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新一代”收获的不仅是赞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03-31 05版)
北京2022年冬奥会完美谢幕,接踵而至的冬残奥会同样精彩。从超过100万名申报者中脱颖而出的1.8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像一朵朵燃烧的“雪花”,全心投入,热情服务,点亮自己,温暖他人,凝聚起拥抱世界的力量,也因此赢得了一个特殊的称呼——“冰新一代”。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致辞中特意用中文说:“志愿者,谢谢你们!”闭幕式现场播放了记录志愿者工作的一段短片,感人肺腑,圈粉无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奥运历史创造了“向志愿者致敬”这一环节,成为奥运会闭幕式的固定内容。聚光灯下,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代表向志愿者代表赠送红灯笼,代表全体运动员向志愿者表示感谢。6名志愿者随后点亮并举起手中的灯笼,“鸟巢”场地和观众席上的志愿者随之一起点亮手中的灯笼,寓意“点亮我,温暖你”的志愿精神。
事实上,“冰新一代”不仅仅收获了赞誉、赢得了认同。对大学生而言,北京冬奥志愿服务既是丰富人生阅历、促进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当代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展现当代中国文明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难得契机。
中华民族有志愿服务的悠久历史和思想传统。不同时代的中华儿女对真善美与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高度契合。乐善好施、先人后己、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沉潜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外化于行动自觉的基因标识。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是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向上的文化沃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成为最引人瞩目的文明新风尚。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京华大地随时随地都开展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中国志愿者在国际舞台上也十分活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高度重视,从2013年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到2020年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人员回信,多次给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大学生师生回信。一纸书信,万千情怀。殷殷嘱托,溢于言表,极大地鼓舞了当代大学生投入志愿服务事业,担重任,挑大梁,壮筋骨,长才干。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无数大学生纷纷主动请缨,挥洒汗水,甘于奉献,出色地完成了志愿服务各项任务,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当代大学生是值得信赖的青春力量。
承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14亿中国人的心愿,更是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而志愿服务是能否办好的重要因素。2008年在数万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下,中国举办了一届“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14年后的中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志愿服务质量和热情更胜于前。同样精彩的“两个奥运”上,大学生志愿者以更高标准的志愿服务,书写了“冰新一代”的辉煌传奇,铸就志愿服务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毋庸置疑,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一是志愿服务时间适逢寒假,跨越除夕之夜;二是世界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三是志愿服务对象均为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及随行人员。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志愿者不仅要牺牲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的机会,而且要面临更多风险和考验,需要具备更高质量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既要防护好个人安全,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同时还要当好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努力向国际社会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为出色完成服务两个冬奥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志愿者接受了严格的系统培训。通过层层甄选、接受系统培训、许下郑重承诺而最终走上志愿者岗位的每一名大学生,都是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佼佼者,都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尽管如此,大学生志愿者仍然不断虚心学习、接受系统培训,掌握本领技巧,锻炼心性毅力。既要掌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知识,熟知每个服务工作流程,又要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和风俗习惯,更要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客观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
为出色完成服务两个冬奥会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志愿者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既需要顶层的统筹协调,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每个志愿者学会与服务对象友善相处,与每个合作团队成员密切配合。正所谓“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为出色完成服务两个冬奥会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志愿者强化志愿服务意识。志愿服务,前提在志愿,根本在服务。一旦接受此项任务,就意味着许下一份承诺、担起一份责任。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都要全心全意地投入,既不能沽名钓誉、敷衍塞责,也不能挑三拣四,仅有三分热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默默值守,都可以在这场青春盛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当然,为出色完成服务两个冬奥的神圣使命,举国上下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服务保障,每一名志愿者身后也站着无数的“志愿者”,竭力为志愿者及其团队提供更多的方便、理解与支持,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学习、生活上享有更多便捷,卸下心中的担忧和焦虑,排除来自疫情的安全隐患,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工作。
正所谓历经风雨,方成大树;经受百炼,方成精钢。经过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的淬炼和锻打,每一名大学生志愿者都成长为真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小锋)
附原文链接:https://s.cyol.com/shuzibao/cmsfile/cms_json/zqzx/Newspaper/2/2022-03-31/Content/nw.D110000zgqnb_20220331_2-05.html?issho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