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北京日报:学生答辩日,“宝藏老师”走了!周年祭,这个基金为她而设

发布时间: 2019年07月26日 编辑:

学生答辩日,“宝藏老师”走了!周年祭,这个基金为她而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2019-07-26)

 

宋远洋毕业那年,于瑾50岁,他乐观地设想,于老师肯定能活到100岁,如果每年回京两次,还能见她100次。但是,命运,没给他更多机会。

两年后的5月,一条暗含离世的消息闪现,他不敢相信,站在长春火车站疯狂打电话,当噩耗真的传来,他泪眼婆娑地踏上开往天津的高铁,一路辗转抵京,终是没能见上于老师最后一面。他和众人一起,自发守灵,三天三夜。

于瑾是谁?她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也是宋远洋的导师。

 

 

留着标志性蓬松卷发、皮肤白皙的于瑾,生性低调、淡泊名利,被学生称为“宝藏老师”:她是讲课出彩的“女神”,是答疑不倦的“良师”,更是对学生极好的“知心人”。

二十八载春秋,数度耕耘,她为1.8万名学生上课,亲自指导上百名研究生。2018年5月24日,在接连指导多位学生修改毕业论文后,极度疲惫的于瑾在家中午休,此后安然离去,享年52岁。

记者获悉,过去一年多,亲友和学生还自发捐款设立“于瑾教育基金”,目前已筹集资金302万元,将用于奖励师德高尚的一线教师和志存高远的学生,以她名字命名的“于瑾大讲堂”和金融实验班预计年内启动。

教书:打造多门微观金融金课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于瑾的课是一大“招牌”。1991年,硕士毕业后,她来到学校任教,不久开始承担当时最难讲的微观金融系列课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一门《投资学》课程,便是由于瑾开设。为此,她默默恶补大量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知识,终于啃下硬骨头。课堂上,她将深奥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实务紧密相联,并辅以大量的金融数据及前沿案例,新课一时大热,引得学生疯抢。

围绕这门必修课,于瑾又相继开设《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实务》等选修课,这些课程奠定了学校金融学专业微观金融课程体系的初步框架。

后来,学校引进许多年轻教师,从事微观金融教学科研,于瑾都主动送出自己一手积攒的《投资学》备课笔记,又去主攻难度系数更高的《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课程。

于瑾对于课堂极认真。为了备好课,她订阅了大量报刊,并精心挑选案例、数据;还坚持每年更新课件,且讲义全部手写,她也会根据“80后”“90后”学生的兴趣点来切入;讲到复杂难懂的重点,她会看学生的眼睛,确认没有游移的目光,才会继续。

在校园里,于瑾的课还有一道别样风景。傍晚,结束两小时二十分的大课,铃声响起,学生不是冲出教室去吃饭,而是冲上讲台求答疑,当了两年多助教的宋远洋记得,“一般有三拨学生等着,除了课上的本科生,还有老师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也因此,她时常“拖堂”一两个小时,往往半天下来,要连续站三四个小时,晚上七八点还没吃上饭。

杏坛耕耘二十八载,于瑾为1.5万名本科生和3000名研究生讲授课程,自2000年起,直接指导、培养毕业了94名硕士研究生和7名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都已成长为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

治学:紧跟前沿攀越学术高峰

从教这些年,除了教授、博导,于瑾没有其他响亮的头衔,没有什么行政职务,从未参与评奖评优。同事眼中,对于荣誉,她不争不抢,淡泊名利,但在教书、育人两样本职工作上,她样样要强,自我要求极高。

高中同学、湖南省副省长吴桂英记得,于瑾一直“特别有追求”,求学车轴山中学时,她们伴着古塔铃声,畅谈人生理想,那个时候的于瑾就立下志向,“要有家国情怀,要成为社会栋梁”。

