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新华社:(屠新泉)解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升级和创新

发布时间: 2021年01月04日 编辑: wxn

   (来源:新华社权威访谈,2021年1月1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以及战略举措,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就《建议》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等问题进行解读。

l  建设供需两个体系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要建立安全可靠的供应链体系,因为现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实包括一些国家对我们采取的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及出口限制的措施,导致我们在一些产品上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那么对我们来说,这是对我们经济安全的一个重大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要建设一个稳定的需求体系,这个需求体系也是基于现在这种国际环境的变化。那么一些逆全球化的措施,包括新冠疫情带来的这种国际市场的变化,导致外部需求的稳定性出现了很大的这个变化。那么相应的,我们国家也随着经济发展的积累,我们内部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去打通内部循环,使得国内内需的潜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应对外需的不稳定性。所以共计两个方面,我们来共同发力,建立一个更加畅通的循环。所以无论从生产的角度,还是从消费的角度,我们实际上都是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同时下手,并不是说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循环就不重要。

● 提高人民收入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前提

      实际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公平的社会和收入分配是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那么现在很多国家面临这个非常重大的困难就是由于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国内经济发展后续动力的不足,也导致了一些社会分歧,社会冲突的发生。那么对中国来说,对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我们一定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当我们从实现内循环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其实它的前提还是要提高人民收入。所以在这次五中全会提到扩大中等收入,人民的收入以及规模,是我们未来努力的非常重要的方向。因为只有这个阶层的规模不断扩大,才能够培育出足够的消费能力和内需市场,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内的大循环。

● 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一个关系、提高一种能力

       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仍然是更好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在我们的公告里面也提到了,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所以说政府和市场边界的调整仍然是我们未来改变改革的一个重点。另一方面,改革的重点在于政府自身的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这个是在十九大的时候明确提出的。

● 积极稳妥推进扩大开放

       我们要坚持开放,一方面是要继续扩大对整个世界的开放。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贸易和投资上,我们要进一步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尤其是在一些全球经济治理的体制上,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支持WTO必要的改革。另外一方面,我们在对外开放上要兼顾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开放当然是我们发展非常重要的引擎。但是因为现在国际形势的变化,安全确实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尤其是考虑到现在这种风险或者说不确定性比较高的逆全球化的状态,从具体策略上来看,一方面,我们可能要更加重视一带一路的开放。但同时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强调对风险的防范,对不确定性的控制。所以未来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要更加强调规则制度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确定性,可持续性。

● 跳出“三农”看“三农”

      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跳出三农问题。因为农业有自己的一些发展规律,它本身存在发展的一些瓶颈或者说天花板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或者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一定的瓶颈。但是,没有农业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没有一个稳定的粮食农产品的保障是会产生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看,更多的还是要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角度切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所以我们这次五中全会报告里面反复提到了这个概念,就是要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体系,要实这个过程,还是要依赖于改革,包括我们的土地制度,包括我们的户口制度,都需要做一定的调整,来实现城乡之间资源更加畅通的流动。


    附原文链接: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663741?channel=weixin。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