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人民日报》海外版(丁隆):中国提出的这项倡议,为何得到阿拉伯国家集体响应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2日 编辑: 媒体贸大

中国提出的这项倡议,为何得到阿拉伯国家集体响应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丁隆 2018-7-11)

7月1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带动中阿关系发展,中阿全方位合作进入新阶段。

四年前,中阿聚首北京之时,“一带一路”刚刚进入阿拉伯国家的辞典;四年后,阿拉伯国家集体拥抱“一带一路”,将其作为指引中阿合作的新路标。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中阿合作的主题,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集体记忆。沙漠驼队,远洋商船,将中阿两大民族紧密相连,丝绸之路成为中阿友好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资源。在当代,中阿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斗争中,结下经历血与火洗礼的深厚友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供的宝贵支持,不会忘记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对汶川地震灾区的慷慨援助……阿拉伯人民同样不会忘记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的鼎力相助,中国医疗队不畏艰辛,送医送药,救死扶伤……进入新世纪,中阿合作论坛应运而生,双方合作机制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论坛迄今已建成15个机制,38个合作项目,成为中阿合作的大平台。传统友谊,政治互信,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阿达成建设“一带一路”的共识,还基于过去四年中阿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双方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加强。习近平对阿拉伯国家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并在阿盟总部面向阿拉伯世界发表重要演讲。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中阿贸易额已接近2000亿美元,是论坛成立之初的5倍。为落实习近平主席为中阿合作指明的“1+2+3”格局,双方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合作架构轮廓渐清。深耕传统合作领域,中国石油企业首次入股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获得陆地和海上权益油;弥补阿拉伯国家基建赤字,埃及市郊铁路等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始施工;加快产能合作,多个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园在埃及、阿曼、阿联酋投入建设。双方在卫星、新能源、农业技术等新领域的合作,惊喜不断。中国首次为阿尔及利亚发射通信卫星获得成功。中国科学家在迪拜沙漠利用海水成功种植水稻,引发举世关注。

“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得到阿拉伯国家热烈响应和集体拥护,是因为它直面阿拉伯国家发展困局,把“中国经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为阿拉伯国家创造发展机遇,为阿拉伯人民带去实实在在的福利。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发展的推动者、工业化的助推者、稳定的支持者、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

“一带一路”倡议之于阿拉伯国家,是全面的解决方案,因为它致力于破解阿拉伯国家的发展难题。习近平指出“中东动荡,根源出在发展,出路最终也要靠发展。”阻碍阿拉伯国家发展的首先是安全赤字,由于大国长期干涉阿拉伯国家事务,扶植代理人,拉一个打一个。加之阿拉伯世界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导致许多阿拉伯国家局势长期动荡不安,无暇顾及发展问题。中国在中东“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谋求填补‘真空’”的庄严宣誓,说明中国在阿拉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没有地缘政治图谋,而是通过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与阿拉伯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长期殖民统治导致阿拉伯国家工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经济主要依靠石油等地租性自然资源收入,“荷兰病”和“资源诅咒”成为阻碍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的痼疾。“一带一路”和产能合作,契合以沙特“2030愿景”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发展战略,将助推阿拉伯国家经济非石油化和去地租化,切实解决高失业率和青年发展等阿拉伯国家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以自愿为前提,充分尊重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主权,不以实现经济控制和政治要挟为目的。反观西方国家,为阿拉伯国家提供新自由主义“改革套餐”,通过附带经济和政治条件的贷款干涉有关国家内政。不顾国情,漠视民生的私有化、大幅削减赤字等改革措施,导致严重社会和政治后果。众多阿拉伯国家陷入新自由主义改革的魔咒,向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之时,便是动乱开始之日。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与西方国家对阿拉伯文明的傲慢与偏见,形成鲜明对照。为实现民心相通,中阿双方通过文明对话和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民意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以其厚重的文明底色,务实的合作内容,崇高的人文精神,为中阿合作描绘了崭新蓝图。共建“一带一路”使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携手踏上新的征程。

(丁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附原文链接:

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8/0711/c353596-31350522.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