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光明日报》:(唐晓彬)数字中国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发布时间: 2022年10月27日 编辑: liyuqing

(来源:光明日报 2022-10-27)    

唐晓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中国建设经历萌芽起步、试点探索到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推动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我国数字化发展从夯实基础到积厚成势,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为蒸蒸日上的数字中国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过去五年间,我国通过推动5G商用广泛化,光纤、宽带全覆盖,助力云计算、区块链、量子信息等多种技术应用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取得了数据产量翻倍增长、芯片研发能力稳步提升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数字经济进一步焕发活力,规模已超45.5万亿元,多年增速超10%;数字政府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云办理”“一网通”深入人心;数字社会服务日趋便捷,中小学全部联网,跨省异地医保直接结算率逐步提高;数字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相关安全法律体系日益完善,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繁荣数字经济,开启了数字中国的“发动机”。受益于信息搜集、验证等成本的降低,数字经济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提升供需匹配速度,减少了因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造成的损失,也催生了一批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倒逼传统产业自我革新,为数字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当前,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重在构造下沉物联网、上联云平台的数字工业系统,满足企业个性化、多样化的现实需求,提升生产运营、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技术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为应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施政考验,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成为高效服务人民、精细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建设数字政府在对内提升数字化办公水平和履职能力、对外提供数字化公共服务和信息平台的同时,需要培养数字化施政思维,探究数字政府新形态,重塑政府的工作新模式,推动政府运作由地理空间分散化逐渐发展成虚拟空间系统化,进而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传统的单一内部封闭式向未来的多元协同网络化发展,提升政府跨部门、跨区域、跨业务的数字联动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构造政府与企业、群众之间集数据、技术、事务于一体的治理生态。  

  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普及渗透颠覆了传统社会的连接方式,万物互联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构建数字时代社会生活新场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关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是减缓数字化过程相关冲击、顺利建设数字中国必须要克服的一道难题。首先,要通过助力数字技术在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不断应用,打破文化传播、医疗救治等的时空壁垒,解锁各式消费新场景,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物质精神需求,推动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其次,要优化城乡数字资源配置关系,协同城乡数字化建设,建构传统与数字并行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让偏远地区搭上信息快车。再次,要重视社会工作数字化实践,增进全社会的数字福祉。  

  数字化的逐步深入孕育了以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为“硬件”的数字生态系统。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协调,构建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成为建设数字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建设数字社会需要引导树立“技术服务人民”的数字技术观,营造风清气正、多元共生的良好数字舆论氛围,形成市场健全、监管有力的数字发展环境,为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铸造坚实的社会基础环境和有效的多维约束机制。要强化我国数字网络规则国际话语权,促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多边化、民主化、透明化,为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维护数字安全是打造数字中国的“金钟罩”。我国要加快补齐数字中国建设中的数字安全短板。面对数据流通动态化的趋势,协调数据安全与开放、创新三者关系,弥补数据开放的规则缺位,明确企业数据开放、数据跨境流通指引规则,解决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数据质量低、功能不完善等现实问题。  

  数字中国建设是一项横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思想理论、政策制度等顶层设计,又要有踏实稳健的技术应用、措施落地等实践,要通过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助力我国以高质量发展走向全面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唐晓彬,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附:原文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10/27/nw.D110000gmrb_20221027_2-15.htm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