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国报道杂志社》:(桑百川)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关系如何更长久?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19日 编辑:

桑百川: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关系如何更长久?

(来源:《中国报道杂志社》2020-08-12)

8月7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贸易谈判委员会会议通过视频方式举行,包括中国与东盟在内的各方重申在2020年如期签署协定的共识,并按照2020年6月23日RCEP部长级会议的指示,努力解决遗留问题。

在此之前——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贸易萎靡之际,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已呈上扬态势,“成绩”亮眼。

7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7%。东盟逆势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也延续了一季度的结果——中国对东盟进出口9913.4亿元,同比增长6.1%,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1%;对欧盟进出口则为8759.3亿元,下降10.4%。

增长的不仅是贸易。从投资数据上看,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62.3亿美元,同比增长53.1%,占比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总额中超七成,同比增速也为总额同比增速的近3倍;同期,东盟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5.9%( 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这更加体现了我们跟东盟之间经贸合作的潜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对《中国记者》表示,不仅对中国和东盟双方来说是利好,对世界经贸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中国始终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始终保持密切合作,在携手抗疫的同时,推动经贸往来,取得了“双丰收”,双边关系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东盟从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跃升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仅用了一年时间,也得益于其自身的快速发展及巨大潜力。

在1967年成立之初,东盟国家GDP总和为200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为3.3%,但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东盟十国GDP总和已达2.9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其中,以越南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尤为突出——凭借人口及劳动力优势,承接多国中端制造业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2019年, 越南以7.02%的GDP增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与东盟在贸易上的合作已久,迄今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东盟最大商品出口国、连续10年成为东盟最大商品进口国,2019年,东盟超越美国,首次成为中国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

此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许利平看来是“预料之外”,主要原因是疫情。他表示,与欧盟相比,东盟的经济体量还有一段差距;与此同时,疫情让过细、过长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备受打击,对于距离中国相对遥远的欧洲来说,遭受的冲击显然比东盟更大,因此在中国与东盟原本就具备贸易存量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个结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则认为,这个结果在“情理之中”,“去年东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43万亿元人民币,跟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4.86万亿元人民币)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同时中国对东盟的进口贸易额增速也要快于对欧盟的增速。”他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产业贸易合作关系非常顺畅。

顺畅首先表现在制度安排上——东盟除在内部建成东盟自贸区外,还于2010年与中国全面建成自贸区,于2019年实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升级版”全面生效,使得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大大提高;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五国于2019年11月共同完成RCEP文本谈判,贸易和投资关系会更加紧密,因此许多企业都预期,在自贸区政策制度下,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投资会获得更高的收益。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桑百川表示,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东盟各国工业化水平虽然比中国低,但是也在快速发展,所以双方在产业上的合作机会还很多,可贸易的产品也就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

势头长期稳定

 “疫情若是进入常态化,我觉得还能保持一段时间;如果恢复正常,东盟想要持续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还需要一定时间再培育。”许利平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和东盟之间仍有挖掘的空间,“一个是如何把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进一步落实;另一个就是进一步拓展、释放双方的合作空间,当然,这有赖于东盟本身市场规模的扩大、能力的提升,更有赖于双方双向的合作。”

桑百川要更乐观一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和东盟都会保持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关系,而且会进一步巩固。

桑百川解释,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双方不论是在政策的沟通、基础设施的联通、经贸制度的对接,还是在资金的融通、文化的交流方面都非常顺畅,所以贸易关系也会比较稳固,同时快速发展。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与东盟在产业结构和贸易产品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中国许多低端制造业在向东盟转移,且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对东盟的农产品等进口产品也有强烈的需求;反过来,东盟在工业化进程中,市场规模也在同步扩大,对中国进口商品的需求也会保持旺盛势头。”桑百川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疫情期间,中国和东盟的经贸投资合作已经显示出了更为紧密的态势,基于以上原因,即便疫情结束,双方也会保持更加紧密的合作,贸易关系也会取得长足发展。

“东盟国家供应链与中国紧密结合,双方产业链、价值链相互融合的过程是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过程。中国全面复工复产,对东盟经济复苏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表示。

互惠互利,多方共赢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投资日益密切,对双方来讲无疑是互惠互利的。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许利平认为,中国可以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推动区域合作,有利于一体化进程;东盟是近邻,也是周边外交的重要对象,如果在经贸领域合作或者能够维持良好关系,未来中国在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也能够有序推进,使得中国—东盟地区成为全球最具有活力的地方。桑百川认为,一方面,中国从东盟进口的铁矿石、天然气还有农产品等,可以满足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疫情与贸易摩擦之下,中国外部供应链已然受到挑战,所以加强和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也是进一步分散风险、推进市场多元化的重要选项。

从东盟的角度看,桑百川表示,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深化,可以进一步促进东盟的工业化水平,也有利于提升东盟各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因此这是难以逆转的关系。

“促进中国和东盟的投资贸易,应该说不仅对中国有利,对区域有利,对世界经济也是有利的。”许利平补充道,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关系,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东移趋势,传统的消费市场在欧洲和美洲,未来,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很有可能东移为中国—东盟区域——是消费市场,同时也是生产市场,有助于重新谋划分地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10+1)合作、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等机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地区合作取得长足进展。疫情发生后,地区国家举办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贸部长特别视频会议等,共同强化合作意识、提振合作信心、明确合作方向,充分展现了中国与地区各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坚定决心和深情厚谊。

弥合风险,拓宽合作

从今年上半年数据来看,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总额为1.15万亿元人民币,进口总额为0.94万亿元人民币,顺差为0.21万亿元人民币,在15个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中为第四大顺差,在东盟国家内部,除马来西亚外全部为顺差。对此,桑百川表示,中国与东盟最好能继续保持贸易平衡,如果中国顺差太大,贸易摩擦可能会增多。

桑百川认为,合作过程中需要规避的最主要的风险,就是地缘政治的不稳定。一些势力对东盟的渗透,可能会影响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动摇双方的稳定性,所以特别要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政治互信,“中国在地缘政治上没有诉求、没有野心,我们希望和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实现互利共赢。”

挑战总与机遇并存,中国同东盟之间的合作也是如此。桑百川认为,双方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建设有待加强,要通过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和贸易,使得中国和东盟在产业分工中形成良性循环。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中国正在谋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东盟国家对中国产业的承接及大量的能源、矿产资源等产品向中国出口,也使得中国对东盟投资快速增加,这意味着二者在工业化进程中是保持一致的。”桑百川分析,中国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对于东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会日益增强,所以在未来,双方可以在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及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地加强合作,这是非常有潜力的。

“目前东盟也在优化总体投资环境,很多企业把研发中心、管理中心放在中国大陆,把生产基地重心向东盟转移,这是未来应该推进的方向。”桑百川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据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上半年与东盟进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电子制造产业联系紧密,带动相关产品进出口大幅增长,如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的集成电路贸易,拉动双方总贸易增长3.2个百分点 。

除电子制造业和传统农业外,许利平认为,未来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空间也非常大,“疫情暴发让传统贸易模式受到挑战,跨境电商还有云会议等数字经济相关的产业可能会是非常好的增长点,双方也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此外,如果疫情结束,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也会较大推动双方经济发展。“旅游业虽然附加值不一定那么高,但会带动各个要素产业发展。”许利平表示,总之,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合作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附原文链接:

https://page.om.qq.com/page/Oy9PsfF_WvpPyrhOAzxd557g0?ADTAG=tgi.wx.share.message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