1984年,于瑾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金融系。就连与先生谈恋爱时,话题也不离“一定要搞懂我们国家的新兴市场”等问题。二十出头的她,硕士论文就选择了题旨宏大的“货币、财政政策协调与宏观总量均衡”选题;上世纪90年代,她敏锐地意识到金融衍生品在微观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实务领域的巨大影响,率先开展了对互换、期货、期权问题研究,成为国内研究金融衍生品定价领域的第一批学者;本世纪初,她开始转型对微观金融领域的利率期限结构研究和新兴市场资本市场进行探索。

作为多年闺蜜和老同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处长蒋先玲深知这位密友的学术分量,“于老师的学术研究一直紧跟国家需要和我国金融改革形势发展需要,她的家国情怀不是体现在口头上,而是用行动来践行。”

期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认为,于瑾在新兴市场金融领域的研究引人注目,并将其研究成果收录为麻省理工学院教学材料。

严谨的治学精神也体现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学生50个字的问询邮件,她往往回复几百甚至上千字。开学之初,指点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她发来洋洋洒洒三页纸以上的选题说明,列出各种方向,并附上案例。

宋远洋的硕士论文视角有些独特,为了保证更加专业稳妥,于瑾请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财两位教授以及自己在金融圈工作的爱人,一道把关。当论文被质疑专业性,要求做出重大修改时,宋远洋很生气,认为答辩老师并未读懂文章,而于瑾一面安慰他“我们是爱惜人才的人,要求高是希望你能走得更远”,一面又尽可能提供细致翔实的修改建议。

学生贾敏记得,“毕业答辩,一般是学生自己准备论文框架、讲述方式、可能的问题等,于老师准备得比我们还充分。”

育人:爱生如子不计回报

在金融圈,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是,要追求投资收益率最大化。主讲《投资学》出身的于瑾,最大的“投资”用于栽培学生,这种付出,几乎不求回报,她看重的是长远的“育人杠杆”。

小同学”“小朋友”“小可爱”,是她对学生的昵称,课程结束,每每看到她打出“祝小同学们期末考试顺利”的字幕,学生们心头一甜。

我给你推荐一位极好的老师吧”“一定要选于老师当导师”……素未谋面的考生,往往是在口碑推荐之下投入于瑾师门,及至毕业,他们无不感慨:此生,幸得良师!

女超人一般忙碌的于老师,怎么可以像妈妈一样记住那么多细节:第一次会面时的穿着、每个人的故乡、昵称和爱好……她在微信朋友圈潜水不说话,但心细如发地关注大家的动态:提醒爱好篮球的男孩子别耽误学业,隔着屏幕叮嘱远渡重洋求学的学生身体,交待外出游玩的学生别太晚爬山……

她对学生非常包容,总是能恰如其分地发现并赞美每个人的闪光点,当学生面临人生抉择,她又化身最懂他们的“知心姐姐”。

1997级本科生夏威,因课程与于瑾结缘,从此成为她每堂课后的“小尾巴”。2001年,面临国家机关就职,还是出国留学的两难选择,夏威踌躇不定。于瑾得知他留学有经济困难后,大胆地提出用“人品信用众筹”的模式来筹集学费,并愿意率先支持1万元人民币。

后来,因为家族资助,于瑾的方案没能实施,但老师的叮嘱,夏威一直铭记:能为自己的项目融资才是真正学金融的人。海外留学数载,当年的大男孩终成金融博士,在海外三家知名基金做过核心风控和投资岗位,如今已回国创业。

这样的故事,还有一长串:

硕士生何亮宇,本科毕业时想去甘肃农村支教,又担心前途。于瑾知道后,慷慨许诺:“等你支教回来,只要你愿意,我当你导师。”一年后,他如愿拜入于瑾门下。如今,他已是一家大型基金的负责人。

硕士生范蔚然毕业后在建设银行工作,曾放弃年薪百万的出境发展机会,报名远赴陕西安康当驻村“第一书记”。有人说他傻,于瑾不仅支持,还悄然地联系朋友支持村里的扶贫项目。

同事江萍抱怨生娃后无法在家办公,她立马提议腾出自己的教授办公室,第二天就收拾好走了,从此,在会议室、教师休息室、教室等地“打游击”办公,约见学生。

传承:筹集基金奖励优秀师生

熟悉于瑾的人都知道,因为责任心太重,她常年超负荷工作。离世前两个月,她刚刚忙完考研复试,就马上投入到紧张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中。离世前,她负责指导14名硕士生、4名博士生的学业,去世前晚,她还在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忙至深夜,大约只睡了两个小时。

时光回溯至2018年5月24日,于瑾在学校指导博士生论文答辩至11时30分,中午极度疲惫的她回到家中,继续通过微信、电话等指导6名本科生修改论文,12时57分,发出最后一条修改意见后,她午休小憩,再没醒来!

