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来源:宣讲家网 2018-08-09)
摘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就是时代潮流。“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国成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在全球治理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王志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又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您能否阐述一下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逻辑关系?
我们这一代人因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所以感触极为深刻。实际上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对改革开放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改革开放,从小岗村到深圳特区,从乡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风风雨雨,40年砥砺奋进,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大的。1978年,我国人均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大约是220多美元。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9000美元。1978年对外贸易出口总额97.5亿美元,2017年则达到两万多亿美元。过去老百姓期待家里能有的“三大件”,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了。现在,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已经超过排行第三的日本,并且经济总量相当于两个日本的经济总量。中国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能不为之叹服的。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国在经济上、生活水平上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仍处于中等水平,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与全面实行现代化目标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回答“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逻辑关系”的问题,首先要有一个立论,这就是改革是无止境的,但也是有阶段性的。
第一,实践逻辑。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改革开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始于是1978年,首先是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个阶段起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段时间中国的制造业逐渐强盛起来,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了“世界工厂”,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第三阶段起始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从此我们开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是从单向的开放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开放。过去我们主要是从资金、技术、装备、管理经验等方面以“引进来”为主,现在我们形成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思路,并且逐渐实现“走出去”超过“引进来”。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就是,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从实践上来看,“一带一路”是一个自然的演进过程,而不是人为的。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也是顺应了实践的发展。
第二,理论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行了许多新举措,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篇之作,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又逐渐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是适合于时代发展的。
第三,社会发展逻辑。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从现在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正在奋斗过程中。
2000年,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社会发展战略也在发生变化。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到2035年;把2050年目标提高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四,国际经验逻辑。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名词叫“中等收入陷阱”,也被称为“拉美现象”,当然这个问题用在中国并不完全对,但是我们必须警惕和防范这个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当他们的GDP达到1000或者3000美元时就停滞不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紧密相连的,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就不稳定。那么,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化改革。怎么跨过这个时期?从国内看,国内改革不断深化,同时,我国还推行“一带一路”建设;从理论上看,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逻辑分析看,中国的改革到了和世界共赢的时代,而且在共赢时代,中国由原来跟随的角色逐渐发展到引领的角色,“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出的新思路,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思路。
主持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中国是一个陆上大国,也是海上大国。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基本经验的总结。改革开放最早是从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的,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所以说,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一带一路”贯通并环绕亚欧大陆,从东亚向西走,经过中亚,再往西走,包括往南走到东南亚、南亚,再到中东、西欧,实际上也是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海上丝绸之路来看,“一带一路”经过印度洋,再到大西洋、北冰洋。2017年,我国又提出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现在,“一带一路”不仅仅是欧亚大陆的开放了,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模式。2017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我们看到阿根廷总统、智利总统也都参加了会议。
第一,陆海内外联动。从地缘走向来看,“一带一路”重点建设六大经济走廊,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形成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促进经济发展。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提到了六大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2017年11月1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缅甸国务资政兼外交部长昂山素季举行会谈时探讨建设“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首先从昆明出发往南走到缅甸的曼德勒,到曼德勒后分成两条线,一条线到皎漂港,一条线到仰光。当然,现在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经济走廊,也有一些原来提出的经济走廊在不断延伸。2017年12月26日,外交部长王毅同阿富汗外长拉巴尼、巴基斯坦外长阿西夫共同会见中外记者时表示,中巴双方愿同阿方一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探讨中巴经济走廊以适当方式向阿富汗延伸。阿富汗多年来一直很动荡,动荡的原因可能也与阿富汗的经济发展问题有关。
第二,东西双向互济。我认为,“一带一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老问题了,应该说存在几千年了。我在讲“一带一路”时,经常会让大家看“胡焕庸线”。1935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绘制了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的一条线,这就是“胡焕庸线”。“胡焕庸线”把中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线以东地区以43%的国土面积养育了94%的人口。这是东西部的差距。
改革开放是从东部地区开始的。东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东部的地缘优势,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当东部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国家再拿出更多的力量支援西部地区的发展,此时东部地区也要支援西部的发展。1999年我国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了国家向西部的倾斜。当然,真正的西部大开发实际上应该是和西部的开放联系起来的,因为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发展能够成功,是和开放分不开的。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以开放倒逼改革”,现在,“一带一路”就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大开发上升到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我们看到,近几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西部的一些地区现在仍比较落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不平衡”里面,东西部的不平衡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改革开放,靠深化改革,靠西部的对外开放来解决。当然,“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不平衡问题。“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因此,让东西部地区实现平衡发展,这样就“东西双向互济”了,这是我的理解。
主持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开赛前,中国的小龙虾自武汉“搭”上中欧班列到了俄罗斯,这都是“一带一路”在发挥作用吧?
