐安萌。赵晚同本以为,经过那么多次反复排练,可能会情感免疫,但正式演出时沉浸式去感受冷少农的故事时还是会感动。“比如第一章的吵架戏我是真的很生气,第六章瞒着冷少农的死讯,去探望德惠和娴贞的时候也是真的不忍心。”赵晚同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种穿越百年时空短暂走到另一个人生命中的感觉很奇妙。
经过演出,赵晚同深深感受到,老师平时上思政课更像是“客观灌输”“讲故事”,而在《家书》剧组的演绎更像是“主观探索”。每一次排练,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亲历的过程。这种经历对于演员来说是讲授很难带来的,也是当演员的幸福之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孟屿昆饰演革命烈士恽代英,他认为“舞台灯一亮,我就走上自己的战斗岗位”,成为一个准备和同志接头、警惕被敌人发现,或是必须在囚笼中咬牙坚挺的恽代英。在孟屿昆看来,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双重的“战斗准备”。每次灭灯登台前,他都会看到对面场务同志、演员同志等幕后同志的眼神,他们的眼神中是“时刻准备着”的味道,那种状态非常鼓舞孟屿昆,这也是他从同志们身上汲取力量的一种方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小锋表示,话剧等文化产品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重要抓手。这种“演出+思政课”模式,以舞台艺术再现家国情怀,让文化育人既有艺术感染力又有思想穿透力。通过让学生深度参与“编创演”,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在角色代入中深化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小切口”思考“大情怀”,这种沉浸式教育能让价值观传递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附:原文链接https://zqb.cyol.com/pad/content/202507/16/content_413712.html?issho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