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领导科学报》:(郝旭光)论积累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 2022年02月08日 编辑: 朱向峰

论积累的重要性

郝旭光

(来源:《领导科学报》2022-2-7)

鹧鸪天·见证贸大70年大庆图案感怀

七秩蓝图十日修,花团锦簇阁兼楼。

惠园胜景迎朝旭,雅韵诗行赋九州。

云雾净,雨丝悠。书山博学栋梁谋。

纵磨铁砚施功迹,极目征帆宏略畴。

2021年8月23日晨7点半,我到学校办事,偶然发现诚信楼前广场南面的校名墙上,立起了一个大大的铁架子,从大致轮廓上初步判断,是个“70”的形状。联想到2021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这个70应该与此有关。因为其独特的位置,铁架子上最后应该形成一个70周年的标志物,估计准备把花盆放在铁架子上,也就是说,这个标志物极有可能用花盆来装饰。现在刚刚安装了一个铁架子,这将是整个过程的起点。当时本能的反应是,机会难得,先记下来再说,我随手用手机拍下了这个“70”的雏形,能见证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肯定很有意义。果然不出所料,随后连着几天,花工在铁架子上摆放花盆。慢慢的,“70”的轮廓越来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天坚持到学校观察、拍摄“70”“大花篮”的变化。到8月30日,用鲜花组成的这个“70”标志物完工了。真是“七秩蓝图十日求”啊。据有关部门透露,我是学校唯一一位完整记录这个“70”标志物的摄影爱好者,换言之,我有这个“70”标志物架设全过程中的完整独家资料。

这种积累,既有起点、有终点,而且有全过程,应该有相当的独特价值。由此引出一个话题:积累在工作中,尤其是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后来学校其他单位邀请我做“课程思政”讲座时,我多次与大家分享这个过程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和积累的方法,受到大家的好评。

积累的重要性

“积累”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但却容易被忽略。做学问,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积累,只有积累,才能收集到尽可能多的思想和资料。这种收集决非一日之功,而是日积月累,辛勤劳动的结晶。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人云:“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又云:“圣贤之学,非造次之成,须在积累。” “积累”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古典名著中随处可见。“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讲的是积累的故事;“绳锯木断”,讲的是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所描述的,还是积累。

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为了撰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多种书,而且都作了提要。这种工作积累,令人惊佩。

“积累”是过程的持续。没有过程,任何事物也难达到目标,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开始、结束以及期间的一系列步骤,缺一不可。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以走捷径的方式忽略该有的过程,一定是空中楼阁。

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跨越平台,突破局限、突破自我。

积累的维度

培养积累的意识。积累要做有心人,要用心,培养积累的意识,养成一种积累的习惯,任何需要研究的课题,都需要积累。要在平时于不经意间或者有意搜集对以后可能有用的资料,把它们分门别类,形成记录。

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简单的摘录,客观描述,零星感悟,自己偶然闪现的思想火花,总结自己的一些观点,形成的初步零件或半成品,或者已经相当完善的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以把它们组织、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例如关于“70”图案的建造过程,稀有资源、独特价值就这样被我轻易获取,是无意的运气,还是有意的结果?实事求是说,第一次偶遇“70”雏形是运气,但随后系统记录“70”图案的形成过程,就是因为有“积累”的意识,是“有意”积累的结果。

积累与核心优势。积累不能停留在单向、线性的思考。一提什么事重要,就非得用这种话语结构,“只要做什么,就会怎样;只要想做什么,努力就有可能得到”。积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也需要进行深度思考,按照系统论的思路来系统思考,事物总是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不断突变和演化的,而且这种演化常常是不可预知,因此也很难预设路径,很多情况下是真正走过以后才能知道到底对不对。现实往往都会比小说(或假设、推理)更精彩、更离奇。所以不能一提积累,就只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就只强调预设积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东西都有预判。

当然这不是否定预判的重要,而是要强调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积累和预判。积累也好努力也罢,不一定会使人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常常会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甚至感觉“劳而无功”。但是长期有目的的积累(或努力),不经意间会使人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底气,“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就是这个道理。

积累,不能停留在“想要得到好的结果,就一定要积累”这样“永远正确的废话”句式。

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人的精力有限,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去积累。积累过程中要有所取舍,重点是围绕核心优势来积累,积累核心优势。

积累,重要的是工具和技术革新的积累。就好比挖浅井时,用一般的铁锹等手工工具挖掘即可。随着井深的增加,原有的挖井工具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人们必须依靠机械工具和钻井技术的不断革新来进一步挖掘井的深度。挖井工具和技术,就是个人或企业的核心优势。通过核心优势来增加工作、科研和经营的深度,关键是核心优势的发挥。个人、企业都要经常问自己,核心优势是什么?