是的,现在这种案例有很多。截至2017年 1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已突破6000列。比如,有渝新欧、义新欧等。现在,从成都和重庆开往欧洲的班列很多,从这些地方到欧洲,如果走海运却没有港口,如果往东走从长江上走,则需要很长时间,但是火车却可以一下子就过去。中国有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如果西部地区的路通了,那么西部的发展就快了,当然,除了铁路,还有空运、石油管道运输等,都能给西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主持人:接下来想请您谈谈,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首先,从世界大局来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近几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干扰着世界经济发展,也干扰着各国文化交流,特别是“黑天鹅”事件不断发生,像英国“脱欧”,这些都是出乎一般人预料的事。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相继退出TP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朗普不断“退群”,他奉行美国第一,实际上是不想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最近,美国还在全球打贸易战,并且打得不可开交,现在的美国只管自己,这和过去的美国有很大的不同。
再来看中国。20世纪末我国就提出要做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不仅在联合国维和方面作出很大贡献,也为国际社会提供很多公共产品。中国在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来与国际社会特别是愿意和我们合作的国家实现互利共盈。这是从硬实力方面看的。从软实力方面看,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那么,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在什么方面?实际上,“一带一路”就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大的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五通三同”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
“五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首先,看政策沟通。现在外交的一个重点就是做好“一带一路”建设,这主要是政府方面特别是外交部门的工作。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2015年指出,2015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一个重点”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两条主线”是要做好和平与发展这两篇大文章。
其次,看设施联通。最早并不是叫设施联通,而是叫互联互通,主要是道路联通,但是后来发现不仅是道路,网络、电网也都走得很快,因此就由“互联互通”变成了“设施联通”。设施联通比互联互通的概念更广泛,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在设施联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不仅修路,还在一些地方修建电厂。所以说,设施联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最重要的体现,它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获得感。
再次,看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一带一路”的确能够推进贸易发展。近几年,国际贸易没有太大发展,但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却很快,超过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从资金融通上看,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以及其他银行也都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了,随着企业“走出去”,更加需要资金做支撑。
最后,看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也是设施联通在人心中的一个“通”。长远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也需要中国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老百姓的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甚至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一带一路”从经济上讲是普惠的,从文化上讲是包容的。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时,如果是文化方面沟通出现问题,将会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再有,一些西方的非政府组织可能会做一些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事情,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有所防范。
“三同”,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我看来,“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推动的。虽然政府推动很重要,但也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它是一个自然演进的发展过程。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主流,但是“走出去”以后还要稳扎稳打,注重选择合适的项目。在互利共赢的过程中,大家首先是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益就有责任,从而形成责任共同体,最后上升为命运共同体。2018年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行,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第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核心。和平合作,有和平才有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以和平为基础,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地区和平,并在和平的基础上合作。开放包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不仅在一定范围内是开放的,而且是相互包容的。互学互鉴,这是中国一个很好的理念,现在我们可以把我国的经验推广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同时,我们也在学习一些国家的经验,因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也有很多好的经验。互利共赢,最后就是要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一带一路”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
“计利当计天下利”是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起来以后要为世界作出贡献。中国的义利观与西方的义利观不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的义利观是“赢者通吃”。一些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只想捞取利益,而没有反馈给这些国家很多东西。中国提出的是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义利观,是为了大家都受益的。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中做了很多好事,比如,修路、打井,中国医疗队很早就在非洲做了很多工作。这也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体现。
第四,“一带一路”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
“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是适合时代发展的。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很重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也是一种文明。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再来看健康丝绸之路,传染病大肆传播是有危险的,要治理传染病,也要求各国进行合作。智力丝绸之路,一些国家发展的落后,实际上与教育、科技、智力都是有关系的。近些年,中国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培养了很多人才。比如,中国很多大学都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这些留学生一方面在中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学习中国经验。最后来看和平丝绸之路,要铲除恐怖主义,就要标本兼治。从“本”来说,要发展经济;从“标”来说,需要各国进行合作来打击恐怖主义。