于瑾去世后,这些点滴往事,被学生朋友反复回忆,他们自发建立“于无声润物瑾芳华筑才”的微信公众号,百余篇纪念文章,是大家的无尽思念。

她离开后,先生王文灵数日白头,每次经过校园都会泪流满面,忍不住失声痛哭,他说,“于老师的品格已融进我的生命,她将引领我珍惜当下,为国家、为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把她的那份大爱传下去!”

对你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你的样子,把你的爱传递下去,这样你就仿佛从来没有远离!”亲友和学生深知,于瑾最大的愿望是培养更多优秀金融人才,他们自发捐款,设立“于瑾教育基金”,目前已筹集资金302万元,未来将用于奖励师德高尚、深受学生爱戴的一线教师,以及志存高远、刻苦学习的学生,计划在今年开展教师奖励及学生资助工作。

于瑾去世后,学校追授她为“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党委书记蒋庆哲透露,学校下学期还将启动于瑾大讲堂和金融实验班的计划。大讲堂是要把优秀专家学者和业界领军人物请上讲台,让他们为学生授课,首讲将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担纲。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金融实验班将致力于面向未来二三十年培养金融领军人才,为他们配备优秀的团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让他们既通晓西方,又了解国情,成为有扎实学识、正确价值观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还将开展“于瑾先进事迹”师生巡回宣讲,并从下月起将其先进事迹纳入新教工入职培训。

于瑾生平

于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1年开始在贸大任教。她立德树人、诲人不倦,28年来先后为近1.8万名学生授课;她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科研,首创开设《投资学》《证券投资基金》等全新课程,为推进学校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学生爱戴和领导同事好评。

2018年5月24日,于瑾在单位指导博士生论文后回到家中去世,享年52岁。

师生追忆

于老师扎实的学术功底使其对课堂教学要求极高。用现在的话说,她不愿意让自己的课成为“水课”,总是在课后精心做好备课准备。经常有学生在我面前“吐槽”“于老师的课太难了”,被我好生教训了学生一顿!于老师的理由是“不能让学生失望”!她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从不懈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处长蒋先玲

她,冰清玉洁,素颜朝天,波波头是她对美而独特的追求。她,柔声细语,甜美可爱,邻家大姐是许多师生对她雅而可亲的称谓。她,潜心科研,创新教学,批改作业是她乐此不疲的常态。批改着批改着,她转身走了,永远走了,远的让人找不到她的身影。有位“锲而不舍”班的热心人从远方来电向她问好。她去哪儿了?我说:她去了好老师去的地方。

那个地方,没有签名册却远胜签名册,不是天堂却远胜天堂,因为那正是我们心膛所在的地方。她,和所有的好老师,都在那个地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基处党总支书记李福德

她就像人间四月天,又美丽又温暖。记忆里从来没有听过于瑾抱怨什么、说过任何人的不是,相反她总是能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闪光之处,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她能够抛开面子、四处奔波,利用自己的资源邀请业界的权威人士来为学生上课做讲座。她常常说:“只要是为了学生好, 豁出去了”, 但她在自己的事情上却从来没有麻烦过别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吴青

在我们心里,您从未离开,您已经化作无垠夜空中最美的那颗星辰,用您那特有的温暖而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我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生宋远洋

初识旧楼里,同行十数载,

恩师教循循,只恨太匆匆。

惠园有余香,居处春常在,

同门自结好,携手伴王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生夏威

 


附报道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0082130137347652&wfr=spider&for=pc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