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北京高等教育:(张小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多重影响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20日 编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多重影响

张小锋

(来源:北京高等教育 2020-04-20)

疫情防控加速了中国高等教育方式的深刻变革

疫情防控拓展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容题材

疫情防控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科研评价机制的完善

疫情防控助推了大学治理方式和效能的提升

疫情防控引起了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和价值判断的变化

张小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 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阻击战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场硬仗,也是考验中国能否战胜重大疫情风险挑战、保卫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一次大考。放眼世界,不同国家对待新冠肺炎疫情的做法和态度,高下立判,效果迥异。可以说,这场疫情检验了中国人民齐心战“疫”的勇气和信心,映照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本色,印证了中国始终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担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同时,这场疫情也是一块绝佳的试金石、一台超能的助推器,它试出了中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效率,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和革新。从某种程度上看,疫情防控对中国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内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强烈。

疫情防控加速了中国高等教育方式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均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和支持、各高校的积极参与下,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精品慕课,并向全国免费开放。然而,慕课“重建不重用”的问题却十分突出。大批精品课程建成后,仅仅成了大学自我炫耀和标榜的噱头,很少有人愿意用慕课来代替课堂教学,甚至包括慕课的创建者。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心打造的慕课课程“看上去很美”,却“养在深闺人未识”,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停课不停学”的现实迫切需要网络在线教学来“救场”,于是慕课和翻转课堂“咸鱼翻身”,派上了用场。从各高校战“疫”的现状看,慕课、临时录制、在线直播,甚至微信群聊齐上阵,确保了正常网络在线教学的如期开课。“迫不得已”的教师们,在恶补和苦练各种网络在线教学技术过程中,大大促进了慕课教学的应用,提升了教师们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同度。尽管在此过程中,不少教师因网络卡顿、缺乏课堂现场教学时的有效互动等问题而吐槽不少、抱怨不断,但不可否认,教师们对慕课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有了新的提升,对过去的“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有了“切肤之痛”,这对今后的教学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目前中国大学的慕课建设进展与社会巨大的教学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大学网络技术手段和“信息公路”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实践提醒我们仍要花大力气加强慕课建设,着力提升网络在线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对精品慕课的推广和运用,同时要警惕慕课和各类网络在线教学中的意识形态风险①,确保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各类网络在线教学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曾几何时,慕课的出现将引起大量教师下岗的论调不绝于耳,然而疫情期间各地网络在线教学实践,却使人们深深地意识到,慕课永远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大量精品慕课的出现,绝不会导致大批同质同类教师的下岗、失业,只会激励教师们爱岗敬业、“炼”课“炼”学,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疫情防控拓展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容题材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新冠疫情的传染性之强,令人闻之色变。然而,面对生死考验,一批批白衣天使逆向而行、一批批军队卫士迎难而上、一批批党员干部临危受命、一批批志愿者和普通民众主动担责,以实际行动绘就了当代战“疫”的群英图谱,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不已。高等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大爱精神和技术高超的德才兼备者,疫情防控中的中国表现与作为,中国人的刚毅坚卓和集体主义精神,都是最为鲜活的教育案例和素材。许多高校已经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鲜活的思政课搬进了大学课堂,而且效果极佳。

    2003年的非典、2019年的新冠肺炎,其祸端似乎有相同之处,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不管科技如何昌明、经济如何富裕,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绝不能一味地沉湎于岁月静好,要时刻警惕疾疫的发生。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加大医疗卫生知识的教学内容,培育当代大学生面对疫病的应变能力;加大中国疾疫历史知识的教学,培育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例如:一些大学教授率先面向社会开设了“历史视角看瘟疫”等课程;一些专家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向学生宣传相关科普知识,以史为鉴。

    “无网络,不生活”。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熟悉、依赖的生活工具。然而,网络文明素养并未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快速提升,特别是在疫情突发时期,网络不文明行为频发,“网络喷子”不断,网络谣言四起,这凸显出当前网民的网络文明素养亟待提升。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已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必修课。总之,各高校一定要把中国战“疫”、高校战“疫”的生动实践,当成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课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同时在大学生中增设医疗卫生知识、瘟疫病史和网络素养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疫情防控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科研评价机制的完善