第五,实现与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总体构想,是大家共同商量一件事情,这就需要各国的发展战略与其对接。发展战略对接,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已累计与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2015年1月1日,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内经济一体化项目欧亚经济联盟正式启动,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目前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等五个国家。同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到2018年5月,这一联合声明已经三周年,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对接合作对双方是互利共赢的,近几年俄罗斯的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
与中东欧三海港区合作。三海港区主要包括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和黑海。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目前已经完成,但是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中国在这些地方做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匈塞铁路的建设,成效都非常好。
当然,一些其他的对接也在进行中,甚至从长远看可能效果更大,比如,与西欧的对接、与单个国家的对接,等等。这些都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
我还想说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其一,在国际秩序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发挥作用。中国始终坚持的是联合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而美国坚持的是美国主导、西方其他发达国家为随从的国际秩序。现在,国际秩序在很多领域上还有空白,比如,在互联网领域上就没有太多的公约去约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缺乏秩序。中国现在也在这些方面积极努力地去做,比如说,中国已经主办了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俄也就规范网络安全等相关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其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就是国际机制。实际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仅缺少规定,也缺少机构。世界多边开发机构,像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都没有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是国际机制的一个创新,也是一个补充。实际上,在亚投行成立之初,我们并没有想到它会发展这么快,也没有想到很多西方大国能参与进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共有57个,英国、法国、德国都在其中。当然,意大利后来也加入了亚投行。到目前为止,西方七国集团中只有美国和日本没有加入亚投行。亚投行成员规模仅次于世界银行,已经超过了亚洲开发银行。
主持人:您刚才讲的亚投行,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过去比较落后,而金融机构,特别是世界型金融机构成立后,又是在经济比较发展、在国际事务有话语权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影响。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今天,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在提升,并开始设置机构,亚投行就是中国主导设立的机构。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特别是制度性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提升中国制度性话语权非常重要,这关系到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秩序制定中发挥的作用,它不仅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有利,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利,更对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有利。
主持人:亚投行刚成立时,有些国家没有加入亚投行,但是后来很多国家也都加入了亚投行。
是这样的。刚开始,有些国家没看到亚投行的能力,有些国家是在观望,但后来他们都看到了亚投行的发展。亚投行是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访问时提出的,到2014年10月24日,21个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代表在北京共同签署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2015年3月,英国作为发达国家提出加入亚投行。英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发达国家,它的加入对世界影响非常大。英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金融经验的金融帝国,它选择加入也说明亚投行很有潜力。当然,今天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菲律宾是在最后一刻签署协定的。2015年12月31日,菲律宾驻华大使巴西里奥代表政府在北京签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菲律宾加入亚投行,也是看到了亚投行能给他带来利益,因为亚投行就是帮助各国经济发展的。
主持人: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舞台上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我们追溯一下这两个概念是什么时间提出来的。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3年9月和10月又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设想,或者更准确地说,“一带一路”建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平台、一个支点。“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是一个特别形象的表述,其概念就是,各国在重视各自利益时也要关心其他国家的利益。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我们只有把这个家园经营好、管理好,才能在这里生活得更好。所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概念。
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后危机阶段,各国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就特别容易产生像特朗普这样的人,他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却不知他在打击别人时也影响了自己,他并没有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现在,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要让“一带一路”发展得更好,让人类生活得更好。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种合作模式。如果我们与“一带一路”的一些重要国家、重要项目合作得很好,就会产生溢出效应,其他国家也会愿意和我们合作。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已经影响了很多发展中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发展道路也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在这个基础上相互合作,这样世界才能更美好。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事,当然也可以体现为部分地区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我们现在讲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非常好,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听到这个理念都觉得很公平。共商,就是大家一起商量;共建,就是在商量以后一起建设;共享,就是利益共享,它是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对过去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经验的总结。
主持人:也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的总结。
是这样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很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既是中国的一种国际观、天下观,也是一种发展观、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落到实处。因此,两者是很难分开的理论和现实,内容和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主持人:您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报告叫《“一带一路”与中国强起来》,那么,“一带一路”是否是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路径?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从国内来说,“一带一路”建设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特别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体现。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一带一路”又是强国战略的体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就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来实现的。
