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论坛“新时代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变革之道”
2021年11月2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论坛“新时代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变革之道”,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通识教育的新变革与新趋势”、“新时代通识教育中教学理念的变化与革新”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全国多所高校的100多位教师参加了会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夏文斌校长代表主办方致辞。夏校长指出,近年来,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高度重视通识教育,不断完善通识教育体系,为财经类高校加强通识教育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启迪和改革范例。第一,坚持以新文科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通识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通识教育持续进行探索,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第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构建与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通识教育体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即:“四史”教育与国家治理、文化传承与经典选读、世界文明与全球视野、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四史”教育列入核心通识课程,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亮点,充分体现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第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发展潜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重视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与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着力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建设,增强了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刘霄处长致辞指出,推动通识教育发展是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路径,本届通识教育论坛是对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将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会议第一单元的研讨主题是“新时代通识教育的新变革与新趋势”,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教务处处长庄芮主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基于对北京大学教学改革与全球趋势的观察与思考,认为通识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体现在国际化、双语教学、文理兼攻等几方面。最近几十年间,通识教育模式由美国向荷兰、新加坡、日本等众多欧亚国家扩展,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通识教育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升,未来通识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全球视野、文明对话、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等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熊光清认为,通识教育质量的好坏,事关人才培养质量,正在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教育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已经出现由重视专业教育向重视通识教育的重要转向。当前,中国进入小康社会,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不仅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且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影响,特别是,人的价值追求由此将发生重大转变,追求成为更全面的人,成为更有修养、更有理想、更有信念、更有情怀的人,不仅具备了更充分的社会条件,而且成为社会对人的更高要求。同时,现代社会复杂性不断增强,职业导向的技能性人才已经不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专业或学科边界的固化与封闭很容易导致专业或学科发展的“孤立主义”,以及专业或学科壁垒的强化与对立,不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提升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知识量激增,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手段极大增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没有太高价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才是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加强通识教育成为高校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李桂君指出,通识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有不同的内涵。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历程都体现出这样的规律。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经过了1945年、1978年、2007年和2016年四个改革的过程;中国通识教育理念经历了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时期的四个阶段。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高等教育也已经处于普及化阶段,高校通识教育从而面临新的挑战,具有新的历史责任,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尚未形成确定的模式。各个高校必然会根据自身特点尝试推进通识教育改革,逐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科与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关增建重点阐释了通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近年来,通识教育在中国引起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不同的学校在开展通识教育时采用了不同的做法,有采用书院制的,低年级学生打破专业界限,集中于不同的书院培养,到中高年级再回到各学院接受专业教育;也有则采用核心课程方式的,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几个模块,规定学生在各模块选修指定的学分;还有重点加强文史教育,按照博雅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更有借鉴特区观念,淡化专业意识,创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因材施教,最后分流培养的精英教育模式的冠名书院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多元化不仅在中国存在,世界上也是如此。这种趋势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是件好事,先行者的多元化发展,既有助于其自我总结经验,不断进取,更能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促进通识教育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要从通识教育的本质出发,通过对通识教育目标的辨析,审视现行做法是否有违发展通识教育的初心,明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其他类型教育的大致边界,按照通识教育目标的要求,搞好顶层设计,兼顾理想和可行两个方面,切实做好通识教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小锋指出,通识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重要路径。近年来,众多高校纷纷采取大类招生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识教育理念的体现。通识教育得以行稳致远,关键在于以下四点。其一,各方共识是前提。通识教育的定位是发展通识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识教育行稳致远有赖于各高校领导层、各学科教师、各类型学生及家长之间形成共识。实现各方共识,需要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及运行规律加强研究。其二,顶层设计是根本。伴随通识教育而来的是一场深刻变革,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确定把握根本发展方向。其三,师资培育与教材编写是保障。通识教育的长足发展需要相应的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配套。其四,通识教育要获得社会认可。通识教育行稳致远需要深植社会土壤,需要社会关注和支持。
会议第二单元的研讨主题是“新时代通识教育中教学理念的变化与革新”,由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李桂君主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梅赐琪介绍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的教学模式。清华大学从2018年开设“写作与沟通”通识必修课。2020-2021学年,全校共开设233个2学分写作与沟通小班课堂,选课人数达到3400人,高质量地完成了大一新生全覆盖目标。清华大学开设这门必修课,首要的目标是要在价值塑造层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新通识理念、管理者对于加强通识教育的普遍共识、学校对于通识教育“真金白银”的投入是该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授王明辉认为,通识教育应遵循识先通后的理念。在通和识之间,通识教育应该首先倾向于“识”,其次才是“通”。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体系固然重要,通识教育当下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要致力于对学生的生命状态产生积极影响,知识讲授反在其次。通识课教师的授课思路可做技术性调整,回到人本身。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意义、发现生活乐趣、把握人的尊严、创造人的价值。知识是工具,人是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生活。通识教育应该润物无声,体现一种柔软但却能触及灵魂的长久的力量。从教师到学生,都应该努力使自己挣脱功利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越性的生活。应该建设师生互相浸润的对话性课堂。
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经济史学系主任燕红忠介绍了上海财经大学“全球经济史中的中国发展:经典导读”通识课程的教学特点,包括采用比较和全球化视角,淡化经济学技术、关注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互动、鼓励阅读和个性化思考、加强通识思维和课程思政的结合。通识课程需要凸显前沿性、纵深性和学科交叉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童晋围绕“四史”教育进核心通识课程,谈到了三点认识:第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四史”教育纳入核心通识课程,这在全国各高校都是走在前列的。第二,对“四史”教育进核心通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要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对“四史”的了解进一步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自信”。第三,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要不断深化对“四史”的学习,讲好“四史”故事。思政课教师对“四史”应做到领会要深、感情要真、讲解要透、运用要活;要有大历史观,注重纵横比较、深入解读,充分运用“古今中外”“点面结合”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解读;要会讲故事,“四史”教育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熊李力教授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强调通识教育对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除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养成外,大学通识教育另一重要使命是跨学科观察与分析的深度思考能力培养,这就需要超越对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知识的跨学科跨专业科普式传播。鉴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领域天然具有的高度相通性,通识教育给予学生的不应是碎片化的知识积累,而应是众多知识点彼此高度关联高度整合的知识网络与知识体系。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通识教育应注重凸显各学科内部与各学科之间知识体系与分析框架之间的关联性与相通性,并赋予学生敏锐准确把握这种关联性与相通性的能力,赋予学生整合碎片化知识点的能力。借助于通识教育,学生得以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置于跨专业跨学科高度关联高度整合的观察与分析框架中。
在会议总结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夏文斌校长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谢意。夏校长指出,作为一场高水平的思想交流与观点碰撞,本届论坛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起的第二次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应凸显“深”“实”“广”“新”四大导向。其一,通识教育应凸显深度,在立德树人、夯实学生价值基础上要深,在推进知识点的整合度上要深;其二,通识教育应走得更实,根据学生知识结构优化、思考与实践能力强化的需要不断改进通识教育,提升学生在通识教育中的获得感;其三,通识教育发展的视野要广,注重学科交叉,跨学科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其四,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要不断更新,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