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新华社、中国政府网:(毛捷) 一季度专项债发行超万亿元,如何发力?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17日 编辑:

一季度专项债发行超万亿元,如何发力?

(来源: 新华社、中国政府网 2020-04-03)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题:一季度专项债发行超万亿元,如何发力?

1.08万亿元——这是一季度我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规模。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发力点,今年以来,专项债提速扩容、优化投向,资金加速落地到一个个重大项目中,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扩容提速:一季度专项债规模超万亿元

财政部发布的一组最新数据彰显今年专项债发行力度:

更大规模——在已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29万亿元的基础上,决定再提前下达一批专项债额度,今年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券规模将超去年。

更快发行——截至3月底,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3%,预计约提前2.5个月完成既定发行任务。

更快使用——截至3月底,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使用在项目上的有8255亿元,占发行额的77%。

“专项债发行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进一步提前,有利于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及早发挥作用对冲疫情影响。”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

从发行情况看,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平均发行期限14.5年,其中10年期及以上长期债券占比86%,与往年相比期限更加合理、与项目实际期限更加匹配。

“专项债发行超万亿元,是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重要体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毛捷说,即将下达的新一批专项债规模预计在8000亿元至1.1万亿元之间,将进一步促投资、稳预期、增信心。

有力有效: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弹药”

2月下旬,我国首只天然气储气调峰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青海省储气调峰专项债券(一期)顺利发行,规模达5.3亿元,将用于青海省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三地的天然气储气调峰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专项债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见效快、可尽早开工的项目,确保形成有效投资。

“今年各地发行的新增专项债券,全部用于交通、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许宏才说,截至3月底,各地用于符合条件重大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券规模约1300亿元,积极带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

院区迁建与改扩建、医养中心建设、服务能力提升……在安徽省,阜阳肿瘤医院等37个医院建设项目迎来了专项债资金的有力支持。

“安徽省已发行两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安徽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批专项债均涉及了医院建设类项目,并在债券额度分配和资金拨付上给予了倾斜。

毛捷表示,今年专项债资金投向更加“创新”,土地收储和房地产相关项目中已不见专项债“身影”,而医疗养老、生态环保、园区开发、教育等领域则增加了专项债的支持,“这不仅将促进稳投资、扩内需,还有助于补短板、惠民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向优化:可期带动更多有效投资

在一季度已发行万亿元的基础上,专项债即将“再扩容”。新一批专项债将用于何处?又将发挥什么作用?

“这一安排是综合2020年预算安排、地方实际项目建设需要和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等因素确定的。”许宏才表示,专项债资金投向将进一步优化,体现疫情防控需要和投资领域需求变化:

——继续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七大领域项目建设;

——结合疫情防控和投资需求变化等适当优化投向,将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单独列出、重点支持;

——增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域,允许地方投向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城市供热供气等市政设施项目;

——加快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流、物联网等“新基建”。

许宏才介绍,下一步,还将适当提高用于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的比例,进一步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财政部已会同相关部门指导督促地方提早准备,新一批专项债预计可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在更好发挥专项债券作用的同时,加强监管、防范风险至关重要。毛捷认为,在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收支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因此要谨慎挑选项目,做好项目支出和收益测算,切不可“一哄而上”。

对此,许宏才表示,各地各部门在选择和审核专项债项目时,要确保债券项目合格合规,符合专项债券管理条件,具备融资收益平衡方案;要按照专项债券穿透式监管要求,全程跟踪了解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落实。

附原文链接:

http://www.gov.cn/xinwen/2020-04/03/content_5498834.htm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