其一,“一带一路”建设能倒逼国内改革,使中国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存在自己的问题,特别是越开放就越容易全球化,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也越大,因此,我们不得不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很多不确定性进行应对。同时,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我们叫“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在,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就是我们处于一个中端水平,在“微笑曲线”中我们处于中间部位,就是利润最低的部分。从制造业来看,设计和销售是利润最大的,而制造这部分的利润是最少的,中国一些质量很好的商品拿出去却卖不上价钱,而有些公司把这些商品拿走贴牌以后价钱却能翻好几番,当然,这也涉及到品牌问题。再有,倒逼国内改革也可以推进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推进核心技术的发展。如果不发展核心技术,就容易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当然,在具备技术的同时也可能会受到外部资源的制约,“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让我们在全球配置资源。比如,我们的研发部门可以设在美国、德国,而技术含量不高的零部件生产可以设在一些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国家。中国经济要通过改革实现腾飞,通过开放迈上新的台阶。
其二,“一带一路”要打造区域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是战略对接的模式,适合于时代发展。我们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陆上、海上,特别是通过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把中国的品牌推向世界,把合作推向深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前头,中国的理念走在前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也进一步升华。
其三,打造新的产业链和新的价值链。世界上多年来形成的价值链、产业链、消费链并不利于中国,比如说产业链,美国高技术产品不卖给中国,所以中国很被动。现在通过“一带一路”,我们逐渐打造了新的产业链。那么,这个产业链是怎么形成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发展都处于中等水平,原来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帮助那些经济处于中低端水平的、刚进入工业化进程的或者还没有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建立工厂,这有经济互补性,也是双方受益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创新了一个模式,就是第三方市场模式,把发达国家“引进来”。2015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在巴黎发表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现在,我国已经与10多个发达国家达成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共识。美国虽然没有和我国签订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但是美国的很多公司都参与到第三方市场合作中。2018年5月,在李克强总理和安倍晋三首相共同见证下,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与日本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共同签署了《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中国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形成了“1+1+1>3”的局面,一方面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在经济上实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和发达国家合作,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互利共赢,而且还能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发展,所以说这是一种新的产业链。
打造新的价值链。在中美贸易中,如果单从数字上看,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很大,但要注意的是,很多出口美国的产品是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或者独资公司制造的,还有的是在中国组装的,而中国在价值链中得到的利润微乎其微,可能也就是1%、2%,但是整个贸易额却全算我们的。所以说,实际上我国的收益很少,因此,我们要打造新的产业链和新的价值链。
现在,仍然有很多高端产品中国制造不了,因此一些人开始选择到国外购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供更好的供给,提升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虽然中国人均消费额仅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但是中国的人口却比美国的四倍还要多,中国的市场很大。中国在不断扩大开放、扩大进口,如果美国失去中国市场,对美国而言是没有好处的。
其四,“一带一路”肩负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新的文明的创造。中华文明是古老的,也是先进的,像“独行快,众行远”“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这种天下观,我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传播出去。“一带一路”是路,也是道,实际上,“道”和“路”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道”,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路”,就是现实中的物理的路。“一带一路”也是中国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传统文化,不断地创新传统文化,最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以及向外传播,在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经济交往中也会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文明,这个文明和国际秩序、地区秩序、中国力量都有关系。讲好中国故事,更多的是讲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成功经验的故事,特别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讲,这是我国强起来的一个基础。中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崛起,文化崛起也很重要。
其五,“一带一路”建设构建的良好大国关系,对世界格局的重塑有重要意义。现在的世界格局比较混乱,美国经常表现出霸权主义倾向,特朗普又把世界搞得更乱了。中国外交有一个总体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大国是关键,因为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很大;周边是首要,周边环境是我们最直接的环境,与我国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密切;发展中国家是基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可以影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国家看到中国的成就,也愿意和中国交流,实际上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在地区性国际组织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中国还运用自己的理念化解了很多危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就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共赢发展;逆,就是把自己边缘化。中国不断开放,对我们是有利的,对世界也是有利的。中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者、推动者、引领者,将来,中国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这也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日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有勤劳智慧的中国老百姓,所以我们再奋斗几十年,将会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主持人:我们也感谢王老师今天来到演播室,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的研究成果,谢谢您。
谢谢。
附原文链接:http://www.71.cn/2018/0809/10126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