此处强调培养积累的意识,注重的是对自己所关注的事物,应该有意积累。对于自己平时未关注的客体,偶然遇到新奇的、有意思的的内容,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随时随手积累是一个好的习惯。就像系统记录“70”图案,举手之劳,却可能解决“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

积累的内容

积累不仅要强调“知道积累重要”,而且要明确“什么是自己所在群体需要积累的(共性)”,更要注重“什么是自己需要积累的(个性)”,最重要的是自己到底应该“怎么积累(方法)”等内容。

以管理和学术研究为例,不论是管理还是学术研究,都可以从理论、实践和方法这三方面内容进行积累。

理论积累。理论是对规律的表述,理论满足了人们对于现实进行理解、对规律进行归纳的需求。好的理论,拥有无与伦比的实用性(Smith &Hitt, 2010)。从实践角度看,好的理论有助于人们找到应该关注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其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是什么,以及这些关系之所以发生背后的原因。高质量的理论还能够告诉人们,这些关系存在的条件和界限(Dubin,1969)。理论积累,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经典和文献实现。

理论积累的另一个层面是文献积累。做学术,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围绕自己的研究专题,做文献综述,从谁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开始积累,经典的研究脉络和主线是什么?目前最前沿的研究是什么?最经典的研究是什么?这篇文献综述,能不能有50篇以上的经典文献?而且每年滚动更新。

有了理论的积累,人的思维会提升层次,增加深度。

实践积累。围绕着自己的研究主题,现在的企业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企业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实践的问题?

方法积累。围绕着自己的研究主题,积累研究方法。不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积累本领域的直接方法,也要时刻关注新的方法是否可以在本领域中的应用,以寻求创新突破。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可能可以应用在本领域。例如:研究组织行为学,可以利用Python语言编写程序,在互联网以致微信中爬取人们对组织对领导的各类评论和“吐槽”,用以研究人们对组织表达的表里一致性问题。

总之,积累文献、实践、方法,积累经验,积累知识和技能,积累手段和工具,积累成果,积累资源,最后厚积薄发。

积累的方法

积累,需要借鉴“挖深井”的思路,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用力。

“滚雪球”,横向积累,增加广度。增加广度,是因为现代许多学科涉及的面非常宽广,由许多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放射性构成。具有足够广度的资料能够为研究感受知识和思想的浩瀚性,帮助自己开拓视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级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突破常规,形成新的创新思路。才能培养突出的想象力和分析力。如果学术基础打得过窄过薄,资料收集的过浅,容易形成固化思维,不利于从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的方面思考和探索。研究过程的发散性思维,需要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对研究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跨学科进行全方位思考。

这是一种发散思维方式,即围绕着一点,逐渐扩大。围绕着一个主题,向外围扩展,对此做全方位积累。例如,我研究人的行为,不仅收集一般管理者的行为资料,还收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行为资料,监管部门管理者的行为资料。研究人的行为就有了足够的宽度。所有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描述、评论,有点文献综述的意思。

“挖深井”,纵向积累,增加深度。积累,好比“挖深井”,找准了位置,再聚焦定位,聚焦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尽可能“小题大做”,从小、专、精积累。积累到足够的资料有助于把需要研究的某一点做到极致。

一是增加深度的重要性。面对复杂、多元的世界,研究者自己眼前所见的事物,仅仅是事物本质的表象,而研究就是探寻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收集资料有助于触及事物本质,应该收集有助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方法的习得,对价值的探询,对事物的体验的资料。深度理解是指理解事物的本质,理解思想逻辑、要素关系、变化规律、活动价值等,能够产生抽象与概括。由此,便可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性、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这就不能停留在静态、孤立的资料收集,需要纵向积累,收集全过程的资料,围绕一个主题,积累这个主题的完整过程,从起点到终点。这有助于强化对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探究,如果有机会能对一件事物的起点到终点加以积累,会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任何事物都可按照三个层次理解,即表层(技术性层面)、中层(系统性层面)和深层(文化层面或三观层面)。表层受到深层支配,形式多样,同一个表层现象可能支配其深层的原因不同,同一个深层原因在不同场合(要求系统配套)所表现的表层是不同的。面对某一主题,如果能实现从始至终的全过程积累,对认清其从表层、中层到深层的逻辑主线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三者达成一致,才可以比较全面的认清一件事物,离开随时留意和不断积累是不可能办到的。

