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国日报网:(熊光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重要理论意义

发布时间: 2019年10月29日 编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重要理论意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10-28)

作者 熊光清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中国面临的迫切的时代任务,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于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这是党首次明确地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将治理理论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有助于推动治理实践的发展,因而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是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变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表明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新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宽广胸怀和高超智慧。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他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在这里,十九大报告不仅明确地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且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此外,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时,肯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同时,报告还规划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时间表。亦即:到2035年,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在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些主张都表明,党已经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的政策议程。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通过的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也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的重要成果。这里不仅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改革”联系起来,而且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这表明我们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充分的理论自信,从而将其规范化和制度化,使之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原则。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变革。这一总目标的提出,可以推动党和政府更新治理理念,通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各项制度,实现各自领域治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法治化,从而推动治理实践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并取得更优更好的治理成效。

第二,这是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认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伊始就把探索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国家富强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一直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解不断丰富和完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社会观念、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会受到冲击,社会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会增加,政治不稳定的因素也会增加,从而必须防范社会失秩和政治动荡。当前,中国正处于高速现代化过程中,这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稍一不慎,就可能出现社会失控局面。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对于中国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关键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并不断探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这一重大问题,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对这一问题的重大探索和重要布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必然要求。通过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对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有利于克服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观念方面和体制方面的障碍,有助于协同推动各领域的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这表明,中国在改革过程中涉及的各个领域,实际上也包含了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各个领域,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系统工程,这样,各个领域的改革必须始终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注重推进改革过程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第三,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方面,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掌握国家工具,需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职能。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国家的社会职能,这是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

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传统国家观念的重大突破,突出强调了国家治理的社会职能,表明党对国家职能有了新的认识。国家的社会职能主要就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即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其中包括:维护社会治安,兴办公共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调节社会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提供公共服务,等等。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弱化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只是由于时代的变化,中国的形势也在发生变化,社会问题和社会建设成为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需要国家在强化各方面职能和发挥自身作用的过程中,强化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也就是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自治的良性互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

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意味着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的变化。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非常复杂,各种挑战非常严峻,在这种局面下,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力量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站在全局高度把握中国发展的基本方向、制定好发展战略、统筹好各方力量、协调好各方利益,从而能够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而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它更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所以,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党的领导作用与政府的负责作用必须很好发挥,才能起到治理的效果。同时,社会力量正在壮大,社会组织与国家可以进行良性互动,能够发挥在治理过程中的影响力;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和公民意识的提升,其参与治理的热情也在提高,其在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附: 原文链接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1910/28/WS5db6a505a31099ab995e8490.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