     长期以来,人才评价机制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难题,而科研评价机制居于枢机和钤键之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指挥棒”和“风向标”。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高校仍在不断强化“五唯”倾向,导致学术风气浮躁,大学良性发展的生态失衡、流弊甚巨,极不利于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正是针对这种弊端的审慎洞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五唯”和“顽瘴痼疾”之论,足以显示这一问题的积弊之久、解决之难、危害之深,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破解这一难题的决心之大。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文件,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如教育部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各高校也积极行动,把“破五唯”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议题,深入学习,反复研究,打磨文件。但时至今日,各高校仍是“千夫诺诺”,终无“一士谔谔”,始终处于“议而不决”的状态。怎么破?从哪里开始?是雷厉风行,还是从长计议?时间表、路线图、突破点都在哪里?这一切都需要有清晰而稳妥的谋划。“破五唯”既需要政策的执行者具有自我革命、自我牺牲的勇气和魄力,也需要有“变法流血”“当从吾辈始”的境界和情怀。

     疫情防控最为危险的时刻,仍有高校为谁先发论文而争辩,有的人甚至把科研论文的国际发表视为圭臬和光环,引来一片哗然。在此背景之下,科技部发文倡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同时启动新冠疫情防控重大应急项目,教育部联合科技部出台《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引导科研工作者朝着“破五唯”这一目标前进。就医学科研人员而言,不管论文有多少,不管论文发在哪里,能治病、能抗疫、能解决中国问题,才是真科研、才是真人才;其他领域的科研评价,同样如此。鉴于此,国家要加大督查力度,尽快让“破五唯”的精神落实到各高校的具体实践中,绝不能作壁上观、“雨过地皮湿”。

疫情防控助推了大学治理方式和效能的提升

     为了适应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各高校创新形式,产生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战“疫”形式,如召开视频会议。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因人员聚集而带来的相互传染的风险,也解决了大学的实际问题。这种视频会议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大学治理效能,节约了办学成本。例如:以前召开首都高校会议,各高校均须派人从四面八方赶往会议召开地,往返车费和时间成本都不低,而视频会议则省时省力;大学内部的会议,同样如此。再如:高校在日常进出校园人流管理上,很难精准到位。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为了有效管控校园,频出高招、巧招,有的开发了每日打卡制度,有的推出了微信二维码验证系统,还有部门开发了本单位职工门禁自动识别系统,这些探索为精准管理提供了新案例。

     另外,有的高校创新了校园招聘形式,开办了毕业生网上招聘会;还有的高校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报销,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很多高校实行了食堂分餐、错峰用餐制度。应对疫情也凸显了教育医疗设施和物资储备的重要性。很多高校以前忽视了校医院建设和医疗设施投入,而今已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设步伐。各高校一定认真总结,将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完善、传承,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   

疫情防控引起了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和价值判断的变化

    在大灾大难面前,医学人才、医疗行业人才显得弥足珍贵。疫情的凶险程度使人们意识到,科技人员、医务人员、军队和公安干警远比那些“荧屏明星”“网红”“主播”更为可爱,他们才是“国家卫士”“民族脊梁”。诚如李兰娟院士的一席话刷爆网络,“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给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军事人员,适当管控娱乐圈某些明星动辄千万的片酬。”虽然这句话要放到一定的语境之下理解,但确实戳中了中国当下社会风尚的痛点。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调研指导北京疫情防控,强调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强调科学技术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意义,极大地鼓舞了科技人才。战“疫”形势的需要、国家的召唤、世人的尊敬,会激励热血青年投身于科技攻关,这也促使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反思,该怎样培养国家最需要的科技、医疗人才,高校招生指标天平是否也要迅速调整,进一步向科技、医务等领域倾斜。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各领域都要进一步关爱关心科技人才、医学人才、公安干警,提高其待遇和社会地位,引导学子更多地投入这些行业。

注释

①关于慕课教学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隐患,张小锋、王湘宁曾在《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21期《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慕课建设》一文中做过探讨,可参看。事实上,采用直播、微信群或具有互动、直播功能的教学平台等开展网络在线教学的意识形态风险更值得关注。

附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P75pr4p-OAB4HK23yyRVrg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