二是增加深度的途径。针对所需要研究的这个客体对象,增加“深度”,积累时,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独特性。对所需要研究的这个客体对象,积累时,可以关注它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在不同的情境下是什么样的?针对客观刺激物,客体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客体是否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作同样的反应?等等。

——关注一致性。对所需要研究的这个客体对象,积累时,可以关注别的情境、对象对这个客体是如何反应?别的情境、对象对这个客体的反应是一致的吗?

关注独特性和一致性,要求从多个角度获得、收集信息。研究过程中,如果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了解事情的整体,提高认识的深度,从多个来源、渠道获得信息。单一渠道的信息来源并不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研究时,收集资料应当尽可能地从多个渠道获取、积累相关信息,以便增加资料的可靠性。

——关注一贯性。对所需要研究的这个客体对象,积累时,可以关注它以前什么样?现在的变化是什么?即客体是否在以前和现在对同一条件做相同的反应;即对象的反应、变化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这个客体经常如此吗?

这就要求研究、积累时从多个时间点获取信息和收集资料。整个世界都处在发展中,所以研究时,应当从多个时间点来收集、积累相关信息和资料。

宽度和深度是互相促进的,就像挖一口井,只有深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见到清水,但是没有一定的宽度很难深入。另外,挖深井式的纵向积累,首先要明确在哪里挖?怎么挖?这需要适当的宽度和尝试、探索,上来就打深井,打错了怎么办?

同时宽度和深度可以不同步,在一个时间段以其中的一个方面为主。

积累的保障

积累的保障是专注、坚持和勤奋。

专注。“积累”需要专注、聚焦。人的精力有限,企业的资源有限,不能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天天变换方向。不论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有定力,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专注在某个方向和领域里,只有专注才可以更好地积累,即围绕着一点,逐渐扩大。

坚持。要干成事情,要“积累”,就需要坚持。“罗马确实不是一天建成的”,表现了坚持的重要性。坚持要凭意志,而不能只凭愿望。只凭愿望是消极的,凭意志是积极的。被动者只凭愿望,能干事者凭愿望和意志。

“积累”及很多事情没有捷径,非得实实在在下功夫,短期坚持容易,可以凭愿望,长期坚持很难,需要凭愿望和意志。因为,长期积累,不是应景之作,要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

用数学公式表达,假设每天(每周,每月)进步1%,70天(周或月)则进步一倍。由此可见坚持的巨大收获。

勤奋。坚持需要勤奋,但坚持不等于勤奋。二者有一点点不同,有的人“纵向积累”、工作非常勤奋,很少见他闲下来,按照他的勤奋程度,进步应该非常大。但事实却非如此,进步不大,成果也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坚持。坚持,需要勤奋,表现为不怕困难和挫折,敢于在所专注的领域和方向锲而不舍。纵向积累,选择一个方向,结果是不可预知的,收集的资料并不一定有用,没有肯定成功的把握。如果干了一半,遇到困难,怕浪费时间和精力,就半途而废,另寻方向,或者预见到会有困难,还没有开始就提前退出。这样也没少花时间,但成果并不多。所以,勤奋不等于坚持。

结语

研究工作、收集资料需要积累和沉淀,需要厚积薄发,期望短时间内就爆发,就突破,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坚持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李时珍做《本草纲目》花了27年。可见,十年磨一剑,确实是有道理的。坚持,需要适当放弃短视。坚持还需要有自信,知道自己收集资料的方向、目标没有错,相信自己收集资料的手段没有错,能达到目标;相信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没有问题,能达到目标。

当然,有些内容需要有意积累;有些内容,目前也不清楚是否有用,举手之劳就可以做到的,不妨随手收集,以备不时之需。另外,对自己所积累的内容,坚持分门别类归档,是更高一个层级的积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积累。

 

(作者系国家教学名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